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剧《繁花》终季绽放美琪大戏院,八年三部曲打造上海传奇
发布时间:2025-10-29 17:57:31 浏览量:1
10 月 28 日,第 24 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现象级舞台剧《繁花》三部曲・终季在上海美琪大戏院正式首演。这部改编自金宇澄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的舞台巨制,历经八年淬炼,终于以完整姿态与观众见面,为这场跨越数年的 "弄堂史诗" 画上圆满句号。
作为国内戏剧界罕见的三部曲舞台制作,《繁花》的诞生始于 2017 年上海文广演艺集团(SMG LIVE)的大胆构想 —— 将三十五万余字的长篇小说搬上舞台。自 2018 年第一季首演以来,该剧累计收获百万级关注、千万级流量,前两季演出 18 轮、120 场,吸引超 10 万人次观演,斩获 "壹戏剧大赏"" 华语戏剧盛典 " 等八项大奖,早已超越普通戏剧的范畴,成为无数观众的集体记忆。
终季演出延续高热度,9 月初首轮开票 10 分钟即售出超 100 万票房,剧组紧急增开两场以满足需求。本轮 10 月 28 日至 11 月 2 日的首轮 8 场演出,从周二至周日密集排布,涵盖下午场与晚场,280 元至 880 元的票价梯度,让不同观众群体都能走进剧场,见证这场收官之作。
忠于原著精髓 还原上海肌理"忠于原著" 是《繁花》舞台剧贯穿始终的创作核心。主创团队通过多层次叙事与精准的视觉语言,将金宇澄笔下错综复杂的时空线索与人物命运缓缓铺展。小毛、阿宝、沪生、姝华、李李等核心角色的悲欢离合,大自鸣钟、莫干山路、思南路等城市地标的时代变迁,都通过极具质感的布景、地道的方言对白和鲜明的年代符号,在舞台上得以重现。
"我喜欢舞台剧《繁花》的生命力,它是我笔下上海的另一个原型。" 原著作者金宇澄的评价,道出了这部改编作品的成功关键。观众在剧场中不仅能重逢小说里的烟火人间,更能通过戏剧特有的张力,感受到故事被赋予的全新温度。
导演马俊丰坦言,排演《繁花》的快乐远胜于其他剧目。"这么多年来,小说一直是整个剧组的灵感源泉,我们常会从书中摘取精彩字句,将其还原到舞台上。" 这种对原著的敬畏与深耕,让舞台版《繁花》既保留了文学内核,又发挥了戏剧艺术的独特优势。
八年匠心打磨 终季突破创新从 2017 年启动排练到终季亮相,《繁花》的创作之路长达八年。慢工细活的创作态度,让这部作品在一次次演出中不断打磨精进。前两季不仅走遍北京、香港等地,更受邀参加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阿那亚戏剧节等重要活动,观众与业界的一致好评,成为主创团队坚持的动力。
对于终季的创作,金宇澄极为重视。建组之初便亲赴现场,与主创及演员深度对谈,细细拆解角色原型与时代背景。原班人马的重聚与新成员的加入,让这个 "大家庭" 既有默契根基,又添新鲜创意。
在延续前作美学风格的基础上,终季融入了更多现代戏剧手法。如果说第一季的转台装置打造了 "流动的盛宴",第二季的履带、车台展现了 "匆匆的过客",终季则突破性采用十二宫格 "众生相" 形式,搭配多媒体、灯光等装置,以 "繁花美学" 的独特修辞,在时代变迁与个体命运的交织中,呈现人间百态的丰富图景。
破解叙事难题 打造无门槛史诗终季创作面临着三重考验:如何满足原著读者的高期待?如何延续前两季观众的沉浸体验?如何让新观众无缝接入 "《繁花》宇宙"?导演马俊丰与编剧温方伊、艺术总监张翔及技术团队反复研讨,最终通过精炼主线、强化人物弧光、清晰铺陈时空线索,构建起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的叙事体系。
无论是否读过原著、是否追过前两季,观众都能通过舞台上的光影流转与对话交锋,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脉搏与人性温度。故事尾声,那些亲切得仿佛老友的角色,或离开、或避世、或疏远,他们的悲欢离合,恰如普通人的人生轨迹,让观众产生强烈共鸣。这种 "零门槛" 的观演体验,让这部厚重的文学改编作品,收获了更广泛的受众。
海派文化名片 全国巡演启程作为上海本土孵化的舞台巨制,《繁花》早已超越戏剧本身,成为传递海派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深耕本土故事,推出了话剧《长恨歌》(上海话版)、音乐剧《爱情神话》、滑稽戏《宝兴里》等一系列沪语作品,叫好又叫座,掀起全国范围内了解海派文化、学习沪语的热潮。
随着终季的落幕,《繁花》三部曲全国巡演计划正式提上日程。首站苏州湾大剧院的两场演出已定于 2025 年 11 月 20 日、21 日,目前已正式开票。未来,这张 "上海文化名片" 将继续行走全国,以艺术为桥,连接文学与剧场、历史与当下,让更多观众透过舞台,窥见上海的繁华与沧桑,感受中国人共通的时代记忆。
从小说到舞台,从单季到三部曲,《繁花》用八年时间完成了一场文学与戏剧的完美邂逅。终季的上演不是终点,而是这部城市史诗走向更广阔天地的新起点,它所承载的海派文化魅力与人性光辉,将在更多观众心中留下长久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