肖赛争议不止,背后是百年博弈
发布时间:2025-10-27 21:33:11 浏览量:1
编译 | 谷宇飞
10月21日,第十九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下称“肖赛”)最终裁决正式揭晓。美国选手陆逸轩(Eric Lu)在华沙举办的这一国际顶级赛事中斩获最高奖项,成为本届冠军。银奖由加拿大选手陈禹同(Kevin Chen)获得;中国选手王紫桐摘得铜奖;第四名由中国选手吕天瑶与日本选手桑原志织(Shiori Kuwahara)共同斩获;第五名由马来西亚的王文升(Vincent Ong)与波兰的彼得·亚历克谢维奇(Piotr Alexewicz)并列获得;美国选手威廉·杨(WilliamYang)位居第六。
该结果随即引发海内外音乐界广泛关注与争议,多元舆论分歧为赛事后续讨论埋下伏笔。
英国:聚焦艺术诠释细节
英国评论界更侧重演奏艺术本身,以专业视角拆解选手表现,为有才华者未获认可而惋惜。英国音乐评论家杰德·迪斯特勒(Jed Distler)全程观赛。针对本届肖赛决赛的选曲规则,他特别介绍:“每位决赛选手除了要演奏两首肖邦钢琴协奏曲中自选的一首外,还需在协奏曲前演奏肖邦的《降A大调幻想波兰舞曲》(作品61号)。这项新规则的设立,是为了评判这些钢琴家如何诠释肖邦成熟期的重要作品,而协奏曲则创作于肖邦的青年时期,两者形成鲜明的艺术对照。”
10月18日决赛第一天,迪斯特勒对选手们的《降A大调幻想波兰舞曲》演绎展开细致点评:李天佑的演奏“过于谨慎,缺乏整体轮廓,且过度依赖延音踏板,直到最后几页才有所放开,可惜力度不足,时机也太晚”;他认为,“陆逸轩在需要展现宏大修辞感与内省气质的段落中,营造出了绝妙的音色效果,但在其他段落中却缺乏节奏支撑”,且他与16岁的吕天瑶“都未能充分发挥法奇奥里三角钢琴的动态表现力”;不过吕天瑶凭借“清晰的音乐走向、自然流畅的演奏以及对和声的敏锐感知”,最终呈现出更令人满意的效果;王文升的演奏“是四位选手中动态对比最鲜明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河合钢琴强劲的延音效果”,尽管他的诠释“在连贯性上不及吕天瑶,但极具想法,成功抓住了听众的注意力”。
此外,迪斯特勒认为,陆逸轩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慢板乐章表现最佳,但“在回旋曲乐章中娴熟的指法技巧却未能展现出舞蹈般的灵动”;李天佑与王文升在各自演奏《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全过程中,也存在“缺乏独特个性与鲜明对比”的问题;而吕天瑶则成为当日的亮点,她让《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焕发生机,“每一句旋律都始终闪耀灵动,节奏精准”。迪斯特勒特别称赞她的慢板乐章演绎“不过度干预,仿佛让音乐自然流淌,抒情段落也如其所愿般轻盈飘荡”,终曲乐章更是“如香槟般璀璨,充满了随性自在的细节与纯粹的愉悦感”。更值得关注的是吕天瑶与乐团的配合,“与其他钢琴家不同,吕天瑶真正做到了与指挥安德烈·博雷科及华沙爱乐乐团的成员相互呼应、默契配合。她会调整自己的音色,以配合首席乐手的独奏段落,同时密切关注所有节奏变化与乐团的合奏衔接。相应地,乐团也以同等的投入回应她,木管乐器的演奏锐利突出,弦乐的拨弦技巧与整体配合天衣无缝。”
决赛第二日,迪斯特勒对中国选手王紫桐的演奏也提出客观评价:“其《降A大调幻想波兰舞曲》开场不稳,不仅出现了几处技术失误,还弹错了几个极为明显的和弦。她的弱音演奏往往无法深入琴键,而强音与极强音的演奏则显得刺耳,缺乏光彩。尽管如此,她的演奏最终还是找到了状态——当晚最具说服力的表现出现在《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慢板乐章中:音色变得开阔,乐句处理也重拾了她最佳演奏状态时的流畅与感染力。”
对于最终的获奖结果,迪斯特勒坦诚“没料到”,并惋惜道:“虽然我很高兴看到威廉·杨的独特才华至少让他获得了第六名,但他理应得到更好的名次。”
波兰:质疑评分制度公平
作为赛事主办国,波兰舆论的质疑集中于结果的合理性与评审的透明度,这与肖赛史上反复出现的“流程信任危机”形成鲜明的历史呼应轨迹。
波兰广播一台评论员亚当·罗兹拉赫(Adam Rozlach)的一句“比赛输了,肖邦也输了”,迅速成为争议焦点。他直言陆逸轩“在选拔赛阶段状态不稳,全程未被业内视为夺冠热门”,而吕天瑶与日本选手桑原志织“明明是最贴近肖邦精神的演绎者,却错失桂冠”。就连评委会副主席彼得·帕莱茨基也对吕天瑶表达了惋惜,称她是“艺术瑰宝”;更引发关注的是,评委会主席、1970年肖赛首位美国冠军加里克·奥尔森(Garrick Ohlsson)缺席了本次颁奖礼,这一举动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结果的疑虑。
评审流程的瑕疵更激化了舆论的不满情绪:超过5小时的结果等待时间,被解读为“17人评审团存在严重分歧”的信号;波兰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纷纷表达不满,认为评审流程“缺乏透明度”。为回应公众关切,10月24日,第19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在华沙“三俱乐部”(Three Club)举行闭幕媒体见面会,肖邦国家研究院发言人亚历山大·拉斯科夫斯基(Alexander Laskowski)正式宣布:“比赛官方评分明细将于10月29日(周三)在研究院官网公布,这是我们一贯的透明传统。”拉斯科夫斯基同时解释,评委们在决赛后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讨论,最终形成了详细的点数报告,“10月29日,全球乐迷将看到每位决赛选手在技术、音乐性、风格把握等维度的具体得分”,以数据化的方式展现评审过程。
美国:时隔55年再夺肖赛金奖
对于陆逸轩的夺冠,美国评论界侧重其“历史性突破”——这是美国时隔55年再度斩获肖赛金奖。上一次美国选手登顶肖赛,还是1970年加里克·奥尔森(Garrick Ohlsson)夺冠的辉煌时刻。音乐学者马克·斯坦恩评价:“从奥尔森到陆逸轩,美国钢琴家在肖赛的突破,标志着古典音乐话语权的多元发展。”
美国媒体普遍将陆逸轩的夺冠视为“圆了美国钢琴界的十年梦想”,并详细梳理其职业成就:“陆逸轩此前已发行两张个人专辑,并与波士顿交响乐团展开深度合作,此次夺冠是成熟艺术家的必然加冕。”同时,他们还提及赛事的技术亮点——决赛必弹《降A大调幻想波兰舞曲》的新规则,以及全球超71万人同时观看直播的超高热度,凸显肖赛的国际影响力。对于国际舆论的争议,美国媒体则多采取淡化处理,仅提及“社交媒体存在不同声音”,转而强调赛事的积极意义。
【观察】
百年肖赛的核心博弈
文 | 谷宇飞
本届赛事的争议再次折射出肖赛百年历史中两个核心命题的博弈。
第一重争议围绕“肖邦是属于波兰,还是属于世界”展开,其背后暗含着古典音乐界地域话语权的长期角力。1955年第五届肖赛便曾上演类似争议:当时意大利钢琴家阿图罗·贝内代蒂·米凯兰杰利以评委身份参与评审,苏联钢琴家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凭借惊艳表现赢得多数观众与评论家认可,被视为夺冠热门;然而最终结果却是波兰钢琴家亚当·哈拉谢维奇以微弱优势夺冠,阿什肯纳齐屈居亚军。米凯兰杰利对这一判决表示强烈不满,认为阿什肯纳齐的表现“更具艺术高度”,并在比赛结束后立即辞去评委职务,以表抗议——这一事件,成为肖赛地域话语权争议的经典缩影。
如今赛场上,亚洲面孔演奏家的大放异彩或许印证了肖赛的艺术诠释并不以种族、国籍而划分。正如波兰总统卡罗尔·纳夫罗茨基在颁奖典礼现场的致辞所言:“每一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都印证了这一点——借助音乐,肖邦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全世界的公民。他的音乐不仅跨越了国界,更跨越了世代,在不同时代被演绎、被传颂、被聆听。”
第二重争议则是艺术理念的碰撞。1960年第六届赛事中,曾担任“陪审团名誉主席”的阿瑟·鲁宾斯坦为抗议心仪选手米歇尔·布洛克最终仅获得第十名,甚至自掏腰包为布洛克颁奖。1980年的“波格莱里奇淘汰事件”也反映出肖赛背后艺术理念的碰撞。南斯拉夫选手波格莱里奇以颠覆性演绎征服全场观众,却因评委认为其背离肖邦传统,在第三轮惨遭淘汰。时任评委、1965年肖赛冠军玛莎·阿格里奇当即辞职抗议。
争议背后实则暗含肖赛历史争议的所有核心要素:艺术标准的分歧、评审流程的瑕疵,以及公众对“公平”的集体期待。其本质,仍是艺术评价的主观性与赛事公平性期待的永恒碰撞。而这种碰撞,也将伴随肖赛的发展,继续推动古典音乐在争议与探讨中不断前行。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