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三百年前,一场动摇国本的科场舞弊案

发布时间:2025-05-08 14:36:05  浏览量:4

雍正即位之初,踌躇满志,当年即开恩科,选拔一批人才。

雍正为这场国家抡才大典,亲自命题,亲自上锁。

之所以是恩科,因为这是雍正登基之后,特意加开的一次科举。

雍正明面上的目的,是“施恩于天下、集天下英才”。

但实际的目的是,广纳天下英才,“以佐朕之新政”。

改朝换代,用人为第一要务。

文武百官,皆是康熙朝旧臣。

雍正在潜邸之时,号称冷面王,是一个“孤臣”,除了年羹尧田文镜,几乎没有任何的班底。

如果满朝都是八王爷的人,雍正的江山是坐不稳的。

封建王朝,自隋朝开始,科举千年,绵延不绝。

唐太宗曾经看到新科进士朝拜,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1、为何开恩科

这次恩科的直接导火索,就是“天下第一巡抚”诺敏的倒台。

雍正即位之后,着急补足国库亏空,在隆科多推荐下,使用了诺敏。

诺敏瞒天过海,借银补库,犯了欺君之罪。

怡亲王十三爷胤祥提醒,赶紧选拔和培养一批才俊之士,为国所用。

所以,开恩科第一目的,是选材取士,治国理政。

不然,达官勋旧,门阀大员,推举的,全部是门人子弟,密友故旧。

长此以往,高门大姓、酒囊饭袋充斥官场,国家治理步履维艰。

开恩科的第二目的,是笼络人心,培养死士。

通过科举,读书人结成同盟,及第进士称主考为座主,自称门生,同年级第的进士称为同年。

作为全国最高考试,殿试主考就是皇帝,参加殿试的进士,就是天子门生。

雍正皇帝亲自给进士王文昭掌灯,钦点为状元,把王文昭感动得五体投地。

在后来八王议政的关键时刻,王文昭挺身而出,为雍正皇帝解围。

科举的第三大目的,是统一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也就是教化功能。

封建王朝统治思想就是儒家思想,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中央层面通过科举取士,把四书五经植入读书人脑袋。

地方层面,通过乡绅宗族,把封建礼教深入基层社会。

这保证了封建大一统王朝的思想统一,社会稳定。

所以说,科举考试,既有选拔官员的实际功用,也有教化百姓的务虚效果。

西方政治学家罗那的说,美国公务员制度来自英国,而英国公务员制度来源于中国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被称为国本,毫不为过。

而随后的科场舞弊案,直接动摇了大清朝的国本。

清流领袖,主考官之一的李绂,在偶然机会,买到了三道考题。

接下来考试中,这份买到的考题,竟然被一一兑现。

科考泄题,这可是杀头大罪。

李绂于是找到雍正心腹,江苏巡抚李卫,去追查泄密源头。

最后追查到主考张廷璐头上。

2、剥笋子

雍正二年这场科场舞弊案,谁是主谋元凶,谁是推波助澜者?

这场舞弊案,影响巨大,牵涉者众,说明是团伙作案,需要一层一层剥笋子。

上书房大臣张廷玉的堂弟,主考张廷璐,是最先浮出水面的。

李绂和李卫追查时,他蛮横无理,百般阻拦。

事败入狱之后,他承认自己夹带了七名考生,但考题是谁泄露的,万万不能说。

一个制度的缝隙,都是从内部开始的。

一般考生,耍个小聪明,搞个小抄,最多个人得点蝇头小利。

制度的崩溃,必须里应外合,内应才是主因。

作为科举考试的最直接监督者,主考监守自盗,是链条里倒下的第一块骨牌。

张廷璐万万不能说的背后主谋,有天大干系的人,是谁呢?

是皇三子弘时。

弘时觊觎储君之位,明知道康熙已经选定弘历作为接班人,仍然要争上一争。

泄露考题、售卖试卷,他拉拢一些读书人,企图培养个人势力,利用科考舞弊,掌握这些人的底细,拉入自己的政治阵营。

张廷璐不过是棋子,科考舞弊的本质,是要夺嫡争储。

弘时的居心叵测,不过目的是争宠,是当继位人,他也不想事情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动摇了国本,对他有害无益。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真正包藏祸心的是廉亲王,老八胤禩。

张廷璐夹带考生是为利;弘时泄露考题是为了培植羽翼,笼络人心;胤禩则是企图动摇雍正权威,颠覆皇权,实现改朝换代。

他推荐张廷璐担任主考,表面上讨好张廷玉,实则看准了张廷璐的贪欲和软弱,暗中推波助澜,操控科场舞弊案。

他利用弘时的野心和政治上不成熟,诱导其泄露考题,深夜密审张廷璐,掌握弘时的罪证。

弘时这张王牌,最后在八王议政上起了巨大作用。

胤禩本就对雍正登上大位不满,科场舞弊案,有三重功效。

一是动摇读书人的信仰,如果连科举都能作弊,那读书人十年寒窗,岂不是白费,对朝廷的信心,那是一落千丈。

二是损害雍正权威,开恩科这么重大的事,雍正都办不好,那怎么当好一个皇帝,怎么有权威号令文武百官?

三是挖墙脚,掺沙子,在雍正身边植入一枚定时炸弹,弘时已经成为傀儡,而提线就在胤禩手中。

3、雷霆处置

这场足以动摇国本,甚至为宫闱政变埋下伏笔的科场舞弊案,是如何完结的?

雍正皇帝展现了高超政治家的霹雳手段。

对第一责任人张廷璐,严刑峻法,已惩效尤。

乱世用重典,张廷璐被定性,泄露考题,收受贿赂,营私舞弊。

雍正最初准备施以凌迟处死,后大臣劝谏之后改为腰斩。

雍正还要求,京师四品以上官员,集体到菜市口刑场观刑。

他说,让当官的去看,看得心惊肉跳,以后他们的黑眼珠盯着白银子时,就会有所惊觉。

惩治直接责任人,清除贪官污吏,只是第一步。

雍正还让张廷璐的堂兄,上书房首辅大臣张廷玉现场观摩。

文官出身的张廷玉,哪见过这阵仗,满身虚汗,两眼发晕,几不能站。

其实,张廷玉已经是非常自律的高官,在清流们的督促下,已经向雍正递上一份折子,要求处死张廷璐。

但这些门阀士族,高门大姓,如果借此机会,狠狠敲打,一旦时机成熟,就会沉渣泛起。

雍正对自律极严的张廷玉,尚且如此逼迫,就是对门阀士族的盘根错节,有着深刻的认知。

尤其是门阀士族,跟当朝高官交往过密,就会形成利益联盟,成伙作势,沆瀣一气,到时候规则荡然无存,后果不堪设想。

雍正王朝的最后,拔掉了树大根深的八王爷胤禩,除掉了色厉内荏的皇三子弘时,清除了两个权力最大,根系最深,对皇权威胁最大的两股势力。

4、三层斗争

封建王朝的科场舞弊案,从来不是一场单纯的考场夹带。

它的本质,就是一场权力斗争,阶层斗争。

第一层斗争,是普通读书人,与门阀士族的斗争。

普通读书人代表是王文昭、尹继善和刘墨林,他们信奉孔孟之道,信奉奋斗就有结果,只要十年寒窗,就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门阀士族代表就是张廷璐夹带的考生,隆科多不学无术的儿子,他们靠着祖上荫蔽,捐监买官,也通过购买考题,夹带小抄,绕过规则,获得功名。

两者斗争,是基层的斗争,是为了获得体制内敲门砖。

第二层的斗争,是清流与朋党的斗争,是朝廷中坚力量的较量。

清流的代表就是李绂,他是科举出身,信奉规则,蔑视走后门,他背后还有三王爷等人鼎力支持。

朋党的代表就是张廷璐,这批人依附于八爷党,以团伙利益为重,许多人关系复杂,比如张廷璐就是张廷玉的堂弟,把持朝廷的要害位置。

这两者斗争,因为都掌握国家机器,就有刀光剑影的味道了。

比如张廷璐阻拦李绂的调查,就抬出“国家大典,不得扰乱”的大词。

李绂毫不含糊,直接动用暴力机关,利用皇帝心腹李卫的军队,才镇住场面。

第三层的斗争,就是皇权内部的争夺。

雍正皇帝是正统,权力来自康熙遗诏,具有合法性。

胤禩和弘时,这叔侄俩觊觎大位,悄悄联手,行得是诡秘之道。

这一层斗争都是神仙打架,都是隐身背后,提线操纵。

一场看似简单的科场舞弊案,背后波谲云诡,层层递进。

雍正如果不是“四十五年的皇阿哥,水里进火里出、六部办差、外省民间闯荡出来的铁骨头!硬汉子!”,肯定很难从这场舞弊案中,看出端倪,最后找出元凶巨恶。

这次科场舞弊案,也成为雍正整顿吏治的突破口。

即便是首辅大臣的堂弟张廷璐、皇帝钦赐天下第一巡抚的诺敏,都腰斩菜市口,说明反腐无禁区,刀刃向内,刮骨疗毒。

雍正朝的科场舞弊案,最后一查到底,办成了铁案。

后世又有多少选拔人才出现漏洞,在斗争中,胜出的是正是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