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退款告别历史舞台,警惕拼多多式“越权”裁判重来
更新时间:2025-04-27 12:49 浏览量:3
平台要一碗水端平
!
手工劳动/挖哥
手工编辑 /角叔
出品/独角兽观察
仅退款终于退出了。
4月22日,根据《北京商报》消息,拼多多、淘宝、抖音、快手、京东等多个电商平台宣布将全面取消仅退款,消费者收到货后的“退款不退货”申请,将由商家自主处理,平台不再主动介入,这标志着在电商行业引发诸多争议的仅退款正式宣告退出历史舞台。
2年多前,《独角兽观察》从平台商家了解到“退货不退款”这样违背基本人伦常识的规则后,进行了深度的调查,连续推出三篇稿件:《赚麻了的拼多多,听到远方的哭声了吗?》《恶魔还是天使?拼多多的B面和C面》《拼多多“盈”麻木了,平台商家为何没与有荣焉?》。
这组文章详细披露了仅退款给商家带来的挤压,对平台生态带来的侵蚀,并且呼吁平台主动调整这样触碰法律红线、挤压商家生存空间的规则:一旦平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市场的手无法保障“祥子(商家)”们权益时,就会倒逼无形的手来干预了。
一语成谶。
今年1月,市场监管总局表示,针对社会集中反映的仅退款问题,约谈主要电商平台,就平台利用仅退款规则挤压商家生存空间、助长低质低价竞争风气等问题,提出具体整改要求,落实平台企业主体责任。
3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罗文接受媒体采访时称,针对平台滥用仅退款规则,造成商户货款两空的突出问题,将督促平台明确规则的适用范围和具体情形,保障商户正当权益。
这场由平台主导的“裁判权”实验,最终以政策纠偏画上句号。
01
从高光到落幕
早在2023年初,业内就有消息称,快手正着手正式入局信贷领域,到了2023年末,快手进一步落实金融野心,陆续招兵买马,其中涉及风控合规、供应链金融等方向的岗位。
关于仅退款的起源有多个说法,但毫无疑问,把仅退款“发扬光大”是拼多多。
2021年,拼多多推出仅退款,此后拼多多一路高歌猛进,并在2023年11月,拼多多市值首次反超阿里巴巴,登顶中国电商企业市值榜首。
这也让仅退款一度被认为这是拼多多成功的“撒手锏”,引来其他平台跟风效仿。2023年12月,淘宝宣布支持仅退款服务。此后,京东、抖音等主流电商平台也纷纷跟进,仅退款成为各大平台的标配。
仅退款最早初衷是为了解决消费者购物后可能遇到的商品质量问题等,让消费者在特定情况下无需退货即可直接获得退款,以此提升消费者体验,增强平台的竞争力。客观地说,这个规则确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然而,仅退款在实施过程中问题逐渐暴露。
一方面,部分平台为争夺市场份额,过度向消费者倾斜,简化仅退款的审核流程,导致一些不合理的情况出现。一些消费者,尤其是羊毛党利用规则漏洞,以不正当理由申请仅退款,如收到商品后仅因个人喜好改变或其他非商品质量问题而要求退款,却无需承担退货责任,这使得商家既失去了商品又无法获得相应货款,造成货款两空的困境。
更关键的是,从法律层面而言,未经商家同意,买家仅退款而不退货的行为本身存在争议。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在正常的交易中,买家若无合理理由或未与商家达成一致,单方面要求退款不退货可能构成违约,侵犯了商家的财产权益。
随着这些问题的日益凸显,商家与平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仅退款受到了监管部门的关注。
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推动优化平台经济领域竞争生态,督促各大电商平台整改仅退款等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就平台滥用仅退款规则挤压商家生存空间、助长低质低价竞争风气等问题,提出具体整改要求,落实平台企业主体责任。
在这样的背景下,拼多多、淘宝、抖音、快手、京东等电商平台纷纷响应,于2025年4月宣布将全面取消仅退款服务。
曾经一度成为电商平台标配的仅退款终于被扫进了历史的尘埃。
02
权力的失衡
2年多前,在仅退款还处于兴盛时,《独角兽观察》对这一规则有过深入的调查和探讨。
2022年9月,《独角兽观察》连续发表三篇文章,探讨了仅退款存在的诸多弊端对商家的压榨、触碰法律红线等问题。
其中,《赚麻了的拼多多,听到远方的哭声了吗?》一文中,披露拼多多当时在交出靓丽季报后,越来越多的拼多多商家涌到社交平台上,批评拼多多的利润是靠压榨商家们获得的。
拼多多等平台的仅退款规则让商家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商家在面对仅退款申请时,往往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和申诉渠道,平台为了维护消费者形象和自身利益,倾向于快速同意消费者的退款请求,而商家却难以有效证明商品不存在问题或消费者存在恶意,只能默默承受损失。
这种规则的不平衡使得商家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尤其是中小商家,可能因大量的仅退款订单而陷入经营困境,甚至倒闭。
文章呼吁告别亏损的拼多多要厘清平台责任边界,切实履行平台责任。因为“一旦平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市场的手无法保障“祥子(代指商家)”们权益时,就会倒逼无形的手来干预了。”
《恶魔还是天使?拼多多的B面和C面》进一步分析了仅退款规则背后所反映出的平台与商家之间的权力失衡。
平台在制定和执行仅退款规则时,更多的是从自身扩张和吸引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而忽视了商家的合理权益。
这种做法从短期看可能会增加平台的用户黏性和交易量,但从长期来看,却会破坏平台与商家之间的合作关系,降低商家的积极性和忠诚度,进而影响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认为,这个规则很难持续下去,舆情发酵或者监管出手,平台就会被自己的制度反噬。
而在《拼多多“盈”麻木了,平台商家为何没有荣焉?》中,则提出从法律角度讲,未经商家同意的仅退款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违法的侵权行为。
文章强调,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固然需要保护,但商家的权益同样不容忽视。平台在执行仅退款规则时,如果不加以严格限制和规范,就有可能触犯道德乃至法律的红线,引发一系列的负面后果,如商家的大量流失、市场信任的缺失等。
文章引用货拉拉被约谈的案例,认为“如果不重视商家的呼声,一味靠平台的强势地位,越权处罚商家,于法不容,也会触碰监管红线,从而被反噬的风险。”
后来,正如我们所料,仅退款引发了中小商家“炸店”等一系列的事件。最终,监管出手,仅退款寿终正寝。
03
越权裁判不能再来
仅退款服务的退出,是电商行业在平衡消费者与商家权益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但在其退场后,需要时刻警惕平台利用自身强势地位越权制裁。
电商平台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用户数据和商家资源,使其在市场上拥有较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部分平台可能会借此制定一些对商家不利的规则或政策,如不合理的扣费标准、不严格的考核制度等,以此来获取更多的利益,而商家由于对平台的依赖性较强,往往只能被动接受。
此外,平台在售后纠纷处理、商品推广等方面也可能存在越权管理的情况。在售后纠纷中,平台如果不能保持中立公正的立场,而是倾向于保护消费者或自身利益,可能会做出对商家不公平的裁决,导致商家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在商品推广方面,平台可能会强制要求商家购买高额的广告位或参加各种促销活动,否则商品就难以获得足够的曝光量和流量支持,这无疑增加了商家的营销成本和经营负担。
为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保障商家的合法权益,促进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电商平台的监督和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平台与商家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平台的运营行为,防止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同时,建立健全的投诉举报机制,鼓励商家和消费者对平台的越权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及时查处违法违规问题。
平台自身也应增强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制定合理的规则和政策,平衡好消费者与商家的利益关系。在处理售后纠纷时,要充分考虑双方的意见和证据,做出公正的裁决;尤其在商家管理方面,要给予商家更多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避免过度干预商家的正常经营。
商家则应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积极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遇到平台越权管理等问题时,勇于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与平台协商、向监管部门投诉、提起法律诉讼等。
仅退款的退出是电商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要实现电商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还需各方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公平、公正、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和健康生态,让商家和消费者都能在其中受益,实现互利共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