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竹枝词外炊烟起——巴人的烟火日常
发布时间:2025-04-29 10:00:15 浏览量:3
唐中期,夔州(今重庆奉节),公元822年的一天,阳光斑驳地洒在大地上,刘禹锡以刺史之身出行。街巷间突然传来欢快而热烈的声响,他循声望去,只见当地老百姓齐聚一处,有人手持短笛,吹奏出灵动的音符,有人敲打着皮鼓,鼓点节奏明快。众人一边齐声高唱竹枝歌,一边脚踏节拍,翩翩起舞,现场一片欢腾,其间还不时传来相互比试、赛歌斗艺的吆喝声,热闹非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两句诗出自刘禹锡的《竹枝词》,而他的灵感与巴人民歌“竹枝歌”紧密相关。巴人在聚会之时,常常击鼓踏木,以歌传情,将对爱情的憧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山川风情的歌颂,都融进悠扬的歌声里,因其演唱时常常手持竹枝,故而得名。
在时光的长河中,我们以为的历史往往与权力、战争和王朝更替相关,其实真正支撑人类数千年文明与温暖绵延的,是那些昼出夜伏、炊烟袅袅的日常生活。就像巴人唱出来的竹枝歌,它以质朴而生动的语言,记录下巴地的山川风貌、民俗节庆、市井百态。那些关于巴人春耕秋收、婚丧嫁娶、商贸往来的场景,也在文人墨客的竹枝词中鲜活呈现。竹枝词虽历经千年,却依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探寻巴人烟火日常的珍贵纽带。
山水之间的生存智慧
通江县诺水河镇小骡马村,一间仿吊脚楼的木质厨房内,石灶中熊熊燃烧的柴火,升腾起袅袅青烟。悬挂在柴火上方的铁罐里四季豆、腊肉和米饭嗞嗞作响。这独特的美味,不仅是当地群众的日常食物,还逐渐变成游客们追捧的舌尖美味,更是大巴山特色美食的生动注脚,承载着巴人往昔生活的悠悠记忆。
几千年前,古代巴人生活在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周边的平坝地区,一方面,这里山水相依,自然资源极为丰富。鱼跃于清澈的江河,各类动物飞奔于山林之间,盐矿隐匿于大地之下,茶树漫山遍野,野果香甜四溢,更有铜、铁、丹等矿产资源,自然的盛情馈赠让古代巴人的物质生活十分丰富。
但另一方面,这里多高山深壑、激流险滩,造成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李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辛弃疾也说“蜀道登天”。这般独特的地理环境,恰似一把双刃剑,深刻塑造了巴人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据史料记载,巴人的主要生产活动涵盖了采集、渔猎、煮盐、炼丹、酿酒、冶铸、编织、贸易、经营畲田、养蚕织布等多个领域,其中煮盐、炼丹和酿酒,更是凭借卓越的品质,在历史的长河中久负盛名,宛如璀璨星辰始终闪耀光芒。
巴地物产丰富,为巴人的饮食提供了多样的选择。巴人以粟、稻为主食,在云阳李家坝遗址发现的大片稻田遗迹,证明了当时稻作农业的发达。由于地处山区,巴人还善于采集各类山珍,如菌类、野菜等,这些食材为他们的餐桌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巴人对肉类也颇为喜爱,狩猎所得的野猪、野兔等,以及家养的牛羊,都是他们获取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巴人餐桌,无疑是自然与技艺完美融合的和谐交响。春日里,采集松菌、竹笋汇聚一堂,成就一场令人垂涎欲滴的山珍盛宴;湍急的江河,孕育出“船家子鱼”火锅等美食;险峻地貌更锻造出熏腊、泡菜的储存智慧——这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哲学,历经岁月洗礼,至今仍鲜活地延续在每一张餐桌上。
今天,每一种出现在我们餐桌上的食物,都曾见证古巴人的饥寒与艰辛,他们主动渔猎、播种,从不被动等待自然的赐予。如今,当游客坐在吊脚楼,享用铁罐烹饪出的山野美味时,实际上正参与着一场延续三千年的文明对话。
每一口散发着柴火香的饭菜,都包含着巴人适应自然的智慧密码——这或许正是文化遗产最动人的存在方式:它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展品,而是灶台上升腾的热气,是舌尖记忆里的乡愁,是代代相传的生活本身。在大巴山这片广袤土地上,巴人的饮食智慧如同一股清泉,从未干涸,始终生生不息地流淌着,滋养着这片土地,也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
歌舞中的生命律动
去年国庆节期间,《巴渝舞》登上贵州“村超”舞台,铿锵有力的音乐配上刚烈的舞风,令现场观众感到十分震撼。
巴渝舞是古老巴人最原始的歌舞。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刘国勇认为,巴渝舞最初起源是一种狩猎巫舞,左思撰写的《蜀都赋》可以印证这一说法。
在他看来,在巴人发展历史进程中,狩猎、捕鱼和采摘活动应该是先于战争和农业出现的,向自然界索取食物是第一位的,战争是族群活动范围扩大后才出现的一种活动。巴渝舞最早不是为战争而跳的舞蹈,应该是为捕获猎物而提前向神灵祈祷而跃动的巫术舞蹈,它是一种巫术祈祷仪式,希冀神灵赐予族群更多的猎物,干、戚、弩等武器也是被巫术加持过、为了捕获猎物而准备的道具。
随着历史推进,以狩猎捕鱼为基本元素的巴渝舞逐渐演化为以战争为主要内容的巴渝舞,在著名的武王伐纣、刘邦征募賨人北定三秦等战场上名噪一时,巴渝舞也逐渐在乐府机构的改造中,不断丰富内容和形式,最终由山间鄙野一跃登上西汉庙堂,并流传后世。
巴渝舞音乐铿锵、舞风刚烈
在巴人漫长的历史里,由于大巴山物质丰富,巴人也有了不少娱乐生活,除了巴渝舞,巴人还爱唱民歌,竹枝歌就是其中之一。
竹枝词便由此发展而来,并成为以吟咏风土人情和反映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风俗诗体,在中国诗歌历史上占据重要一席。
昼起鸡鸣,云收霞散,历史踏着日复一日的步调滚滚向前。
巴人的踪迹早已难寻,但艺术的生命,从不以时代划分。千年前巴人载歌载舞时的欢喜与热闹,从未因流年的间隔而减少分毫,反倒因竹枝词的承载而如在眼前。
巴渝舞一跳,竹枝歌罢,千载人事,千载风光。大巴山之外,尚有万里河山,皆与古老的歌舞打过交道。人间寿岁有尽,竹枝词却始终是当年模样,或如娉婷少女,或如耄耋老者,或立于高山之上,或停于涉水之汀,皆在一代代的书册扉页中,历久而弥新,经久而常在。
驰名商标的现代回响
千年时光流转,巴人的烟火气依然在巴中大地升腾。在恩阳古镇河畔,盖碗茶氤氲的香气仿佛存在了千年。
巴人种茶制茶历史悠久
要说巴人的驰名商标,一是茶,二是酒,三是盐,在现代均已成为重要的产业。
巴人所生活的地方,也是茶树栽培的重要发源地。巴国属民之苴,一读为“cha”,据说以种茶而得名。巴人不仅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族群之一,更开创了独特的“煮茶”之法。巴人仿若茶叶世界的开拓者,不仅早早发现并巧妙利用了茶叶,更是别出心裁地开创了独树一帜的 “煮茶” 之法。时光流转至当下,巴中地区的茶园漫山遍野,嫩绿的茶芽在阳光下闪烁着生机,茶农们遵循着先辈传承下来的技艺,精心采摘、炒制,一杯杯香茗从这里出发,飘向五湖四海,续写着巴人茶文化的传奇篇章。
中华老鹰茶树王——位于通江县至诚镇的老鹰茶树
酒,亦是巴人的一张响亮名片。《后汉书》中记载:“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夷人安之”。这里的“清酒”就是史书后来记的一种叫“巴乡清”的蒸酒。此故事在另一古籍《华阳国志》中亦有类似文字,足见巴人酿造的 “清酒” 珍贵无比,竟能与象征至高王权皇位的 “黄龙” 等值等价。
在平昌县的小角楼和江口醇酿酒作坊里,工匠们仍在使用巴人独创的“窖池发酵法”。这种以红泥筑窖、用中草药制曲的工艺,与《齐民要术》记载的“巴乡清”酿酒技术,恰似一条无形的丝线,紧紧相连,酿造出的美酒,醇厚绵柔,回味悠长,承载着巴人千年的酿酒智慧,畅销四方。
盐,同样在巴人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人说巴人是以盐兴国,也因盐灭国,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巴人的统治区从鄂西清江沿线到长江沿岸的云阳、忠县、彭水、武隆、涪陵再到嘉陵江流域的西充等地都是产盐区。食盐贸易宛如一座源源不断的财富宝库,为巴人带来了巨额财富,可也如同一把双刃剑,引得周边国家垂涎三尺。最终,产盐区相继被楚国、秦国侵占,巴国也随之轰然崩塌。如今,盐产业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下,蓬勃发展,那些古老的盐井虽已成为历史遗迹,但巴人在盐产业上的开拓精神,依旧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巴人的茶、酒、盐,曾经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巴人,如今更是化作熠熠生辉的现代产业,不仅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更是成为四川茶产业、白酒产业、盐产业不可或缺的坚实根基,在新时代绽放出别样光彩。
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巴人的身影虽已隐没在历史的深处,但他们留下的文化瑰宝,却如同夜空中璀璨的繁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如今,漫步在巴中大地,品尝着融合了巴人技艺的美食,欣赏着传承巴人风情的歌舞,饮用着承载巴人智慧的茶酒,触摸着与巴人紧密相连的盐产业成果,都能印证巴人、巴文化从未远去,它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每一寸肌理,融入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血脉之中,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跨越时空的界限,在新时代续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激励着仍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不断探寻历史的脉络,汲取前行的力量,向着更加灿烂的未来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