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够了!明年起噪音扰民最高拘留10日,真能治根?
发布时间:2025-10-29 13:29:00 浏览量:2
深夜电钻声、凌晨狗吠、循环播放的广场舞音乐……这些让人崩溃的噪音,终于要迎来“硬核”整治了!“明年1月1日起噪音扰民最高可拘留10日”的消息冲上热搜,98万次阅读背后,是无数人对安宁生活的迫切期盼 。
长期以来,噪音扰民都是民生痛点。广东省公安厅厅长信箱里,满是居民的无奈投诉:深夜装修的震动、商铺高分贝广告、球场持续喧哗,这些噪音不仅扰人休息,更会激化邻里矛盾,甚至危害身心健康 。此前,面对这类问题往往只能警告了事,即便警告后不改正,也仅处200至500元罚款,威慑力有限,这让不少人陷入“投诉-消停-复发”的循环。
2026年施行的新《治安管理处罚法》,终于撕开了“整治无力”的困局。新法明确生活噪音归公安管辖,处罚力度大幅升级:经社区、物业等劝阻调解仍无效,继续扰民的,可处5日以下拘留或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直接处5到10日拘留,还可加处1000元罚款 。这意味着,屡教不改的噪音制造者,再也不是“罚点钱就了事”。
消息一出,网友瞬间沸腾。“广场舞大妈扰民必须打击”的留言获719赞,还有人呼吁顺带规范养狗噪音,直言“小区狗太多,不敢单独出门” 。大家期待的不仅是处罚升级,更是从“被动劝阻”到“主动敬畏”的转变——毕竟比起罚款,拘留的威慑力足以让多数人收敛行为。
不过,也有人好奇“新规真能治根吗?”。对此,警方给出了明确的维权路径:先找社区、物业调解,这是最高效的止噪第一步;调解无效再联系公安,由其依法处置;若噪音造成健康或财产损失,还可向法院起诉索赔 。从基层调解到行政拘-留,再到民事追责,形成了完整的维权链条。
值得注意的是,新法针对的是“经劝阻仍持续扰民”的情况,并非一有噪音就拘留,这既避免了处罚过度,也给了合理纠错的空间。就像此前有人因邻里噪音冲突用低音炮报复整栋楼,放在明年可能直接面临拘留,而不是简单警告。
从“警告罚款”到“最高拘留10日”,法律的升级背后是对民生需求的回应。当“安静权”有了更硬的法律支撑,那些曾让人忍无可忍的噪音,或许真能就此退场。这场“噪音攻坚战”能否彻底见效?2026年1月1日之后,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