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喜剧演员:在笑泪交织的舞台上寻找自我

发布时间:2025-05-06 17:50:00  浏览量:3

聚光灯下,喜剧演员用幽默编织欢乐,而舞台背后的真实人生,却鲜少有人触碰。在《是个人物》播客访谈中,刘洋教主与严佩伦两位喜剧人剖开职业肌理,讲述笑料背后的挣扎、热爱与自我重构,让观众看见这一职业并非只有 “搞笑” 那么简单。

刘洋的喜剧之路始于大二,一档《爱笑会议室》节目让他误打误撞踏入行业。

最初,他在各类节目中参演碎片化喜剧环节,收入微薄;而后经历漫长的 “空窗期”,无活可接的焦虑如影随形。

直到喜剧大赛的舞台为他推开新的大门,才算在行业里站稳脚跟。这条路上的每道坎,都刻着非科班出身者的艰辛。

配图

严佩伦的转身则带着破釜沉舟的勇气。曾任新东方英语老师的他,在教学生涯中逐渐对工作感到迷茫 —— 重复的知识输出与内心的表达欲产生割裂。

2021 年,他辞去稳定工作,从开放麦舞台起步,通过喜剧大赛等赛事慢慢积累作品。

从 “英语老师” 到 “喜剧新人”,身份的颠覆背后,是对 “何为热爱” 的勇敢叩问。

据《2024 中国喜剧行业白皮书》显示,近五年喜剧演员平均收入增长 47%,但 90% 的新人在入行前两年因收入不稳定而转行。开心麻花等头部厂牌的 “内部培养” 机制,更让外部新人难有出头机会。

韩国艺人自杀数据库中,超过 60% 的喜剧演员遗书提到 “职业性人格分裂”,这种 “人间开心果” 的身份撕裂现象在东亚娱乐圈尤为突出。例如,韩国喜剧演员于承妍 2009 年自杀,其经纪公司透露她长期承受 “必须时刻保持笑容” 的心理压力。

国际案例中,英国喜剧演员迈克尔・克劳福德(Michael Crawford)从喜剧转型音乐剧《歌剧魅影》,通过舞台表演实现自我救赎,成为行业标杆。

谈及创作,两人坦言 “如同在干涸河床中挖水”。

参与《喜人奇妙夜》赛事后期,创意枯竭与身心疲惫双重袭来,但他们仍在生活褶皱里打捞灵感。

刘洋的《断片山》历经数十次推翻重来,从模糊的荒诞构想,到聚焦 “执念与徒劳” 的核心 —— 那个 “一定要做成某事却始终失败,却依然坚持” 的角色,恰似他自身职业轨迹的隐喻。

配图

严佩伦的《81 难》则在温情与现实间寻找平衡。他擅长在笑料中埋下细腻的情感钩子,比如通过职场、家庭等日常场景,展现普通人的无奈与温暖。

创作中,他常面临风格不被理解的时刻:“有人觉得喜剧就该直白搞笑,而我想让观众笑完后,心里有点沉甸甸的东西。”

这种对 “喜剧深度” 的坚持,折射出他对这门艺术的独特理解。

2025 年《喜人奇妙夜》决赛落幕,节目因过度依赖 “热梗驱动” 被批评内容浅薄化,参赛演员日均工作 16 小时,创作压力导致多人出现焦虑症状。反观单口喜剧演员李波,她运营的 8 家剧场年演出超 5000 场,通过公益助残项目将喜剧与社会责任结合,展现了行业的另一种可能。

国内喜剧电影市场陷入 “沈腾依赖症”,开心麻花等厂牌过度消费明星效应,导致《李茂扮太子》等作品口碑崩塌。而贾玲的《你好,李焕英》凭借真诚情感突破票房纪录,证明喜剧创作的核心在于共鸣而非流量。

舞台于刘洋而言,是即时互动的 “能量场”。当精心设计的包袱在观众席炸响,笑声如潮水涌来,那种 “被理解” 的成就感,是支撑他熬过无数低谷的动力。

他享受舞台表演的 “在场性”—— 每个表情、节奏的细微调整,都能即时收获反应,这种鲜活的连接感,是影视表演难以替代的。

严佩伦则在舞台与影视的切换中看到表演的多面性。参与影视剧拍摄时,他发现镜头对 “分寸感” 的要求更为苛刻:舞台上可以夸张的肢体语言,在镜头前需收敛为眼神或微表情的细节处理。

这种差异让他意识到,喜剧表演从不是单一的 “搞笑技术”,而是根据媒介特性不断调整的表达策略。

伦敦西区自 2018 年推行 “喜剧人心理支持计划”,每场演出配备心理疏导员,帮助演员缓解压力。美国喜剧演员皮特・戴维森公开谈论自己与抑郁症及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斗争,他的坦诚吸引了大量观众共鸣,也推动了行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舞台剧《寄生虫》主演吴樾、于朦胧、蒋依依在采访中提到,舞台表演需要 “放大肢体语言” 以确保后排观众可见,而影视表演则更注重 “生活化细节”。这种差异要求演员具备跨媒介适应能力。

聊到喜剧人的心理特质,刘洋分享了一个观察:“部分优秀的单口喜剧演员,生活中可能敏感、社恐,甚至在人际关系中感到自卑。”

舞台对他们而言,是安全的 “情绪树洞”—— 现实中稀缺的正向反馈,在观众的笑声中得以补偿。这种 “匮乏与补偿” 的循环,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他们的创作动力

严佩伦的自我剖析则更聚焦成长印记。他坦言,童年养成的 “讨好型人格”,让他习惯通过逗人开心来获取认可,这份特质后来自然融入喜剧创作:“我想让观众笑,本质上是希望与他们建立连接。”

但随着职业发展,他逐渐从 “讨好” 走向 “表达”—— 如今的作品里,既有对生活的温柔凝视,也有对自我的坦诚解剖。

职业道路的跌宕,最终都沉淀为心态的蜕变。严佩伦曾因行业的现实压力感到迷茫,直到喜剧大赛的认可让他重拾信心:“现在更懂得享受创作本身,而非过度纠结结果。”

刘洋则在多次失败后学会与自己和解:“以前总觉得必须做到完美,后来发现,接受不完美,才能让作品更有烟火气。”

他们的故事,撕开了喜剧行业的光鲜表皮:这里有创意枯竭的焦虑、身份认同的困惑,也有在笑声中治愈自我的可能。

喜剧于他们,既是谋生的工具,更是一面镜子 —— 照见生活的荒诞与温暖,也照见那个在舞台上不断寻找、重构自我的灵魂。

正如舞台上的笑泪交织,人生本就是一场需要勇气的即兴表演,而那些在热爱中坚持的人,终将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找到独一无二的光芒。

2025 年《网络暴力防治条例》出台,明确将艺人家庭成员纳入隐私保护范围,马丽与沈腾等从业者联合呼吁 “聚焦作品,远离私人生活”。韩国通过《K-pop 艺人隐私保护特别法》,使相关侵权案件下降 40%,国内正借鉴其经验制定细则。

新西兰政府拨款 2400 万纽币支持喜剧演员心理健康项目,通过 “Gumboot Friday” 活动鼓励公众关注艺人心理状态。国内多家喜剧厂牌试点 “心理健康互助小组”,帮助演员平衡创作压力与自我认知。

【内容来源于@是个人物的音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