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非遗】泸县百和莲花枪,不一样的舞蹈艺术‖杨光英

更新时间:2025-04-28 07:37  浏览量:4

泸县百和莲花枪

不一样的舞蹈艺术

杨光英

2025年3月7日,泸州市百和莲枪融合推广宣传启动仪式暨首届川渝莲枪文化非遗展演活动,在泸县百和莲枪传习基地隆重举行。

百和莲花枪表演

启动仪式后,一场精彩的文艺展演登场。以百和莲枪龙舞《龙舞生莲》作为开场,莲枪与龙舞巧妙融合,刚劲有力的龙身与灵动的莲枪相互映衬,现场气氛热烈。

百和镇学生表演《龙舞生莲》(图源:四川文明网)

你看,莲枪舞蹈《初心》,舞者们手持莲枪,动作整齐划一。歌曲《俏莲枪》,唱出了百和莲枪的俏皮与活泼。还有新编的莲枪舞,一出场就惊艳全场。

文艺展演后,莲枪巡游。百和莲枪龙和百和莲枪舞队伍,沿着彩色步游道一路前行。莲枪的击打声与人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莲枪舞蹈创新:嬉戏

泸县百和莲花枪,2007年3月,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笔者采访了百和莲花枪传承人楚泽甫和泸县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陈敬源,进一步了解了百和莲花枪的历史、表现形式、传承创新。

百和莲枪舞(图源:泸县教育体育)

1

莲花枪的历史

莲花枪起源于光绪年间,经100多年演变,已成为汉民族独特的道具舞蹈艺术。其主要道具莲枪源于叫花子的打狗棒。由于百和镇特殊的地理位置,人烟稀少,土地贫瘠,无人耕种,湖广移民于此定居,但多为游走乞讨者。他们在乞讨中带饭碗和打狗棒。打狗棒多为普通竹棍。到明末清初,乞丐们开始将打狗棒两端挂上铜钱,摇起来“哗哗”作响,形成了简易的“连枪”。再配以唱腔和唱词,用连枪两端所挂铜钱的“哗哗”声作节奏,先“载歌载舞”,再行乞讨,这更易于和主人沟通,乞讨效果奇佳。连枪这种简单的表演形式也因此得以流行传播。

百和莲枪舞(图源:泸县教育体育)

百和莲枪传承谱系上都有这样一个记载:清光绪年间,百和乡民田文德家境贫寒,在为岳父祝寿时,无钱像襟兄们那样请来狮子龙灯表演,便和妻子一起手拿一截竹竿,边唱边跳,亦歌亦舞,既触地击节,又拍打全身,长工佣人们也随其表演,场面十分热闹,岳父非常高兴,当场奖励田文德五十石谷子,又拿出200两银子叫田文德仔细琢磨,认真研习,作为一种手艺传家。田文德把竹棍进行了装饰,把唱词分为上下两腔,加进了衬词,运用了民间吹打乐伴奏,并把这种表演形式取名为“打莲枪”,田文德便成为百和莲枪的宗师。

田文德将百和莲花枪的唱腔规范,大胆引入传统故事,加入生、旦等角色,极大地丰富了莲花枪表演的内涵,并充分发挥莲花枪的道具作用,以莲枪的击打变化为灵魂,成为一种舞蹈艺术形式。百和莲花枪也因此完成了由一般“曲艺莲枪”简单的敲敲打打,向民间舞蹈艺术的转化。

竹棍

原来的“连枪”,“连”是连续的意思,既意味连枪在表演时的技法连续不断,又有生命繁衍生生不息的寓意;改称后的“莲枪”,则纯粹源于对观音菩萨的敬畏及祈福心理,更为大众接受。由此,莲枪这种艺术表演形式经过过往商人及外出乞讨的叫花子传播,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广为流传。

2

莲花枪的表现形式

莲花枪,也称连枪、连厢、连箫、霸王鞭、柳连柳,俗称钱杆、金钱棍。据《泸县志》载,“凤仪乡连厢者,大抵连四厢舞人而演其曲,古云然。所谓柳连柳,实乃演唱之衬词,衬腔耳。”百和莲枪有其固定的唱腔,固定的衬词和规范的套路。唱腔具有小调和四川灯调风味,采用川南吹打乐伴奏。

百和莲枪舞(图源:泸县教育体育)

套路变化多端,基本套路带有典型的地域特色:“二龙出水”“击枪旋转”“莲花方块”“斜穿花”“对穿花”等。肢体语言非常丰富,动作敏捷灵巧。可单枪表演,也可双枪表演;可独舞、群舞。抑扬顿挫的节奏,行云流水的舞步,粗犷豪放的表演,让人如痴如醉。

百和莲枪舞(图源:泸县教育体育)

莲花枪的基本技法是——根据音乐节奏击打肩、背、胸、腰及四肢关节部位。分四、六、八、十、十二击,构成舞、击、跳、跃的连续动作及前后左右等变化的多种打法,并由此产生百和莲花枪肢体动作。表演多以跳、转、翻、击、拍等技巧为主,充分体现人体的敏捷灵巧的特征,表演豪放、欢快、热烈,使舞蹈风格张扬奔放。

百和莲枪舞(图源:泸县教育体育)

百和莲枪有固定的莲花调——唱腔主要分为平腔、花花腔、高腔,三种唱法既可独立表现,又可混合使用,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百和莲枪舞(图源:泸县教育体育)

“平腔”,中速、抒情,主要为叙事、赞美,如叙述民俗民风的《石榴打花》《十二月望郎》等。“花花腔”,稍快,嬉戏,表现为俏皮、滑稽,如《清早起来不对头》《采茶闻见百花香》等,腔调优美、婉转动听。“高腔”,快速、激情,高亢热烈、欢快喜悦,如《百和人民齐奋进》《感谢伟大的共产党》等。高腔是莲枪表演中“肉莲花”的主要唱腔,配以表演人光臂赤胸拍打身体的动作,使之达到刚毅有力,气势恢宏的效果。

百和莲枪舞(图源:泸县教育体育)

莲花枪的唱词多为艺人们创编的,同时也引入了一些传统故事。唱词主要分为民俗民风类、情歌类、民俗类和岁令时节类。

百和莲枪舞(图源:泸县教育体育)

衬腔既有固定样式,也有变化的部分。固定格式上句为“柳呀柳莲柳啊”,下句是“荷花一朵莲呀海棠花”。变化的衬腔根据即兴唱词所表达的对象而改变,表演前后都要送“吉利子”,它可以根据时令、风情、地域,以至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语言幽默生动,嬉戏调侃。例如:

“荷花一朵莲呀祝你长寿!”“荷花一朵莲呀春节快乐!”“荷花一朵莲呀福星高照!”“荷花一朵莲大家把干劲添。”

百和莲枪舞(图源:泸县教育体育)

伴奏音乐是极具特色的川南吹打乐。体鸣乐器主要有锣、鼓、钵、马锣;气鸣乐器有唢呐、竹笛;弦鸣乐器是二胡。体鸣乐器打击旋律流畅,气鸣乐器高亢激昂,弦鸣乐器抒情悠扬。吹打伴奏的曲牌主要由《双扣子》《莲花调》《大开门》等。加入生、旦、丑等角色,如《冤花告状》《孟姜女哭长城》等。

3

莲花枪的制作、表演服饰

百和莲枪是以道具莲枪的击打变化为灵魂的自娱式汉族民间道具舞蹈艺术形式。用1.2米到1.5米的竹竿,两端各开五寸长的缺口,里面用铁钉子固定,放入活动的铜钱多枚(5到50),再用红绸装饰。摇起来哗哗作响,击打时清脆明亮。枪杆用黄、红色布条相间,斜面缠绕。

表演服饰,一般为男子装饰坎肩,头缠红布巾,挂红腰带,下穿黑色的扎腰裤,脚穿草鞋。女子穿大红花布褂衫,扎发辫,用莲花装饰,下穿黑色裤子,脚穿土布鞋,也可以根据需要穿其他的服饰。

4

莲花枪的传承与创新

莲枪第五代传承人楚泽甫,男,1957年出生于泸县百和镇,高中文化,现为百和莲花枪培训中心主任。从小受到莲花枪表演艺术熏陶,且有较高悟性,被百和莲枪第三代传承人田银华老师收为徒弟。其后,精心研究百和莲花枪,对其唱腔、衬词整理归纳,规范了平腔、高腔、花腔三种基本唱法,搜集整理了《十二月歌》《二十节气歌》《十二月望郎》等一批优秀传统曲目;系统地规范了表演套路、肢体动作和民间吹打乐,使基本打法的“击打地、手拍枪、击打肩、靠打脚、跨跳踢”等动作更为舞蹈化,增强了表演的艺术性。他挖掘整理了百和莲枪的文字资料,并在学校传承。

传承人楚泽甫在教学生

为切实增强百和莲枪传承,加大非遗文化传播,百和镇政府采取各种手段,开展各类传承活动:

首先是莲枪上舞台。百和莲枪先后参与央视“金土地”“千年古县”“大手牵小手”“我爱满堂彩”等节目,以及四川省春节联欢晚会、泸州市元宵晚会、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采风活动等舞台演出30多场次。2024年,泸县百和莲枪舞荣登央视“神采正飞扬·中国郎之夜”舞台,四个小“哪吒”莲枪少年舞出了泸县精彩。

其次是莲枪进校园。开设校园非遗知识长廊、宣传专栏,定期在校园内开展非遗展示、表演,将非遗文化纳入校本课程,并通过非遗大课间、艺术课程、乡村少年宫等形式开展莲枪文化教育,为非遗传承厚植人才基础。

再次是莲枪下基层。百和镇在各个村(社区)成立莲枪舞传习社团和文化队伍,充分利用村舞蹈室、文化广场等阵地,学习莲枪文化、排练莲枪舞蹈,组织参加重阳节、中秋节、春节等系列基层文化活动。

莲枪舞动作不断创新,同伴之间,其一人手持莲枪,左右嬉闹敲击,一人手持莲枪交叉抵挡。如,由泸县文化广电旅游局新编的莲枪舞蹈《柳呀柳花儿开》,融合了百和莲枪舞传统技法与现代中国舞元素,展现了百和莲枪舞在新时代不断传承创新的活力。

陈敬源强调:百和莲枪舞不但舞姿极具美感,而且表演酣畅淋漓,要求表演者情绪饱满,精、气、神高度凝聚,体现当地人们豁达乐观的精神态度,是朴素的劳动人民的一种精神寄托,极具人文价值。

作者系列文章

1.

2.

5.

6.

11.

12.

15.

20.

28.【非遗】泸县百和莲花枪,不一样的舞蹈艺术‖杨光英

作者:杨光英(四川泸县人,中学高级教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龙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坚持业余创作30余年,公开发表作品70多万字。合著文集《逝水留香》《走读泸县龙桥》。出版个人散文集《心境向暖》《像溪水那样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