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到云端,“滨州村晚大舞台”被中国文化馆协会点赞
更新时间:2025-04-28 17:17 浏览量:1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让滨州民俗走上互联网,让全国网友沉浸鲁北味道!
“村晚”,是家门口的“星光大道”。2025年,文化和旅游部鼓励和引导“村晚”机制化、常态化、品牌化开展,继续开展全国“四季村晚”活动,支持“村晚”进街区、进景区。其中,滨州实践效果显著,得到了中国文化馆协会官微点赞、报道。
今春,市文化馆积极行动,通过短视频平台,分别在滨城区、阳信县、无棣县等地开展“滨州村晚大舞台”直播试点。线下热闹、云端火爆,“滨州村晚”逐渐从区域的“小欢喜”汇入全国网上的“大联欢”,并逐渐从“年味限定”走向四季常青。
具体咋样,咱来看看。
村晚+非遗——擦亮“一村一品”,让乡村文化“破圈”
“村晚大舞台,有才您就来。”
在杜店街道狮子刘村的村晚直播现场,老百姓成为文化主角,演身边人、话身边事、唱新生活。葫芦丝、二胡、京剧、吕剧让全国老铁和现场观众大饱眼福。在那,大多是群众自编自演、自演自赏的节目,亮出了日积月累的看家本事。水清木华社区艺术团葫芦丝演奏《映山红》、原创小品《亲家母》、书法《国泰民安》等节目轮番上演,展示着社区文艺如火如荼的兴旺场景。
滨州人文底蕴深厚,现有国家级非遗10项,省级非遗66项,市级非遗214项。基于此,“滨州村晚大舞台”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将“村晚”节目策划编排与当地群众文化需要、特色非遗项目相结合。
在阳信县劳店镇东风村的直播现场,曲艺类非遗传承人的毛竹板书《老财迷》、相声《报菜名》、东路大鼓《韩英见娘》、西河大鼓《孟宗哭笋》、传统戏剧《吕洞宾戏牡丹》、快板书《武松打虎》等曲艺节目,直播记录鲜活传统文化、展现乡土乡情,展示非遗魅力。劳店镇表示,将继续深化推动“村晚”文化惠民工程常态化、制度化,打造“一村一品”文化名片,开拓创新传播方式,扩大“村晚”影响力,让乡村文化“破圈”传播。
村晚+文旅——创新“文旅带看”直播模式,推介乡村人文、乡村好物
2025年全国“四季村晚”活动特别提出:支持“村晚+”特色节庆节日推广、民族文化传承、旅游产业发展、新兴消费业态创新,支持“村晚”进街区、进景区。
在这方面,滨州行动有特点。中国文化馆协会官微报道特别提及——滨州创新推出了“文旅带看”直播,通过“村晚大舞台”推介当地乡村人文、乡村美景、乡村美食、乡村好物。
诚然。滨州作为黄河干道的沿线城市,是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代军事思想家孙武、清代帝师杜受田、金石学家吴氏芬出生或成长在这里。在文旅深度融合的当下,“滨州村晚大舞台”以人文资源为依托,选择滨城区杜受田故居、无棣古城景区作为直播地,打造“文旅带看”直播新模式,积极推介乡村人文、乡村美景、乡村美食、乡村好物,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让“村晚大舞台”直播在赋能乡村文化产业振兴。
如在杜受田故居,以厚重沧桑的古建筑为背景,领子九龙翻身、省级非遗东路大鼓、滨州民间剪纸、旗袍秀……纷纷登场。这些曾经孕育“一代帝师”的地域文化、民间风情翻新演绎,展现了美丽乡村的时代风采。再如,在无棣古城,“非遗贺新春 古城过大年”,让晚会变身无棣非遗精粹展览秀,线上“山东公共文化云”直播浏览量更是高达25万余人次。
村晚+四季——从春节村晚到四季村晚,村晚融入日常
让“村晚”从年节走向春夏秋冬四季,实现机制化、常态化、品牌化,这是近年全国村晚的一个努力方向。
此前,春节里的滨州村晚已为外界广泛关注。如“黄河从我门前过”2023年滨城区梁才街道张王村村晚成为全国“村晚分会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博兴县吕艺镇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收视率超38万,沾化区利国乡南五社区村晚的渔鼓戏节目被点赞,2023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阳信县劳店镇乡村村晚入选当年74个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
但今天,如何让村晚走出春节,进入日常,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市文化馆介绍,将引导更多的才艺主播、乡村文化能人、群众文艺团体参与到“滨州村晚大舞台”的直播试点中,与重要节日、乡村大集、旅游活动相结合,定期举办“乡村达人”才艺擂台赛,持续推进“村晚大舞台”直播常态化,推动“村晚大舞台”赋能乡村文旅融合,让文化盛宴四季不断,最终实现节目季季演、才艺人人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