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史记》可以这样读,从历史中窥见人生抉择

发布时间:2025-05-06 17:11:38  浏览量:2

图为《史记》可以这样读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的故事千古流传,但背后的策划者燕国太子丹究竟是怎样的人?

很多人曾认为太子丹是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业才去刺杀秦王,但问题是,即便是荆轲刺秦成功了,秦国难道就会就此轰然倒下,燕国就一定能得救吗?

然而细究《史记》《燕丹子》等著作就会发现,太子丹曾在秦国做人质,因不受秦王待见而逃回燕国,他一心念念不忘在秦国受辱的经历。

你看他先找老师居武,再找田光,又通过田光找到了荆轲,最终实施刺杀秦王的行动,而在这整个过程中,他始终念念不忘念叨着自己在秦国受辱,将个人受辱之事置于国家大义之前,这样的人能算一个好太子吗?

之前好多人觉得他去刺杀秦王是很英勇的举动,可从他的出发点来看却并非如此。

从做事风格来看,他本应匡扶燕国,当时最好的方法是合纵,即把关东六国齐国、楚国、韩魏等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强秦。

但他却没有这么做,认为自己没心思等待,一心只想先清除个人耻辱。

于是选择刺杀秦王,即便他的老师和谋士苦口婆心相劝也不听,后来田光表示自己年老无法成事。

图为《史记》可以这样读

便向他推荐了荆轲,找他刺杀秦王。

结果堂堂燕太子丹在田光提及此事时,说出“先生别泄密啊,您给我保密”。

这在现代人看来习以为常,不过在古代,如此要求便是对人不信任,而不信任就是羞辱,田光不堪此辱,在找到荆轲并让其帮助太子丹后便自刎而亡。

你看看,这样的太子丹能说是个好人吗?能说他就是礼贤下士吗?

这人不行。后来还有许多故事暂且不提,单说之后荆轲为刺秦想好了拿地图和樊於期的人头前往的计划。

可太子丹却屡次三番地催促荆轲,荆轲表示自己在等一个人,太子丹却说道:“你等谁,别等了,要不然我让秦舞阳去吧”。

图为荆轲刺秦王

就是那个到了秦国大殿吓得哆哆嗦嗦迈不动步、空有十三岁杀人的匹夫之勇的秦舞阳。

荆轲没办法,等的高手没来就只好出发了,这才有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因为太子丹追得急,出发时连日子都没挑,刺秦过程中“图穷匕见”众人皆知。

可你想,荆轲拿着淬毒的匕首,秦王当时又手无寸铁,怎么就不捅一刀直接把秦王杀了呢?难免让人觉得荆轲武功太差,荆轲拿着淬毒匕首却打不过秦王。

并非因为秦王是武林高手,这其中另有关键:太子丹曾对荆轲表示,上上策是将秦王抓住劫持,让其签字画押保证不再攻打燕国。

实在不行再杀了他。

但需注意,这恰恰是从古至今做事失败的 “不二法门”,目标必须唯一,毕竟大殿之上卫士众多、盔甲鲜明。

你不能有两个选择,只能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把秦王给刺杀了。

这就如同现在好多企业、公司发展面临的问题,总想既实现财务收益又收揽民心,什么都想要反而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而读《史记》等历史以及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就能得出不同结论和想法。

比如有人问冲哥你研究历史了吗?

并非如此,《史记》我没有研究,以后我会好好研究《水浒》,到时候给大家写本书,今天我推荐的是《史记》可以这样读。

图为荆轲刺秦王

这套四本的书作者是吕世浩老师,他幼时读私塾,凭借深厚的文字功底与对古文的深刻理解,从《史记》等不同典籍中抽丝剥茧,找出历史真相,为读者呈现的是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事。

而非刻板的年代记录,诸如某某年某某月谁谁谁出事了之类。

这并非刻板的历史记录,《史记》这套四本书以鲜活的历史,让我们明白读历史并非为了图个乐呵。

而是通过阅读,引发我们思考何时坚持、何时妥协,从历史故事中汲取经验,在逆境绝境中做出正确选择。

书中包含帝王心术与世道人心,教会我们用历史眼光去质问、思考与思辨,从而在复杂人生中找到方向,迷茫时能借鉴古人的例子。

无论是荆轲、张良、李斯,还是设想自己是商鞅在改革压力下的抉择,这些都能在《史记》可以这样读中探寻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