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中国芭蕾学派研讨会”在京举办

发布时间:2025-10-28 10:05:15  浏览量:4

2025年10月25日,“中国芭蕾学派研讨会暨第九届国芭赛总结会”在北京舞蹈学院成功举行。本次会议汇聚了多位国际芭蕾大师和国内众多芭蕾舞院团院校负责人、教育专家及知名艺术家,与会者围绕“中国芭蕾学派”发展历程与发展成果,深入探讨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建设路径、人才培养与未来方向,旨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芭蕾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本次研讨会由国芭赛秘书长、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教授邹之瑞主持,与会专家在主旨发言中,从教育、创作、表演、理论和技术等多维度,勾勒出中国芭蕾学派建设的坚实步伐与广阔前景。

立足教育根本,构建中国芭蕾教育的自主知识体系

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作为中国芭蕾高等教育的重要系部,其发展模式与育人理念备受关注。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主任张立军教授指出,芭蕾舞系长期致力于探索教学、实践、研究一体化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复合型芭蕾人才为目标。他强调,进入21世纪,芭蕾舞系以“继承古典芭蕾、探索现当代芭蕾、创建中国风格芭蕾”的“三驾马车”为驱动,广泛吸纳世界芭蕾精华,深度融合中国审美意蕴与身体文化,逐步构建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芭蕾教育体系,为行业输送了大批技艺精湛、富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芭蕾舞蹈学校校长吴洁认为,芭蕾教育应秉持“和合”之道,先接纳西方芭蕾的经验,再融合中国文化的内涵,才能用芭蕾讲好中国故事.学校在传统古典芭蕾训练基础上,将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毯子功、把子功等极具中国特色的课程纳入芭蕾学员的课程,构建起更适合中国芭蕾人才成长的训练体系。

注入文化灵魂,彰显东方美学独特表达

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入,被普遍视为中国芭蕾学派形成与发展的核心动力。广州市艺术学校副校长、国家一级演员倪怡华在发言中精辟地指出,中国文化的注入是对芭蕾的“文化转译”,创造了一种属于东方的、全新的芭蕾身体美学。她认为,中国芭蕾舞者正运用芭蕾这一世界性艺术语言生动讲述中国故事,这既是文化自信的彰显,也是文明互鉴的典范。

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则从院团实践与人才需求角度阐述了相似观点。她肯定了北京舞蹈学院作为重要人才基地的贡献,并指出中国芭蕾要在世界舞台脱颖而出,必须依靠一支深植中国文化、具备国际视野、掌握当代艺术理念的队伍。辛丽丽回顾了中国芭蕾自《白毛女》《红色娘子军》起便高举的民族化旗帜,介绍了上海芭蕾舞团在弘扬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方面的持续探索,强调既要“继承经典”,展现中国气质,更要“打造中国原创”,实现西方芭蕾与中国审美的深度融合。对于未来,她提出三点期望:第一,厚植文化根基,引导自觉表达;第二,致力舞台探索,建构中国语汇;第三,开拓国际视野,秉持主体意识。

辽宁芭蕾舞团团长赵一飞从艺术融合与实践突破的角度分享了见解。他表示,芭蕾足尖的立起为中国文化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而中国故事的融入则为芭蕾艺术注入了新的生机。他倡导以“融合之法”创造“美美与共”的经典,并指出应让课堂成为“破界”的始发站,让实践成为“共生”的能量源,让突破成为“和合”的驱动力。

回顾发展历程,明晰学派建设坚实基础

“中国芭蕾学派”的提出与发展,历经了长期的思考与积淀。回溯2022年10月于清华大学举办的“中国芭蕾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研讨会”,与会专家已就此展开深入讨论。当时,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指出,需在芭蕾艺术共性平台上展现中华民族的个性,以高水平理论与作品为世界芭蕾做出中国贡献。时任中央芭蕾舞团团长的冯英女士强调了中华文化的包容进取是中国芭蕾实现世界影响力的源泉,并以《红色娘子军》为例,说明从中国文化语境中提炼自身特点的重要性。国际关系专家赵可金教授则明确,举起中国芭蕾学派的旗帜是中国从芭蕾大国迈向芭蕾强国的必要举措。作为中国芭蕾学派建设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也同样是该次研讨会的发起人和主持人的邹之瑞教授近年来多次系统阐述其内涵与路径。她明确提出:中国芭蕾学派是中国芭蕾艺术与世界平等交流的国家标志,是参与世界芭蕾发展的“工作共同体”,其成长得益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新时代文明观。

邹之瑞在2024年于《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中进一步提出,《红色娘子军》是中国芭蕾学派发展的重要基点,中央芭蕾舞团等核心机构是学派建设的重要平台,中国芭蕾在这些方面的积累已为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邹之瑞教授担任今年联合国世界芭蕾大会主席,这次会议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之一。大会发布了由联合国印刷出版的邹之瑞教授新书《芭蕾艺术的经典与流行》。世界芭蕾大会联席主席娜伊玛·普雷沃教授在会上高度评价中国60年来汇聚各国芭蕾技术和风格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功深度融合,对邹教授新书介绍的中国芭蕾学派和首次提出的“民族气派芭蕾”形式予以肯定和赞誉。她与出席会议的各国代表都认为,中国气派芭蕾成功实践以及因此形成的“民族气派芭蕾”形式是对世界芭蕾发展的重要贡献,各国可以参考“中国气派芭蕾”这一发展范式,结合本国文化,更广泛地实践和发展“民族气派芭蕾”这一全新的芭蕾发展风格。

践行文化自信,展望中国芭蕾光明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文化自信时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中国芭蕾学派从启蒙、研究、人才培养到创新发展,已走过61年不平凡的探索之路。从《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的开创性探索,到《敦煌》《鹤魂》《花样年华》《家园》《白蛇传》等一大批富含中华文化特色的原创芭蕾舞剧百花齐放,中国一代代芭蕾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和理论工作者群策群力,为中华文化的世界性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

邹之瑞教授在发言中提出:中国芭蕾从《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问世以来,开启了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舞蹈元素与芭蕾艺术全面深入对接和融合发展的新时期。这与1870年首演的芭蕾舞剧《葛蓓莉亚》和1876年首演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等古典芭蕾舞剧中表演多个民族舞蹈或称代表性舞蹈有很大的不同。芭蕾舞剧中的代表性舞蹈是相对独立的舞蹈段落,且几乎都不是在足尖鞋上完成。而中国芭蕾舞剧中,中国民族审美和芭蕾审美有机结合,民族舞蹈元素与足尖鞋形态和技术有机结合,包括中国故事、中国演员、中国音乐、中国服装、中国舞美、中国舞蹈语汇等更是贯穿全剧。这是世界芭蕾的全新尝试和独特风格。“民族气派芭蕾”形式已经广泛在中国传播和发展。这种芭蕾形式为芭蕾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开辟了无比广阔的未来,也为芭蕾艺术在各国更丰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践经验和全新方案。

国内芭蕾舞团在中国气派芭蕾方向的蓬勃发展,社会日益增加的对芭蕾美育的偏爱,呼唤我们舞蹈院校芭蕾教学机构必须迅速适应这样的发展,积极科学地调整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培养适合国家和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加大中国芭蕾学派的各方面研究投入,推动中国芭蕾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格鲁吉亚国家芭蕾舞团团长妮娜·安南拉斯维利、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芭蕾舞学校校长杜尔瓦·凯文、法国波尔多国家歌剧院舞蹈总监埃里克·基耶雷、澳大利亚昆士兰芭蕾舞团艺术总监伊万·吉尔-奥尔特加、日本芭蕾舞协会关西支部部长樫野隆幸、柏林芭蕾舞团原团长、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教授弗拉基米尔·马拉霍夫等世界著名芭蕾大师出席本次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