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双河湾畔“鱼花共舞” 生态循环农业绘就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10-28 20:13:55 浏览量:1
甘州融媒讯(记者 何长凯 陈志伟 通讯员 贾梦瑶)秋风送爽,硕果盈枝。10月28日,甘州区三闸镇双河湾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迎来重要节点——三期设施渔业项目首批鱼苗正式投放。这不仅标志着园区规划的最后一块拼图完成关键拼接,更意味着一个集“设施农业、绿色养殖、低碳循环”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基地初具雏形,为甘州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动能。
10月28日,三闸镇双河湾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三期设施渔业的养殖温室内,一排排巨大的灰色圆形养殖桶已经注满了清水,首批50000尾鲜活的鲈鱼苗就在这里正式“安家落户”。与传统印象中的鱼塘不同,这里没有泥土的腥气,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现代化、工厂化的养殖场景。这些养殖桶正是项目引进的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核心部分。
双河湾设施渔业项目负责人丁希同说:“我们的三期设施渔业项目是在今年3月启动的,目前这两座温室都已经全面建成。今天我们已经完成了其中16个桶的安装和2套循环水系统的调试,所以率先投入使用。预计全部建成后,可以实现一年两茬生产,年产高品质鲈鱼达到26万公斤,企业预期效益非常可观。”
据了解,双河湾三期设施渔业养殖项目启动建设,概算投资1830万元,计划建设占地面积5152平方米的日光温室1座,安装6套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组装圆形养殖桶48个,形成陆基循环水养殖水体3200立方米,用于发展设施渔业;同时,建设占地896平方米的玻璃智能温室1座,用于设施渔业新品引进、全数字化管理、尾水生态化处理和生态循环农业的试验示范、技术推广和实践教学。
甘肃省万青耕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丁多国说:“我们双河湾产业园从单一农业到多元融合的演变核心所在是产业园‘生态循环’理念。我们一二期的鲜切花和果蔬种植需要大量优质的灌溉用水,而渔业养殖产生的尾水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经过我们专门的尾水生态化处理系统后,这些水就变成了滋养花卉和果蔬的‘营养液’。养鱼的水不再浪费,种花种菜减少了化肥使用量,真正形成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生态闭环。”
产业的融合,带来的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就在一墙之隔的二期项目区,上百亩的鲜切花争奇斗艳。这里生产的“洛神”“爱莎”等玫瑰品种以及黄白菊、向日葵,不仅供应本市220多家花店,更远销酒泉、嘉峪关乃至青海西宁等地,已累计销售800余万支,打响了“双河湾”的鲜花品牌。
“我们最初的设想就是不做单一的种养殖,而是要打造一个多元融合、绿色循环的产业样板。从一期的稀特果蔬,到二期的鲜切花,再到如今的三期设施渔业,每一步都是在补强和完善生态链条。从娇艳的鲜切花到肥美的鲈鱼,从智能温室的精准控温到循环水系统的科技赋能,在双河湾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农业产业的升级蜕变,更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鱼肥花美,产业兴隆,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正在祁连山脚下加速崛起。”丁多国说。
三闸镇党委委员、镇党建办主任、双河湾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项目专责组负责人闵叶子说:“接下来,我镇将全力推动设施渔业二期项目建设,尽快全面投产运营。同时,我们正在积极争取‘双河湾低碳光储一体化项目’,希望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为整个园区供能,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将双河湾打造成为一个集生产示范、技术推广、实践教学于一体、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循环、多元融合’的现代化零碳农业产业基地,为甘州区乃至张掖市的现代农业发展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
记者手记:双河湾产业园的探索告诉我们,现代农业早已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模式,科技与生态的深度融合,正在不断拓展农业的边界,提升农业的价值。我们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像双河湾这样的项目涌现,为我市的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审核丨马岳荣 石光华 李晓霞
监制丨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