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上下其手:从古代战场舞弊到词义演变的历史典故

发布时间:2025-10-28 17:36:52  浏览量:1

楚军兵临城下,郑国皇颉仓皇出逃。两军阵前,两位楚国将领同时盯上了这个“战功”。穿封戌拍马直取,皇颉应声落马。正当穿封戌准备捆绑俘虏时,公子围策马而至,高喊:“此人乃我擒获!”

战功归属的争议,被带到了太宰伯州犁面前。

伯州犁没有询问目击者,也未检验伤痕,而是采用了一种“巧妙”的方法。他请来皇颉,恭敬地说:“双方争夺的是一位君子,他怎会说谎呢?”随后,伯州犁将手高高抬起,介绍公子围:“这位是我国国君的尊贵弟弟。”又放低手指向穿封戌:“那是我国边邑的县令。您说是谁擒获了您?”

皇颉心领神会,立即回答:“我遇上公子,不敌被擒。”穿封戌的军功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剥夺。他怒不可遏,持戟追杀公子围,最终却无功而返。

“上下其手”从此成为暗中舞弊的代名词。这个诞生于公元前547年的成语,揭示了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的权力规则:真相往往不敌身份,程序总能屈从利益

伯州犁的“手”不仅指向两个人,更指向两种命运。向上,是权势;向下,是卑微。一个简单的手势,完成了指鹿为马的完美操作。

各位读者不妨思考,在您的工作环境中,是否也曾遇到过类似的“手势”?当制度遭遇特权,您会作何选择?

太宰伯州犁绝非等闲之辈。作为楚国重臣,他深谙权力运行的潜规则。面对公子围(后来的楚灵王)这样的王族成员,伯州犁明白战功归属早已注定。他的“上下其手”不是糊涂判案,而是精心设计的权力表演。

耐人寻味的是,这场不公的裁决并没有给伯州犁带来好结局。二十三年后,公子围弑君篡位,成为楚王。他不仅没有回报伯州犁,反而诛杀了伯州犁全家。玩弄规则者,终被规则反噬。

这个故事被明确记载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上下其手” 便由此而来,原意是通过手势暗示、语言引导实现暗中作弊,核心是权力层级对事实的扭曲。此后数千年,其词义虽有延伸,但始终围绕“暗箱操作”的本质。

你在哪些场合见过“上下其手”被误用?或是遇到过类似的隐性偏袒?

从战场争功到官场舞弊,再到词义的世俗化演变,“上下其手”的内核从未改变,用隐蔽手段打破规则。伯州犁的手势早已消失,但权力通过暗示左右结果的逻辑,至今仍在不同场景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