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链”共舞,企业如何站好“C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调查③
发布时间:2025-05-06 09:35:15 浏览量:2
东南网5月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霞 方金春 李珂)天马微电子携手OPPO成功开发出“全球最窄四等边”手机屏;福建灿丰玻璃有限公司建成省内首条切磨钢智能连线生产线;福州科技企业星网锐捷发布DeepSeek企业私有算力一体机……在福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科创大潮中“站上C位”。
近年来,福建通过实施龙头企业培优扶强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增量提质”计划,开展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全覆盖两提升”行动,深入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新模式,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让企业成为“双链”融合发展的“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数据显示,福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超过1.45万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创新时代,一方面需要政府营造创新环境、集聚创新人才;另一方面需要广大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以“创”为先,循“新”而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从精准对接到无缝对接。
自主创新抢占前沿赛道
这个春天,科技热度攀升:福建省党政代表团赴浙江、安徽学习考察;各地领导深入一线调研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企业家也从不同的科技“爆款”中开展更多原创性探索,加大创新投入,重塑产业优势。
DeepSeek掀起的科技热潮,推动国内AI技术市场变局。美图公司旗下的“美图设计室”,去年底就已接入DeepSeek大模型,实现了图文交互、智能推荐和多模态编辑的协同应用。“今年2月,‘AI换装’助推美颜相机登顶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12个国家和地区AppStore免费总榜第一。”美图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吴欣鸿说。
布局AI,让美图得以重生。吴欣鸿仍记得过去“难熬的日子”,特别是2018—2019年,美图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战。转机出现在2023年春节前,吴欣鸿组建了一支团队,没日没夜地研究AI技术并进行测试。在2023年的美图影像节上,美图发布了7款AI技术驱动的新产品,美图奇想大模型首次亮相,引发市场强烈关注。
2024年,美图公司实现净利润5.9亿元,AI发挥了重要作用。吴欣鸿说,这是“时代的馈赠”。一直以来,超前规划布局、加大研发力度,始终是美图公司的首选。2024年,美图研发费用是9.1亿元,同比增长43.3%。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跻身全球影史票房榜前列,带领LED电影屏进入“新的春天”。这也坚定了强力巨彩进一步推动小间距LED显示、Mini-LED显示、大数据智能互动显示等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更高的产品性能将进一步解锁各类影片的画质极限。”强力巨彩董事长朱志强说。
21年前,朱志强在泉州偏僻的城中村创立占地仅100平方米的强力巨彩,面对日本、韩国等几乎垄断了液晶显示面板技术专利、产能和定价权的局面,强力巨彩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近些年,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建设研发检测实验室,组建一支由行业顶尖专家组成的研发团队,通过技术、生态、渠道和应用端的多重创新,主动重塑竞争逻辑和应用价值链。
细数福建创新“家底”,不少故事为人所乐道:福耀玻璃解决一批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圣农集团实现白羽肉鸡种业自主研发;手撕钢、笔尖钢、光刻胶、电子特气、宫颈癌疫苗、高纯金属靶材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实现自主研发突破。这些创新企业发展的背后,有创新生态的打造,有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有效配合,“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得到了有力印证。
据统计,2024年,福建瞄准产业科技前沿和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创新需求,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实施3300多项省级科研攻关项目。其中,我省企业参与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超600项,高价值发明专利增长23.8%,全社会研发投入预计超1200亿元。
协同赋能驱动“创新飞轮”
“具身智能”首次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业内人士认为,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这是由高度复杂的技术集成的,靠各家企业单打独斗远远不够。
厦门大学数字媒体计算中心的做法是,牵头搭建厦门市社交型机器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携手深圳市江智工业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展开深度协同。
“从2018年起,我们就开始研究机器人技术,并提供社交型机器人‘身、芯、头、脑、感、情’六大核心技术的研发与转让,以及人才培训、科技招商、机器人检测和通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厦门大学数字媒体计算中心负责人姚俊峰说,目前已完成教育机器人、陪护机器人、康养机器人等开发应用。
实验室诞生的技术必须要走向市场。2021年,江智技术在厦门成立了江智(福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并与厦门大学联合成立实验室。如今,江智技术已开发了覆盖老人陪伴、慢病测评、慢病康复三大主要场景的8款以上康养系列机器人,服务于国内外的老人群体。“企业技术研发离不开高校,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离不开企业。”江智技术总经理赵岁民表示。
曾有媒体探寻杭州“六小龙”的“寻龙诀”,一个说法是:答案藏在浙大实验室的板凳上。当创新链携手产业链,从基础研究到材料突破再到技术转化,“汝之成果”是“彼之资源”。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世忠说:“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关键抓手,也是中国企业成长为世界一流企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4月,丁世忠率高管团队访问东华大学。双方共同为“东华-安踏联合创新研究院:先进纤维材料实验室”揭牌,其目标是建成国内一流先进纤维材料研究平台,推动从基础研究到市场落地的全链条创新。
一组数据印证了安踏的决心:2024年,安踏集团投入研发经费20亿元,研发支出同比增长20%。2024年,安踏集团还牵头成立体育用品产业创新联合体,搭建全球开放式创新生态网络,包含6大设计中心、70所高校、250个专家及几百个供应商。
在“中国鞋都”晋江,经济开发区数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科学实验室、企业厂房比肩而立,涉及鞋服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各个环节。例如特步集团,早在2015年就成立了针对鞋履测试、设计与研发的X-Lab运动科学实验室,应用三维动作捕捉系统、运动力学分析系统等为产品创新提供科技支持。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仍然存在本地高校支撑有限,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需求对接不紧密、合作多停留在短期项目层面等问题。为此,我省将进一步引导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攻关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突破技术难题。同时,依托企业主体打造产业创新平台,推动链主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推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
“双链”共舞打造科技创新体集群
当每座城市都在不甘平庸地追问与寻求突破时,八闽大地上,创新链与产业链翩翩共舞,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
在长乐,已经有600多家纺织企业的8000多台设备接入了福州数产公司的“数产盒子”,打破了纺织机械“信息孤岛”的局限,让纺织业实现了数字化转型。
机器轰鸣声中,一排排崭新的机器正全速运转,取代了以往“千人纺纱、万人织布”的景象。它们有着“敏锐视力”,能在密密麻麻的纱线中精准发现断点、瑕疵。“所有经编机都装上了福州数产公司提供的‘数产盒子’,实现了AI控制和所有生产数据的AI监测。”联达化纤总经理周彬说。
一台台纺织机械实现“超进化”的背后,是福建从“制造”到“智造”的大布局之一。去年,福建组织中国移动、华为等联合攻关,成功开发出全球第一个AI花边和纺织面料检测系统,解决了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技术供给堵点。
跳出纵向看横向,福建以行业应用牵引,实施“智赋百景”行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发布近百个省级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重点解决制造、医疗、交通、金融、教育等10余个行业关键环节上的痛点、堵点问题。
乘AI之风洞见“创新福建”。瞄准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企业和科研院所都在主动求变、双向奔赴——
瑞芯微电子研发的基于8nm先进制程高算力旗舰芯片RK3588,是目前国内市场同类产品的最高水平之一;瑞为是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梯队企业;帝视科技在AI视频智能分析与画质增强领域全国领先。
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积极开展人工智能前沿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在智能感知计算、智能驾驶、辅助诊疗、金融风险防控、智慧教育等领域已取得一批产教融合创新成果并开展特色应用实践。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福建依托现代纺织鞋服、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汽车制造、绿色石化、锂电新能源等优势产业集群,牵引带动相关县域重点产业链融入集群生态圈,壮大块状经济规模。
聚焦我省产业集群,在关注优势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短板。如,福建创新资源高度集中于福厦泉沿海地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合作机制尚未深化等。
对此,《福建省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白皮书》明确提出,持续提升县域重点产业规模、集聚水平、创新能力,打造一批链条清晰、体量规模大、创新水平高、对县域经济牵引力强的工业强县和一批融合发展、标识鲜明的产业特色县。以山区县上杭为例,先后培育出两家全国颠覆性技术大赛夺魁企业。在“头雁”的带动下,当地百亿级的新能源、半导体新材料产业链逐渐成势。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延链,德尔科技先后落地超过10个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项目。
科技创新之路并非坦途。当前的福建,正以奋进之姿“爬坡过坎”,书写科技创新“时代答卷”,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企业与机构、高校同气连枝、共生共荣,让“创新是第一动力”加速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