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起,生活噪音归公安管了:这一次,不用再忍了
发布时间:2025-10-29 20:30:33 浏览量:1
“凌晨两点被楼上的蹦迪音乐吵醒,敲了三次门都没人理;周末想补觉,隔壁装修的电钻声能穿透墙壁;楼下广场舞的音响开到最大,连电视声音都盖不住。” 这些被噪音折磨的日子,很多人都经历过。但从2026年1月1日起,情况将彻底改变——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正式施行,生活噪音明确归公安管辖,经劝阻无效仍扰民的,最高可处十日拘留 。
在此之前,面对噪音扰民,不少人都有过“维权无力”的无奈。现行法规对这类行为大多是“警告+小额罚款”,威慑力有限,遇到屡教不改的情况,受扰者往往只能忍气吞声。就像淄博的王女士所说,她家楼上邻居常年深夜聚会喧哗,找物业、社区调解了十几次都没用,最后只能自己戴耳塞睡觉 。而新法的落地,相当于给居民的“安静权”装上了“硬保障”。
新法第88条清晰界定了处罚标准:产生社会生活噪音后,经社区、物业、业委会等基层组织或有关部门劝阻、调解仍不停手,继续干扰他人生活的,可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比如多次扰民、恶意制造噪音等,直接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还可并处罚款 。这意味着,那些“明知会吵到人还我行我素”的行为,不再是“警告一下就完事”,而是可能付出拘留的代价。
不过大家也不用慌,新法对“公安管辖的噪音”有明确范围,并非所有噪音都归公安管。像装修电钻声、家庭娱乐音响声、广场舞高音喇叭、商业促销的扩音设备噪音等,都属于公安监管范畴;而工业机器声归环保部门,餐饮店空调噪音归城管部门,交通噪音归交通委,不同噪音有对应的管理主体,避免了“投诉无门”的尴尬。
遇到噪音扰民该怎么正确维权?流程其实很简单。首先可以先礼貌沟通,很多时候对方可能没意识到自己的声音影响了别人;如果沟通没用,就找物业、社区或业委会出面调解,这是新法要求的“前置程序”;要是调解后问题还没解决,直接打110报警就行。报警时最好能说清噪音来源、持续时间,有录音、录像证据就更稳妥,民警会到场调查取证,依法制止或处罚 。
值得一提的是,新法也兼顾了情理。对于婚丧嫁娶、乔迁新居等特殊场合的噪音,警方会以劝说引导为主,不会当场强力制止;晨练、广场舞这类群众活动,也会优先合理引导音量和时间,避免激化矛盾 。处罚的核心针对的是“恶意扰民”和“屡劝不改”,而不是正常的生活声响。
新规消息一出,网友们的反响特别热烈。有人说“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有人调侃“以后邻居唱歌跑调都得控制音量”,更多人觉得这是对“安静居住权”的重视。其实大家期待的不是“一吵就拘留”,而是希望那些无视他人感受的人能有所收敛,邻里之间能多一份体谅。
从“警告罚款”到“拘留震慑”,新法的变化背后,是对民生细节的关注。毕竟,能听见窗外的风声雨声,能在深夜安静入睡,这些看似平常的场景,正是普通人对“好日子”的朴素期待。2026年元旦越来越近,这道“噪音禁令”,终将守护住更多人的清净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