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魔鬼起舞的文学化表达——读拉斯洛的代表作《撒旦探戈》
发布时间:2025-10-30 22:23:25 浏览量:1
在英语里,撒旦和圣诞的拼写竟然如此相近,不知道西方人是否也有“一念天使,一念魔鬼”的说法。
以前很少读东欧作家的作品,印象中,《撒旦探戈》出版的时候,在西方世界引起过轰动,尤其是著名导演塔尔·贝拉将《撒旦探戈》改编成长达七个多小时的电影之后,西方社会很不平静了一阵子。《撒旦探戈》出版于1985年,电影是1991年开拍的,知道当代史的人,一定熟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对于东欧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
《撒旦探戈》是拉斯洛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谁都没想到,他一出手既是巅峰,虽然后来他还出版过几部小说,如《战争与战争》《反抗与忧郁》等,其在国际文坛的影响力都不及《撒旦探戈》。
《撒旦探戈》是非常难读的一部文学作品,假如不是因为拉斯洛为诺贝尔奖新晋得主,假如不是因为同名电影影响那么大,估计很多人都不会看的,因为这部书实在是难读,句子冗长且不是很优美,叙事节奏非常慢,且情节也不吸引人。即便是本书的中文译者,都说翻译得有点崩溃。
想读懂《撒旦探戈》,事先要了解一点匈牙利当代的简史,假如脱离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这部小说的影响力和地位也不会太高。一战时,匈牙利跟德国组成奥匈帝国,一战失败之后,匈牙利的国际地位在降低,二战以后,匈牙利被苏联纳入到华约阵营。1956年匈牙利爆发了革命事件,布达佩斯和平示威,因当局先发制人开枪,瞬间转化为全国性武装冲突;同年11月苏联坦克二次干预才镇压下去。匈共照搬苏联模式,片面重工业、集体化、高征购,导致食品短缺、实际工资下降,人民生活“灾难性局面”。政治上搞个人崇拜、破坏法制、镇压不同意见,把“内部批评”逼成“街头抗议”。1989年后,匈牙利跟其他东欧国家一样发生了巨变。
《撒旦探戈》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在匈牙利某处的一个农庄里,住着这么一群人:农民、医生、校长、酒馆老板,由于经济每况愈下,农庄里的人生活得非常糟糕。在这样的农庄里每天都上演着卖淫、酗酒、偷窥、欺骗、奸情等场景。故事以奸情和诈骗开始,当然,这些行为都是被偷窥的。
酒馆无疑是村庄的信息交流中心,也是人员聚会的场所。除了医生,所有人都集中到村庄里面的酒馆,那是因为公交司机带回来一个传言,一年半前死亡的伊利米阿什正朝着村庄走了过来。这是很多人都吃惊的事,为了证实这个传言,大家带着复杂的心情来到酒馆。
有人把伊利米阿什当成了村庄未来的救星,其实伊利米阿什是政府部门的线人,真实身份就是一个骗子,他来到村庄的目的不是为了拯救村民于水火之中,而是为了骗走村民的钱财。
伊利米阿什确实是个人才,他到达村庄的时候,恰逢小艾什蒂遭遇到世间的冷落和欺骗之后,她先是将其心爱的小猫虐死,然后自己服老鼠药自杀。小女孩的尸体被抬到了酒馆,伊利米阿什以小女孩的死大作文章,在众人面前她说小女孩不会无缘无故死掉,这是上天不再眷顾这个村庄的标志,由此,他开始布局自己的行骗计划。
他说自己此行的目的地是奥尔马西-马约尔,他受政府委派去那个地方建立新的农庄,假如村民们愿意,他会带着大家去那个地方开始新生活。由是,村民们真的像绝望中的人终于抓住了救命的稻草,他们将钱财交给伊利米阿什,并砸烂自己家的房子,以示坚定跟着伊利米阿什走而不回头的决心。
《撒旦探戈》出版以来之所以得到文学界和艺术界的高度重视,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这是一部结构非常新奇的小说,这也是作者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原因,作为世界顶级文学奖,获奖的原因不仅是写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写。这部作品以及其缓慢的节奏述说着一个不是很复杂但是非常缠人的故事。故事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粗略地正向推进故事的脉络,第二部分就像跳探戈舞一样,进六步、退六步,又回退着拆解这个故事,最后,作者以医生的角度将故事推到了原点,所以开头的文字“十月末的一个清晨,就在冷酷无情的漫长秋雨在村子西边干涸龟裂的盐碱地上落下第一粒雨滴前不久......”,结尾在医生的笔下重复到来,仿佛一切都回到了起点,这个设计非常精妙。
二是较多地应用了意象技术,比如故事从头到尾都一直在下雨,雨即是在烘托气氛,同时,雨又造成了泥泞和阻力,读者好像也被雨圈在了故事里,进不得、出不来,雨具有粘性,也能制造一种抑郁的氛围,这样的氛围仿佛80年代的匈牙利时期的统治,阴暗潮湿让人难以接受。此外,书中还使用了猫、教堂、《圣经》等要素,这也是要表达死亡、恐怖、忧伤等意象。
三是小说即是对现实的映射又是对未来的一种预期,这在当时是非常伟大和了不起的艺术构思。小说中主要涉及三种人,一种是在痛苦中挣扎想摆脱痛苦境遇的农民,他们是当时社会中的大多数人;第二种是骗子,他们以正义的名目出现,表面上看是振臂一呼的英雄和救世主,其实,他们不过是骗人钱财的坏人,这样的人在当时的社会里也有一点的比重,甚至会成为精英阶层;三是小艾什蒂这样的受难者,从出生开始就是受苦受难者,她在世界上感受不到一点温情,唯一对她似乎很好的哥哥,结果还是个骗子,骗走了她全部的积蓄,她最后从一个受害者变成了迫害者,将心爱的猫虐死后自杀。小说即是写实的,由是一部当时社会的预言书,作者通过农庄农民的破产,预示着社会的未来走向,现在看,这个预言确实太可怕了。
好的小说不一定都是宏大叙事的,通过小切口去映射一个宏大的历史场景,这是一流小说必须具备的要素。《撒旦探戈》中使用了很多宗教、哲学方面的隐喻,其实都是为了阐述人性,以及与人性相关的哲理,可惜受文化背景的约束,我们领略到的比作者要表达的还是少了很多。
与魔鬼起舞的不一定是魔鬼,也可能是天使。探戈的舞步时进时退,这其实也像历史的步伐,忽而快速前进,忽而停滞徘徊,大多数时候可能是在画着一个又一个的圈圈,这就是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处对历史回望后的惊叹。
思想达不到的地方有哲学,哲学没有触及的灵魂深处有文学,这也许就是《撒旦探戈》被业界推崇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