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体关注山西|舞剧《永乐未央》再现永乐宫传奇
发布时间:2025-10-30 16:14:37 浏览量:1
《中国日报》10月14日第17版截图
在历史的深处,山西芮城县的永乐宫静静伫立。这座始建于元代的道教古建,其殿宇与壁画间,凝结着工匠的匠心、建筑的精妙与文化的庄严。
当这座宫殿的故事与舞蹈艺术相遇,时空的界限随之消融。以20世纪50年代永乐宫搬迁史实为叙事主线的舞剧《永乐未央》,用肢体语言为古老文物注入生命,让原本静默于博物馆中的瑰宝“动”了起来。该剧于10月3日在北京首演,10月5日落幕,随后赴山西太原、湖北武汉和上海等地开启全国巡演。
舞剧围绕“古建、壁画、琉璃、传承”四重美学维度展开叙事。作为核心灵感来源的永乐宫,始建于1247年,竣工于1358年,占地近24.8万平方米。20世纪50年代末,因原址位于黄河三门峡水库规划淹没区,整座宫殿被整体北迁约两公里。
1961年,永乐宫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与艺术价值得以代代传承。
早在两年多前,《永乐未央》创作团队便开始对永乐宫展开调研与实地探访。通过舞者的肢体,该剧将亘古历史与现代脉搏相融,讲述了默默守护瑰宝的匠人与文化守护者的故事。
“剧中多个核心舞段堪称‘文物起舞’的典范。”该剧导演、编舞谢元臻表示。
其中一段群舞灵感源自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构件“藻井”。舞者们身着精美服饰,腾挪起伏,手臂层叠交旋,以富有韵律的舞姿,演绎出藻井自中心向四周层层延展的绚烂光华。他们头顶上方,灯光随舞姿变幻,仿佛千年前的斗拱在舞台上重新“搭建”。
“这段编舞不仅展现了古建筑的恢宏气势,也巧妙呼应了‘天圆地方’的东方哲学。”谢元臻进一步解释道。
在另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演绎中,舞者张翰化身拥有700年历史的“蓝釉角神”。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角神”是象征力量、稳固与平衡的装饰构件。
“这个角色象征着守护者的崇高与尊严,同时也带着一抹被永远定格的荣光,”张翰谈到,“它承载着匠心的延续与传统手工艺品的尊严,我们通过活化演绎,揭开了文物中蕴含的人性光辉。”
舞台设计以精妙而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呼应主题。制作并未使用写实的古建筑布景,而是选用可旋转的开放式舞台,为艺术诠释留足了意境空间。灯光与投影模拟出永乐宫殿堂的轮廓与壁画的鲜艳色彩。当叙事转换时,灯光色调的微妙变化将观众从古代场景无缝带入当代时空。
联合导演、编舞谢长慧回忆道,团队的调研不止于观察,他们还与当年亲历了宫殿搬迁的人们进行了交流。
“我们了解到,当年负责修复文物的匠人,以及参与搬迁工程的年轻建设者中,很多人都不满30岁,”她说,“他们的奉献精神被融入了每一个舞姿与设计细节之中,为整部舞剧注入了深沉的情感与共鸣。”
“这部舞剧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再现,”谢长慧补充道,“更是一次情感的叙事——是对青春与热忱的礼赞,也是对人类在保护、诠释文化遗产中所显露出的执着与奉献的颂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