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于平|穿越历史时空的精神召唤——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观后

发布时间:2025-05-07 10:25:15  浏览量:3

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剧照

杨家岭是革命圣地延安的一个地名。80多年前的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在这里召开。在那个暖意融融的5月,毛泽东同志先后两次发表了重要讲话。两次讲话分别以“引言”和“结论”合成一篇雄文,这便是指导革命文艺工作者前行的灯塔——《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循着“灯塔”穿越时空的光芒,2022年岁末,国家大剧院与北京舞蹈学院联合出品了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该剧在是年首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开幕演出成功首演。两年后的2024年5月9日至12日,在即将迎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之际,该剧经过精心打磨后再次亮相于国家大剧院戏剧场。今年3月,该剧入围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终评,激励着《杨家岭的春天》以这个春天为新起点不断奋进前行。

彰显延安精神

对中国文艺的建构价值

这是正剧开幕前的“暖场”:舞台下场门一侧前区有一舞者在用刻刀进行版画的创作,全屏的背景上是字幕提示的演出背景: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之际,回望延安时期,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成为穿越历史时空的召唤。“杨家岭的春天”就是文艺的春天,绽放于历史,也绽放于新时代……字幕隐去后,背景出现了一幅充满陕北地域风情的版画——古元的《延安风景》。剧名“杨家岭的春天”在版画的背景下格外醒目!

舞蹈诗剧由北京舞蹈学院院长许锐担任编剧。场刊上“编剧的话”写道:“当我徜徉在延安文艺纪念馆,看到照片里那一张张青春鲜亮的脸庞、一幅幅质朴生动的场景,真真切切感触到了春天般的气息。而抗战时期的延安木刻版画,则从艺术家的视角带给我视觉和心灵的冲击,那是春天发生的精神家园和象征。杨家岭的春天就是文艺的春天。这春天,不是微暖熏人的温柔,而是生机盎然的勃发;不是浅唱低吟的抒怀,而是大声呐喊的觉醒。这春天,正如版画刻刀下的笔锋,生动且深刻。”我们很少见到把“春天”比喻为“版画刻刀下的笔锋”——但这是那个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所期盼的“春天”,也是在黄土高原革命圣地延安所感受的“春天”。那个时代的鲁迅先生,就高度评价并积极推动版画艺术:一者认为它特有的力度感和表现力直接反映社会现实;二者认为它复制性强、传播便捷,是真正“大众的艺术”。张晓梅和张云峰共同担任该剧的总编导,前者是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主任,后者是该院创意学院院长。场刊上“总导演的话”写道:“记得第一次到延安采风,来到驻地听到的第一句话是‘欢迎艺术工作者回家!’那一瞬间,我们仿佛真是从杨家岭穿越80年光阴风尘仆仆远道而来,使命感、责任感、自豪感、归属感,油然而生。在这部舞蹈诗剧中,我们塑造出版画家、音乐家、舞蹈家、文学家4个人物形象,并以版画家为线索串联三个篇章,建立起相对独立又层层递进的交响式结构。这三个篇章讲述了他们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乃至精神信仰等方面的巨大转变,彰显了延安精神对中国文艺的建构价值……这是一堂大思政课。所有参与本剧编创、表演、工作的师生,在创作这部舞剧的同时,更是在改变自己、塑造自己。”

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剧照

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由三个篇章构成,分别是《厚土》《破晓》和《永生》,另有一个“序”、一个“尾声”。场刊上的剧情简介告诉我们:“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大批文艺工作者在民族危亡的呐喊声中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音乐家、舞蹈家与劳动人民同吃同住同生活,体会到人民如母亲般的深情、如厚土般的滋养;文学家在基层工作中发挥才智、深入体验,赢得人民的信任与拥护,同时也迸发出朝阳般的创作激情;版画家在‘鲁艺’的熏陶和战火的锤炼下,成为以笔为枪的文艺战士,与人民生死与共。他们全心全意、一笔一刀雕刻出生机盎然的杨家岭的春天。”为什么该剧自称“舞蹈诗剧”?因为“诗剧”以“诗”的意象来构“剧”,意象的组接不必紧扣严谨的叙事逻辑,一组组意象跃动般的变迁,能反映出蕴含“延安精神”的具体事象;文艺家对这些事象的体察和表现,揭示了“杨家岭的春天”作为革命文艺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启示。诗剧中每一篇章的具体事象都取自延安时期革命版画家古元、彦涵的作品:第一篇章《厚土》选取的是古元的《抗旱》《挑水》和《入仓》;第二篇章《破晓》选取了古元的《妇纺小组》和彦涵的《豆选》;第三篇章《永生》选取的是彦涵的《当敌人搜山的时候》和古元的《人桥》。而作为深入体察这些具体事象的文艺家,在第一篇章是音乐家和舞蹈家,第二篇章是文学家,第三篇章是版画家。鉴于诗剧跃动般的意象组接均以版画为蓝本,各篇章的开篇都以版画家的“雕刻”创作来串联—— 一方面强化了诗剧整体的形式感,另一方面也让观众注意到了该剧由“版画”活化为“舞蹈诗剧”的动态语言特征。

感谢“厚土”对物质

和精神的双重馈赠

诗剧的“序”十分简洁。天幕叠映在版画《延安风景》上的文字是:“在民族危亡的呐喊中,一批批文艺工作者满怀激情与理想奔赴革命圣地……由版画家、音乐家、舞蹈家和文学家等组成的一个文艺骨干小分队来到一座偏远的陕北乡村采风。等待他们的是崭新的生活熔炉与精神洗礼……”舞台在上场门一侧出现的正是前往乡村采风的版画家等4人,从其行进中颠簸状的动态来看,应该是乘坐马车或驴车前往。待到达目的地,是贫困但热情的乡亲前来相迎——来回穿插、上下摆手的动态显见的是从陕北秧歌的舞步中点化而来,但编导的用心是用舞队的扭、摆、走将“文艺骨干小分队”席卷其中,打成一片。暗转后,第一篇章《厚土》的字幕映现:“老妈妈用最深沉无私的爱,焐热了音乐家和舞蹈家的心。在《抗旱》《挑水》的身影里,那是干涸中的水滴。在蕴含着母亲般深情的厚土上,那是《入仓》的金黄。”该章由版画家在上场门一侧前区开篇,开篇的事象是他将自己的作品给一位年轻的战士观看。二道幕升起后,是版画家等4人落住的一位乡亲家,这位乡亲是一位年长女性,剧中就被称为“老妈妈”。4位文艺家中,音乐家拉起了小提琴,舞蹈家跳起了有点“芭蕾味”的舞蹈——这是剧中首次亮明人物的身份。然后是音乐家与舞蹈家简短的双人舞,再然后是4位文艺家短暂的四人舞。艺术家们亲切地向老妈妈嘘寒问暖,老妈妈将儿子留下的竹笛递给文艺家们。看到水缸水不多了,老妈妈手持扁担走出门去。音乐家、舞蹈家紧随其后,天幕的背景此时已是古元的版画《抗旱》,光着膀子的男子群舞如纤夫般拉拽粗大的井绳,从几近干涸的深井中拉动辘轳取水抗旱。音乐家脱下衬衣融入其中,在浑厚的气势中体验着音色的壮阔。一队土黄色衣着的女子持扁担到来,这当然顺接着版画《挑水》的意象。身着蓝上衣的舞蹈家融入其中,见老妈妈担水而至,赶忙接过水挑。老妈妈取碗端水给舞蹈家解渴,推让间形成了舞蹈家与老妈妈的一段双人舞……当两人担水回到家中,看到音乐家正捧着竹笛在凝思。当他吹响竹笛时,老妈妈似乎忆起了往事。老妈妈与音乐家、舞蹈家3人在舞台前区远眺,后区平台上出现了老妈妈的心象——先是老妈妈(二重身)送子当兵,儿子留下了竹笛。接着是在一座山崖前,与红旗一起坚守阵地的儿子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是一段插入的叙事,为了讴歌人民群众拥护革命的忘我精神。老妈妈向后区踱步隐去后,舞蹈家和音乐家在凝想中来到了这一篇章第三幅版画《入仓》的意象中:舞台后区缓缓走来了众多的男女乡亲。起先是音乐家和舞蹈家在前区表现“创作构思”的双人舞,接着便是众乡亲的大群舞呼啸而至——男击腰鼓、女舞彩绸喜庆丰收,唢呐阵阵喜气洋洋。音乐家和舞蹈家在群舞的环衬下,分别手握镢头和扁担来了段“兄妹开荒”——把观众立刻带入延安“大生产运动”之中……乡亲们的舞队逆时针旋舞起来,老妈妈端着笸箩将金灿灿的小米倒入袋中。版画家、文学家与已然在场的音乐家、舞蹈家一道,由衷感谢“厚土”对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馈赠!

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剧照

婚姻自主、选举民主的时代曙光

第二篇章《破晓》的字幕提示是:“一次次破晓的晨光,孕育着文学家对生活的激情与感悟。从家长里短的‘调解’到新思想的解放,从红火的《妇纺小组》到破天荒的《豆选》,那是进步的光辉,是百姓从心底开出的花。”开篇的事象仍是版画家让一位年轻战士观看自己的作品,但这次的定位是在舞台中区偏下场门一侧,年轻战士观看后竟兴奋地吹响了唢呐……场景切换到4位文艺家落住的炕边,其中3位应该是去深入各自的“生活”,只有文学家构思自己的“剧作”。当他向下场门一侧前区走去时,那儿有一座石碾,碾上坐着父女两人,剧中称为“慧儿”和“慧儿爹”。如同第一篇章出现的老妈妈一样,观众能预感到这父女俩也将为我们的文学家带来“故事”。此时男女乡亲从后区两侧登场了,渐渐形成了从古元的版画《妇纺小组》中活化的舞段——这个有女群舞、有男女大群舞的舞段,一方面是表现延安“大生产运动”的自力更生,一方面也是营造“慧儿”父女俩故事发生的情境。“手摇着纺车纺线线”的众乡亲远去后,一位媒婆带着彩礼来找慧儿爹,要给慧儿说媒。文学家面对坚决不从的慧儿,不知该如何调解这“家长里短”。乡里的姑娘们护着慧儿,更多的乡亲却只能袖手旁观。被围观的慧儿父女、媒婆、文学家4人,在种种矛盾冲突中形成了一段有点滑稽的哑剧表演——慧儿爹气得昏厥,文学家赶紧将其扶至石碾旁坐下;有乡亲埋怨文学家多管闲事,而气急败坏的慧儿爹则扇了慧儿一耳光;媒婆拎着彩礼悄悄开溜,文学家则回到住地思考如何用自己的作品进行干预。在文学家的小憩中,炕边的窗棂上出现了“皮影”,是父、女、媒婆和一位准新郎。随后,这“皮影”转化成舞台上的“卡通”人物,文学家似在梦境中以“卡通”般动态注视着:女子蒙着红盖头,准新郎系着红绸带。正在女子不情愿这桩由父亲和媒婆决定的婚姻时,急冲冲赶来了另一位男子——这才是女子的心仪者,他牵着女子一起逃婚,而父亲、媒婆、准新郎追赶着远去……文学家也从自己的小憩中醒来,他的作品则在三弦的伴奏中娓娓道来:“这姑娘今年刚十六,纺车旁大显身手;纺车转,时代变,赶上大美艳阳天。老头没有闺女在身前,婚姻大事愁心间。嫁去人家做太太,何苦整日纺线线……媒婆花言巧语把线牵,说是对上了好姻缘,其实背后的金元宝,比山高来比蜜甜。月老只应天上有,地上只看她来把你骗……”一段弹词唱完,慧儿爹豁然开朗,不再逼女儿,女儿提着纺轮兴高采烈而去。文学家则因自己作品的“调解”成功而欣喜。暗转后,“村选大会”的横幅在场边张开,一曲新民谣传来:“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看得出,上一段取自古元的版画《马锡武调解婚姻诉讼》的舞台呈现后,此时转入了彦涵的版画《豆选》。男女乡民手拎装豆的小布袋,文学家在横幅下主持,站在他两旁的候选者是慧儿和慧儿爹。乡民们依次给候选者背身手握的碗中投豆,文学家清点后宣布慧儿当选……乡亲们三五成群地议论着“新事物”。文学家宣讲“婚姻法”的独舞以及慧儿的自主选择,迎来了千年“厚土”的“破晓”。

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剧照

用生命践行“以笔为枪”的誓言

第三篇章是《永生》,字幕提示出剧情:“版画家在枪炮声中创作,在生死之间成长。《当敌人搜山的时候》,当战士踏过《人桥》时,汇聚成人民战争的洪流。那每一笔每一刀都在以信仰刻画,用生命践行‘以笔为枪’的誓言,走向永生!”版画家在下场门一侧的独轮车上与年轻战士交谈自己的作品。二道幕升起后,舞台上分三列摆开若干条桌,一段向战士普及版画雕刻的舞蹈力度满满、情怀满满地展开。版画家示范、指导的独舞让我们知道这一篇章是他的“主场”。当众多习画的战士将手中的雕版在前区拼组起来,我们看到的还是古元的版画《延安风景》——这无疑是凝聚该剧的内核。突然,炸弹的隆隆声密集传来,战士们、文艺家们还有延安的父老乡亲们,迅速地投入这场“延安保卫战”之中。上场门一侧后区,在高耸的土坡旁是4位文艺家和若干战士坚守阵地的舞蹈——在人人坚定、勇毅的动态中,在互相激励、掩护的神情中,显示出文艺家们成长着的大无畏精神。一声剧烈的爆炸声震响,舞台切光再启后,只见版画家正救助着一位被炸伤的年轻战士,形成了一段不怕牺牲、生死与共的双人舞。画面一转,是战士们掩护扶老携幼的乡亲们转移。画面再一转,是战士们与文艺家们的携手并肩——在战士们的“持枪舞”中,版画家背着的一幅版画显得格外与众不同。转移中这版画不慎掉落,而版画家在拾起版画时却不幸中弹——的确,作品就是文艺家“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武器。此时,哭泣的“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的歌声若隐若现地飘荡着,先前被版画家救助的负伤的年轻战士,此时看到版画家不再苏醒,沉痛地仰举着那幅版画深深地哀念……暗转后,从舞台后区陆续走出众多白衬衫、灰军裤、腰系红绸的舞者,这应该就是延安“鲁艺”的文艺战士——这其中,有舞蹈诗剧着意塑造的音乐家、舞蹈家和文学家。不幸牺牲但必然“永生”的版画家也腰系红绸舞在其中。蓝天白云的天幕上再次叠映出版画《延安风景》,而我们装点着“杨家岭的春天”的文艺家们也是一道亮丽的“延安风景”。一曲歌声作为诗剧的“尾声”仿佛是未来的召唤:“窑洞透出了微光,恰似深情的凝望,杨家岭上的鼓乐,奏响春天的荣光。穿越时空的春风,向着同一个方向,时代前进的号角,吹响新时代的华章……奋进吧,再出发,人民永远刻在心上!”聆听着这曲“奋进、出发”的歌声,我们无疑也应该感谢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的主创和主演们——除前述编剧许锐、总导演张晓梅和张云峰外,主创还有作曲程远和谢鹏、视觉总监任冬生等;主演则有汪子涵、乔靖宇、吕科镝、李晨赛、武帅、邵俊婷等。他们正如当下踏实前行的广大文艺工作者们,为新时代文艺的春天增色添彩!

作者|于平: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北京市文联特约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