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崛起,最感到害怕的国家,并非美国,而是这个欧洲大国
发布时间:2025-10-28 10:36:23 浏览量:6
如果说,谁最担心中国的崛起,不少人第一反应大概是美国。但换个角度看,真正坐立不安的,或许是那个曾经统治全球、如今却步步紧缩的老牌欧洲国家——英国。
最近,英国政府一边警告中国“间谍活动增多”,一边又急着找中国谈经济合作,前后态度像极了一个既怕你强大又离不开你的人。这种纠结的矛盾心态,背后藏着复杂的历史包袱、文明认知的冲突,还有一个帝国迟暮的无奈与焦虑。
英国最近的对华操作,怎么看都像“既想打你,又想和你做生意”。就在不久前,英国国防委员会发布报告称“中国间谍威胁日益严重”,建议加强对中国背景人士的审查。
但几乎在同一时间,英国外交大臣卡梅伦却在公开场合强调:“不与中国接触,根本不是选项。”这边高调警惕,那边低调示好,听起来像是外交政策,做起来更像是心理裂缝。
把话说白点,英国是真的害怕中国崛起,但又不得不靠中国吃饭。英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过去几年中国已成为英国最大进口商品来源国,占比超过13%。
2023年英国从中国进口商品总价值超过700亿英镑,远超德国和美国。而在“脱欧”之后,英国在欧洲市场吃了闭门羹,找中国做生意成了“救命稻草”。
英国前首相约翰逊曾公开表示自己是“狂热的亲华派”,还曾拉着中国企业谈5G合作。但转头,英国议会又宣布全面禁止华为设备进入国家基础设施。这种“左手握手、右手抽刀”的操作,不像是理性外交,更像是夹在现实与情绪之间的挣扎。
说到底,面对中国的崛起,英国不是不懂得合作的好处,而是心理上还没准备好接受“曾经的被统治者”,现在成为世界舞台上的新主角。
英国对中国的复杂情绪,很大一部分不是因为现实,反倒是历史留下的“后遗症”。19世纪的英国曾是世界霸主,靠着蒸汽机和殖民扩张,把国旗插遍全球。
中国在那时是它手下的“落后对象”,从鸦片战争到割地赔款,英国对中国的伤害几乎写满近代史教科书。如今,当这个曾经的“东方病夫”变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英国内部浮现出一种隐隐的不安。
这种不安,不只是怕中国强大,更怕中国“记仇”。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曾直言:“西方对中国崛起的恐惧,本质上是对过去殖民行为的潜意识担忧。”这就像一个曾经欺负过别人的人,看到对方变强,不自觉地担心“是不是要报复了?”
虽然中国一再强调和平崛起,但英国的精英阶层还是放不下那套“强国必霸”的传统思维。
更深层的,是两种文明之间的“认同焦虑”。英国代表的是典型的基督教西方文明,讲求个人自由、制度优先。而中国代表的是儒家文化底色下的集体主义、国家导向。
在一些英国人眼里,中国的制度和价值观是一种“异类”,而这种异类如今竟然能独立于西方体系之外崛起,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世界观的颠覆。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在英国依旧有市场,许多保守派政客仍然认为,中国的强大是对“自由世界”的挑战。但问题是,这种文化想象并没有随着全球化瓦解,反而在危机中越发顽固。
尤其当一个非西方国家,不靠殖民、不靠战争,仅凭制造业和科技突破站上世界舞台,对英国这样的老牌帝国来说,心理冲击比现实威胁来得更猛烈。
英国的对华焦虑,其实更多是对自身衰退的投射。这个曾在全球呼风唤雨的国家,如今正经历从内到外的全面“缩水”。
先看经济。在20世纪初,英国还是全球第一工业国。而现在,它的制造业只占GDP不到10%,连印度都在GDP总量上超过了它。“脱欧”后,伦敦金融中心地位也被巴黎和法兰克福赶超。
2024年,英国GDP增长仅为0.4%,通胀却高居不下,民众生活成本飙升。昔日“日不落”的光环,早已褪色成了“脱欧落”。
再看军事。英国皇家海军曾拥有全球最大舰队,如今军力大不如前。2025年,英国三军总兵力不到19万人,是冷战时期的一半。而且军费长期被压缩,连“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出海都要向美国借零件。
一个军事上的“迷你大国”,却持续在印太地区高调刷存在感,对中国“自由航行”指指点点,说到底是想证明自己还没被世界遗忘。
政治方面就更不稳定了。从2016年脱欧公投至今,英国换了5位首相,平均任期不到两年。2022年,特拉斯上任仅45天就黯然下台,创下英史上最短首相记录。政党斗争、民意分裂、制度困境,让英国成了“政治稳定性差等生”。
在这种内乱外患之下,找个“外部敌人”转移焦点,似乎成了最省事的选项,而中国,刚好成了那个“合适的靶子”。
连英国的“软实力”也在走下坡路。BBC被曝削减经费,大量节目停播,国际影响力不复当年。文化输出越来越乏力,年轻一代更爱看韩剧、美剧,甚至中国的短视频博主也开始吸粉无数。英国自诩为“文明灯塔”,如今却发现灯光越来越暗,观众越来越少。
英国对中国的“不安感”,本质上是对未来国际秩序重构的焦虑。过去几百年,国际规则主要是由西方国家制定的,英国是这套规则的“创始会员”。
如今,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全球治理,从亚投行到“一带一路”,从数字货币到应对气候变化,英国发现自己不再是“场上的主导者”,而是“被邀请的参与者”。
更让英国不适应的是,中国的崛起并没有复制西方模式。它不搞“西式民主”,也不靠对外战争,而是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一步步走到今天。
这种“平行体系”的成功,击穿了西方那套“只有我们这条路可走”的逻辑,也让英国意识到:世界可能真的不再按照他们熟悉的剧本发展了。
英国将中国称作“系统性竞争对手”,但这其实更像是一种“心理自白”。竞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已经不掌握比赛规则。
当中国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绿色科技等领域持续突破,英国却还在为能源账单和通胀发愁,这种“不在一个节奏上”的落差感,才是最真实的恐惧来源。
英国对中国的复杂态度,其实映射的是一个曾经的世界领袖,在新时代面前的自我怀疑与身份焦虑。它既渴望与中国合作,又害怕被时代抛下;既想维持影响力,又无力阻止格局变化。
面对中国的崛起,它不再是那个能轻松应对挑战的强国,而更像是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求稳的“老船长”。
真正可怕的,从来不是别人变强,而是自己停滞不前。英国若继续沉迷于旧时代的“帝国幻觉”,那么未来的国际舞台上,它注定只能做一个“焦虑的看客”,而非引领者。
合作与竞争并不矛盾,关键是你是否有足够的信心面对一个不同于以往的世界。如果英国能放下包袱,或许还有机会参与塑造这个世界;若继续沉浸在梦中,那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历史的车轮从身边驶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