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起舞 麋鹿撒欢 荆江之畔成“国宝”家园
发布时间:2025-10-30 19:08:52 浏览量:1
中新网湖北石首10月30日电(曾梦雅)长江荆江段九曲回肠,在北岸的湖北石首江段,因河道裁弯取直等因素形成了长江故道。长江干流与故道间形成了大片湿地,“国宝”麋鹿、长江江豚在此栖息,并形成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麋鹿种群年增长率20%以上
10月29日,走进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群麋鹿或悠然觅食,或追逐嬉闹,绘就一幅灵动的生态画卷。
麋鹿作为中国特有的鹿科物种,起源于距今约200万年到300万年。由于狩猎、自然灾害和时局战乱等因素,麋鹿在其原生地中国几近灭绝,只有少量种群流落海外。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成群麋鹿悠闲觅食。 马星翔 摄
1985年,《中英关于麋鹿重引进的协议》签署,22头麋鹿乘飞机从英国抵达北京。今年正值麋鹿回归40周年,经过多年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等保护举措,湖北、江苏等地已建立6个野外种群,栖息地数量达到90余个,麋鹿数量达1.5万头。
“今年我们监测到595头麋鹿幼崽。”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副科长杨涛说,保护区内水草丰茂,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好,已发现320种高等植物和355种脊椎动物,为麋鹿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依托长江故道的天然优势,麋鹿种群年增长率在20%以上,幼鹿成活率在95%以上,处于高水平增长状态。”
30多年来,石首麋鹿保护区已经发展到4500余头,其中保护区内2901头,周边三合垸、杨波坦和洞庭湖等地自然扩散1600余头,遍布两湖流域的两省九县市,形成了全球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领域的成功范例”。
全国最丰富江豚种质资源地
长江江豚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我国现存唯一的淡水豚类,被誉为“水中大熊猫”。
与麋鹿保护区相邻的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第一个对鲸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的保护区,如今已成为长江江豚的重要栖息地。10月29日,走进该保护区,江豚“天天”“萌萌”和“方方”在网箱里欢快游弋,不时跃出水面呼吸。
湖北江豚饲养员丁泽良在喂养江豚。(资料图)黄志刚 摄
这些活泼身影,离不开众多守护者的默默付出,丁泽良是其中之一。丁泽良曾是一名渔民,随着长江大保护实施,他与其他500多名渔民一起“洗脚上岸”,并转型成为江豚专职饲养员。
丁泽良对江豚点滴记忆犹新:2008年,他和一众渔民协助保护区救下22头江豚;2016年,江豚“娥娥”成功诞下“贝贝”,成为全球首例通过人工网箱繁育技术生产的江豚;2020年,“贝贝”结束4年网箱生活,回归自然水域,标志着人工繁育江豚技术进一步成功;2020年,他成功尝试全人工喂养江豚幼崽“萌萌”。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对江豚在戏水。(资料图)肖敏 摄
“从2015年首次输出开始,到2023年,保护区已累计向外输出江豚51头。”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高级工程师蔡家奇说,保护区已成为全国最丰富的江豚种质资源地,其迁地保护工作被公认为“世界上首个豚类迁地保护的成功案例”。
近年来,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持续实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育、野化放归四大措施。目前,保护区的江豚种群数维持在80头左右。(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