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课堂变成舞台:我们到底在教孩子什么?
发布时间:2025-05-07 17:08:53 浏览量:7
现在很多公开课就像精心编排的话剧。上周我去邻校听课,年轻老师带着学生用平板做古诗词闯关游戏,大屏幕上实时滚动着积分排名。
孩子们兴奋地点击屏幕,但当评委离场后抽查背诵,半数学生连最基本的《静夜思》都背不全。
这种热闹背后,藏着令人担忧的真相:我们正在用综艺节目的标准评价课堂教学。
问题出在评价体系这根指挥棒上。现在评分表里,"师生互动比例"占20%,"多媒体运用"占15%,而"知识目标达成度"只占10%。
有位教研组长私下跟我说:"宁愿要花哨的课堂车祸,也不要四平八稳的老实课。"去年参加省级优课评选,获奖的课清一色都是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微课视频三件套,有位数学老师甚至把勾股定理编成了rap。
这种导向让老师们不得不变身导演。
我见过有老师为公开课准备八种不同颜色的板书磁贴,还有同事花三天时间排练学生提问的时机和角度。最夸张的是某次赛课,主办方要求所有参赛教师提前两天带学生到现场"走位"。
这些功夫都用在了什么地方呢?用在确保专家推门进来时,刚好能看到学生集体鼓掌的"精彩瞬间"。
孩子们其实比我们看得明白。去年毕业的学生在同学录里写:"最喜欢老师平时上课的样子,公开课像在看老师演戏。"有次我临时调课用了公开课的教案,课后课代表悄悄问我:"老师今天是不是又有领导要来听课?"这些真实的反馈像镜子,照出了教育评价的荒诞。
追根究底,我们把课堂效果和舞台效果搞混了。
好的教学应该是小火慢炖,而不是爆炒颠勺。
十年前我带六年级,每天老老实实讲字词、练仿写、改作文,毕业时班里出了两个重点初中的语文单科状元。现在有些年轻教师整天琢磨怎么让课堂更"好看",结果教案越写越厚,学生的基础反而越来越薄。
教育不是真人秀,学生更不是群众演员。最近听说有学校开始尝试"推门听课",不打招呼直接进教室。这或许是个好兆头,至少我们开始意识到:真正的好课不需要聚光灯,它应该像春雨,安静地落进泥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