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银发艺人”破圈:尽情享受岁月的舞台
发布时间:2025-10-29 10:16:03 浏览量:1
舞台灯光亮起,65岁的山山大爷站在话筒前,右手插在裤兜里。台下是700多个年轻人的注视,他们提前一个月抢票,只为到现场听这位“银发艺人”的脱口秀表演。
像山山大爷这样逐渐站上舞台C位的老年人,正以多样的姿态闯入公众视野。通过网络走红的他们说脱口秀、办演唱会、走T台……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人生可以不被年龄定义。多彩的“银龄”故事诠释着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新气象。
站上舞台C位
山山大爷的周末是从清晨六点开始的。上午先看几遍演出稿,再去俱乐部排练,下午则是雷打不动的演出时间。早已退休的他,2024年因一档综艺节目被大众熟知,重新忙碌起来,常年奔波在各地参加演出,有时一天要演三到五场。
山山大爷原名叫李文山,从机关单位退休后,他和老朋友们打牌、散步,抽空去全国旅游,日子过得慢慢悠悠。“2021年左右,我看电视综艺节目,喜欢上了脱口秀,想着自己能不能讲一讲。”山山大爷说,于是他向一家脱口秀俱乐部投去了写好的段子,一步步成了明星。
在舞台上,山山大爷总是身着一件蓝色衬衫,腰杆挺得笔直,说话不紧不慢,右手一插兜,“包袱”说来就来,常常能在不经意间爆出金句,引得哄堂大笑。
为了打磨段子,山山大爷养成了随时记录灵感的习惯。儿子“啃老”、和老伴吵架、记忆力衰退,甚至生死话题,都被他编成了让人捧腹的段子。
和山山大爷一样,50岁的“房主任”也在脱口秀舞台找到了新天地。这个自称“绝经和出道一块来”的山东农村女性,今年夏天被一档综艺节目推到了舞台中央。第一次到上海参加比赛、第一次接到商务代言、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短短半年,她在许许多多新鲜的“第一次”中开启新的人生。
“房主任”在舞台上表演脱口秀。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像山山大爷、“房主任”这样的“银发艺人”正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年过9旬的“梅英阿嬷”从早上7点左右到晚上9点左右都在不停干活,靠“高能量生活”的内容,迅速收获百万粉丝;同济大学的退休教授吴於人,通过趣味实验和生动讲解,在短视频平台上点燃了无数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
沈阳波波笑剧场一直在鼓励不同年龄段的新人登上脱口秀舞台。“我们一直希望舞台也能属于那些有生活阅历的中老年演员。”波波笑剧场创始人李波说,这些“银发艺人”的段子里带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社会观察,“这对年轻观众来说很新鲜,也很有感染力”。
更多老人正在被看见
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60岁及以上银发网民规模达1.61亿人,老年群体互联网普及率已达52.0%。
庞大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正在尝试“触网”的银发一族。
结巴老爹是一位拥有500多万粉丝的美食博主。他原名姓柳,2017年从大连一家食品厂退休,离开了忙碌的工作岗位,面对有些空闲无聊的日子,他和老伴有些无所适从。
看父亲的状态有些消沉,做网络电商的儿子想了个主意,教他拍摄美食短视频。第一次拍摄时,本就有些口吃的他在镜头前更加紧张,一段简单的介绍反复拍摄多遍。谁也没想到,这个结结巴巴的美食视频,竟开启了他的新生活。
如今,结巴老爹的美食推荐频频登上本地热搜榜。老伴成了他的“女一号”,儿子儿媳辞去工作专职运营账号。从苍蝇小店到海鲜市场,他们穿梭在大连的大街小巷,用多彩的镜头和幽默的语言,讲述着这座海滨城市的人间烟火。
结巴老爹在家中拍摄品尝美食的短视频。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老年人主动“触网”,一些网络平台也在逐步进行适老化改造,简化操作流程,降低创作门槛,让更多老年人惠享数字红利。
腾讯新闻推出适老化“关怀版”,针对老年人的需求从“看”向“听”转变,开发AI语音技术等功能,实现“一键听新闻”。抖音上线“长辈模式”,对页面字体大小、对比度和触摸区域等进行调整,解决老年人看不清、不好用等问题。
从《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的出台,到各大平台对老年创作者的流量扶持,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不仅为银发内容创作提供了肥沃土壤,也架起了代际互动的新桥梁。
27岁的胡逸航有个特别的习惯:睡前会刷新一下结巴老爹最新的视频。“结巴老爹很有亲和力,每次看见他,我都能想起自己的爷爷。”胡逸航说。
在现实生活中,像胡逸航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他们为山山大爷的脱口秀买票,追更“梅英阿嬷”的一日三餐,在“哏都养老院”的短视频下留言互动。
“这种代际互动,是产生银发网红的重要基础。”辽宁社会研究院研究员张思宁说,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人从这些老年博主身上寻找着“慢生活”智慧。他们看传统美食视频,学到的不仅是手艺,更是一种对待生活的耐心。
做自己的主角
从舞台中央到人生主场,银发一族正用阅历与活力重新定义生命的广度。
王德顺在辽宁省科技馆万达影城和观众见面互动。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在“哏都养老院的哏事”账号里,短视频镜头记录下的不是暮气沉沉,而是住在养老院里一群“老小孩”的欢乐日常。他们通过演绎各种各样的段子,吐槽社会百态,阐述人生哲理。
这群生活在天津静雅养老院的老人,平均年龄超过75岁。院长陈卓是个“90后”,到院工作后发现老人们的生活相对简单,甚至有些单调无聊。
于是,陈卓就根据每个老人的不同生活经历,设计角色和人设,和老人们一起拍摄短视频。视频中“卡尔爷爷”曾因病全身瘫痪,最严重时只有嘴和眼皮能动,身体逐渐恢复后加入拍摄的队伍。渐渐的,这位老人用汉字谐音学会了意大利语版《我的太阳》,还学会了用手机软件打车,时常约上好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KTV之旅”。
张思宁认为,“银发艺人”频频出圈,被看见的是不被定义的年龄,是随时可以出发的勇气。
对“房主任”来说,脱口秀开启了她的新生活。“过去是站在村口唠闲嗑,现在能站在舞台上讲段子。”房主任说,过去她的舞台是农村的灶台和桌台,如今,她终于走到了聚光灯下,迎来了人生的“第二舞台”。
山山大爷说,过去脱口秀表演现场来的几乎都是年轻人,现在剧场里多了不少中老年人的面孔。还有一些年轻人带着父母来看脱口秀,向他咨询怎么上台讲脱口秀。
90岁高龄的王德顺,仍然有着一身肌肉。他曾光着膀子走上国际T台,白发苍髯却身材健美,瞬间引爆全场。2021年,他用3个月完成了飞行科目学习,领取了飞行驾照。他还有句名言:“人的心态可以不跟随年龄而衰老。”
策划:卫铁民 刘畅
记者:孙仁斌、武江民、刘艺淳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辽宁分社 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 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