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香火龙 要一百五十多名青壮年才能舞动
发布时间:2025-10-30 09:53:54 浏览量:1
10月18日晚,“山海同风·悦叹秋色”广东非遗周暨佛山秋色活动(西樵镇)在佛山市南海区听音湖广场举行。40个特色表演节目、19辆绚丽彩车在3.3公里长的路线上巡游,为市民、游客展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魅力与活力。其中,来自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汝城香火龙分外引人瞩目。这条长达53.8米的香火龙,以稻草扎骨,周身插满了6万余支香火,在夜色的掩映下呈现出香火闪烁、红光流转之势,宛如“火焰精灵”穿梭于街巷之间,将国泰民安的传统寓意与佛山秋色“庆丰收、乐升平”的美好祝福带给观众。
汝城香火龙是传统龙舞的一种,相传始于唐高宗弘道年间(683年),源于祀龙止雨、祀龙止水的传统民俗。其形象主要源于当地寺庙中有关龙的壁画和雕塑,以当地所产的稻草、粽叶、楠竹、向日葵秆、特制龙香为材,沿用传统扎制工艺制作而成,于每年元宵节前后进行展演。2008年,汝城香火龙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本次参加巡游的香火龙,由汝城香火龙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洪发带领团队在西樵镇扎制。李洪发介绍,这是汝城香火龙首次参与佛山秋色巡游,香火龙由汝城县专门组织非遗传承团队耗时10天精心制作完成。为克服龙体庞大、运输不便等困难,团队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将龙身分段运抵佛山后组装,确保这条“记忆中最长的香火龙”得以完美呈现。
相较于传统元宵庆典中36米长的香火龙,本次亮相的龙身长度增加了近40%,工匠们制作了1000片龙鳞,仅基础骨架就用了数千公斤稻草、楠竹等材料,因此该香火龙需要150多名青壮年合力托举才能完成巡游。
为了保证香火龙巡游舞动时既有灵活性,又要承受6万多支香火的重量,李洪发团队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对工艺进行全面升级,采用改良的竹片固定工艺,让整条龙在夜间舞动时显得更加灵动有神。香火龙制作遵循“稻草为骨、香火为魂”的传统,特制香火的燃烧时长被精确控制在2.5小时至3小时,可完整覆盖巡游全程;龙身13节龙拱的连接处均经过精心加固,兼顾结构稳定性与舞动柔韧度。
当这条香火巨龙踏上佛山街头,金色火光与丰收喜悦交织。“点香!”随着号令落下,6万多支线香同时亮起。刹那间,巨龙仿佛苏醒了,在头戴草帽、身着传统服装的青壮年的簇拥下,昂首巡游在西樵街道。龙头队员8人一组,掌控方向,沉稳有力;龙尾队员10人一组,呼应龙首,灵活机动;龙身分成多段,每段由两人协作,时而呈盘旋之姿,时而现腾跃之势。巨龙由龙灯引路,双狮、双鱼、吉祥物簇拥左右,声势浩大的吹打乐队奏响欢快旋律,让巡游队伍宛如一条流动的“文化长河”,尽显千年民俗的魅力。“太壮观了!”“第一次见到用香火做的龙,真是超炫!”所到之处,观众的欢呼声、惊叹声不绝于耳,不少观众甚至追着龙队前行。
“这次佛山秋色巡游,推动了汝城与佛山两地的文化交流。”李洪发说,看到龙舞出彩、深受欢迎,他倍感骄傲和自豪。香火龙就像一把钥匙,为两地打开了深度对话的大门。
近年来,汝城香火龙面临着传承断层的危机。尽管如此,汝城人民对香火龙的热爱与坚守未曾改变。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汝城县先后开展了“非遗过大年 火龙闹新春”视频直播家乡年、非遗进校园、香火龙技艺传承人培训等活动,通过制作、舞龙教学,让年轻一代认识、爱上香火龙,为古老技艺培育新生力量。李洪发说,希望未来能与佛山南海的非遗项目携手,通过创新合作让更多人了解非遗、喜爱非遗,共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本报记者 谭志红 通讯员 周笛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