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练”方成“钢”自贡杂技《软钢丝-历程》闪耀国际舞台
发布时间:2025-10-28 14:11:10 浏览量:2
自贡融媒记者 周姝
近日,在瑞士巴塞尔举行的国际青年马戏节上,一位来自自贡市杂技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的20岁青年廖杰,用他脚下的一根8毫米粗细的软钢丝,征服了全场。他所表演的原创节目《软钢丝—历程》,不仅以其惊险与唯美折服了观众,更一举夺得赛事“青年之星”“最佳表演奖”“剧院特别奖”三项殊荣。在这耀眼的国际光环背后,是一段关于极限挑战、千锤百炼与梦想坚持的动人“历程”。
巴塞尔之夜:中国杂技让欧洲观众席“颤抖”
“演出结束后,观众都在疯狂地鼓掌、欢呼、尖叫。你们可能不知道,欧洲观众看得兴奋了,喜欢用踩地板的方式来表达,那一刻,我感觉整个观众席都在颤抖。”自贡市杂技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轶在回忆起比赛时的盛况时,语气中依然充满了激动与自豪。
那一晚,在巴塞尔的剧场里,聚光灯下,廖杰仿佛不是在钢丝上表演,而是在命运的弦上舞蹈。他每一个精准而轻盈的动作,都牵动着现场每一位观众的心弦。当最后一个动作完美定格,如潮的掌声与轰鸣的踩踏声,成为了对中国杂技艺术最直接、最热烈的国际礼赞。
本届巴塞尔国际青年马戏节竞争空前激烈,吸引了全球66个国家的640多个节目报名参赛。经过多轮严苛筛选,仅有12个国家的10支顶尖团队拿到决赛入场券。廖杰的《软钢丝—历程》是其中唯一的中国节目。它的胜利,不仅是个人的胜利,更是中国杂技艺术再次走向世界中心的标志。
“挑战不可能”:8毫米上的动态平衡艺术
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走钢丝”已属不易,而廖杰所挑战的“软钢丝”,更是难上加难,被业内公认为杂技领域难度极高的项目之一。
与固定不动的硬钢丝不同,软钢丝具有极大的弹性与不稳定性。“演员的一个轻微动作,甚至一次呼吸,都可能导致钢丝剧烈抖动。”李轶解释道,“这抖动,就如同瞬间抽掉了表演者赖以支撑的根基,让所有的力量技巧都无处依托,难度系数不止翻倍。”
廖杰是自贡本地人,10岁时就开始学习杂技基本功。因为他基本功全面,倒立、翻滚、平衡力都不错,所以当初选择由他来啃下这块“硬骨头”。李轶介绍说,这个节目填补了自贡杂技团自1954年建团以来的空白。
在长达6分30秒的表演中,廖杰需要在这根直径仅8毫米(约为一支铅笔的直径)的晃动钢丝上,完成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技术动作:倒立独轮车、摆浪前空翻下、单拐倒立……最为惊险的是,在表演过程中,钢丝甚至会呈现出近45度的惊人晃动幅度。廖杰所做的,不是在静态中保持平衡,而是在持续的动态失衡中,凭借超凡的身体协调性与核心力量,一次次地重新找回平衡,如同驾驭一匹奔腾的野马。
节目的名称“历程”正源于此。李轶诠释道:“这寓意着人的一生,总会面对无数困难与挑战,唯有经历磨难坎坷,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廖杰在钢丝上的每一次晃动与调整,都是对‘挑战不可能’这一精神最直观的演绎。”
荣耀背后:一道奇怪的数学题“5+2”=“8+6”
耀眼的奖牌背后,是汗水、伤痕与常人无法想象的坚持。当被问及成功的秘诀时,廖杰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公式:“5+2”=“8+6”。
这道奇怪的数学题,却是他训练日常的真实写照。“‘5+2’,就是别人一周休息5天,而我自从4月收到入围通知起,就没有了周末的概念,一周7天全部投入训练。”廖杰平静地解释,“‘8+6’是每天从早上8点一直训练到下午6点。”
这份艰苦,具象化为一双双磨损的训练装备。廖杰指了指自己脚上特制的白色软底鞋说,这样的鞋子,他每年要穿坏30多双,保护手套也要磨坏10多双。每一双破损的鞋底,都记录着他在钢丝上千万次的站立、行走与跳跃。
成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2020年最初练习时,他只能从“冷板凳”开始,枯燥地在地面上反复练习倒立基本功。当终于能颤巍巍地站上软钢丝后,又要逐步克服高度带来的心理恐惧,并逐步加上梯子、独轮车等道具,每一次新的尝试都伴随着无数次摔落。
甚至在赛前半个月,一次意外的摔落造成了他软组织损伤。然而,仅仅休息了四天,这个倔强的年轻人又咬着牙回到了排练场。“他能不失误,平平安安、完完整整地演完,我就觉得已经很不错了。”李轶坦言,赛前团队最担心的就是他能否顶住国际大赛的心理压力。
除了节目本身的难度,新的舞台对廖杰来说更是新的挑战。一方面,每天只有15分钟的适应场地时间;另一方面舞台大小、钢丝绳的松紧、参照物也和训练时不一样。
然而,廖杰用行动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强者。他迅速适应了陌生的舞台,在比赛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其表现“超出了最好的水平”。他的成功,正如那道公式所揭示的:用百分之两百的努力,去赢得百分之百的荣耀。
征程万里:自贡杂技的国际舞台与东方美学
近年来,凭借独特的东方美学,自贡市杂技团每年海外演出100余场,其中既有“老面孔”,也有“新客人”。
其实,自贡杂技的“出海”路径,折射出中国文化传播的不凡智慧:以“技”为媒,突破文化壁垒,通过高难度技艺与艺术美感的结合,降低国际观众理解门槛;以“新”破圈,激活传统基因,将神话IP、民俗元素与现代技术融合,打造“中国式创新”范本;以“情”动人,深化民间共鸣,通过演员与观众的互动、艺术团体的交流,传递着文化传承与情感共鸣的双重价值。
一根柔软的钢丝,连接的是东方的坚韧与世界的舞台;一位20岁的青年,展现的是中国年青一代勇于拼搏、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廖杰的“历程”尚未结束,在每一个“不可能”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条通往巅峰的道路,这条路,由信念与汗水铺就,终将引领奋斗者,舞出生命的惊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