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张廷璐:古代科场舞弊,可是要掉脑壳的!民众不过求一个上升通道

发布时间:2025-05-07 06:30:00  浏览量:3

2023年,济南一所大学新生报到处,一位父亲拉着辅导员的手不停道歉。

原来他儿子小王十年前被人冒名顶替上大学,录取通知书上的陌生名字,让一家人的十年委屈涌上心头。

他们苦苦等了十年之后,才得到公平对待,可是这十年时间,谁能补偿呢?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

可能有人会觉得不可思议,可是在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在人情和金钱开道的世道中,没有人做不到的,只有人不敢想的。

这个案子,到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在三百年前的北京午门外,江南科举舞弊案的主考官被处决。

这两个跨越时空的场景,都诉说着民众对公平选才的千年执念。

在古代,科场舞弊可是大案!

只要发生,主考官轻则罢官,重则腰 斩!

早在西周,就有了"选贤任能"的制度,传说姜太公直钩钓鱼,其实是在等待明主发现自己的才能。

不过在世袭制下,贵族子弟不用努力就能当官,普通人根本没机会。

除非你有圈内人推荐!

到了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察举制,让地方官推荐人才,这种做法本意是好的。

可慢慢也就变了味,成了豪门大族的"内部游戏"。

他们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圈子,都是门阀世家之间相互推荐互捧!

东汉有个叫左雄的官员就吐槽:

"现在推荐的孝廉,都是些会讨好上级的年轻人,根本没真才实学。"

他是看的明明白白,但是他也没有办法改变。

直到隋炀帝创立科举制,寒门子弟才算看到了希望。

但科举从一开始就有作弊的问题。

唐朝时有个叫张奭的考生,殿试时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就因为父亲是高官,居然被评为甲等。

唐玄宗知道后气得不行,于是亲自复试,这就是史上有名的"白卷进士"事件。

后来为了防止作弊,发明了糊名制

把考生的名字糊起来,可考生又提前给考官"投稿"。

比如白居易就曾用《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为敲门砖,希望得到考官赏识。

宋朝更严格了,实行"双重保险":

不仅糊名,还把试卷誊抄一遍,防止认笔迹。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考官和考生通过卷尾的暗号、文中的密语来串通。

这种做法在明清时代是很流行的一种办法,不过还是得需要打通各个环节。

范仲淹曾提议按地区分配名额,让更多地方的人有机会,结果被既得利益集团反对,不了了之。

明清时期,考场简直像刑场一样严格。

唐伯虎卷入泄题疑云,虽然没实锤,但被终身禁考,一辈子的仕途就毁了。

清朝顺治年间的科举大案,主考官被当街凌迟,家人都被流放东北,围观的书生都吓得腿软,可见当时对舞弊的严惩。

可就是这样,也是还有人侥幸!
在古代这种制度下,只要考中了举人,接下来就是彻底的翻身,几代人都不用奋斗,谁不会冒险尝试呢?

清初统治者对科举舞弊零容忍,其实背后有统 治焦虑。

顺治帝在《科场条例》里写得很清楚:

"要是考场变成钱权交易的地方,国家离灭亡就不远了。"

他们知道舞弊的危害,于是将科场舞弊写入法律禁止的范畴。

康熙年间,江南考生抬着财神像冲进贡院抗议舞弊,最后主考官被处死,18个考官被判绞刑,连封疆大吏都被撤职。

一次舞弊能有这么大能量,只要原因还是其中的诱惑。

帝王们心里明白,科举是维持社 会流动的关键。

范仲淹出身贫寒,喝着粥考上进士,张居正从普通书生做到首辅,"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故事,是皇权合法性的基础。

乾隆说得更直接:"要是寒门子弟上升的通道堵死了,读书人的怨气能把江山掀翻。"

但皇权下的公平也不是绝对的,朱元璋为了平衡南北,搞"南北榜",硬让61个北方人当进士;

清朝设"审音御史"查考生口音,防止冒籍,比查户口还严,这些做法既是为了公平,也有政 治考虑。

要是当年,再严格一点,能附上照片,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舞弊案发生。

现在的舞弊换了样式, 比如2020年的山东陈春秀事件,揭开了冒名顶替的黑幕,15个责任人里只有3人坐牢,很多人觉得处罚太轻。

和古代的砍头流放比起来,现在的犯罪成本太低了。

现在高考作弊最重判7年,工作人员违规大多只是撤职,被大家吐槽是"处罚不够狠"。

有人说除了判刑之外,要终身禁考,让他永远停留在这条起跑线上。

甚至往后的各种生存和生活都给他限制!

随着技术发展,作弊手段也升级了。

河南有考生说答题卡被调包,北京有家长买非洲小国护照,让孩子以"华侨生"身份考试,分数线比普通考生低200分,这种回避门槛的做法也是招人恨!

还有更隐蔽的"合法作弊",比如有的补习班年费数十万万,海淀家长为了学区房花光全家积蓄,这些资源上的押注,让教育公平变成了"花钱才能堆起来的 游 戏"。

很多教育培训机构的老师,事后又成为出老考题的老师,这样导致的不公平也是大把!

有高校调查显示超过六成学生觉得"走关系很正常",三成学生直言"能作弊成功就试试"。

为什么大家觉得这很正常?

因为很多学生知道,自己身边有太多这样的案例。

久而久之他们就觉得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某省公 务员考试曝出考官内定,网友却见怪不怪,说"哪里不这样?"总是有各种理由,将上线的考生挡在门外!

背地里却给某些特殊考生预留了坑位。

所以当潜规则成了大家默认的事,制度的公信 力就慢慢没了。

四、老问题新挑战

古代科举再不公平,好歹给穷人留了一条窄路。

现在看起来路很多,其实有很多隐形关卡:

省级重点高中里,公 务员家庭的孩子占了一半;甚至有的地方打出什么人才子女免试入学的口号,这种严重侵犯公平的做法引起了民众的愤怒!

再有就是自主招生的推荐信,成了拼爹的新方式;

"华侨生联考"分数线低得离谱,这些新式"作弊",其实是在重构起跑线,让一些根本就没有能力考上分数线的学生,通过某种特殊的身份来绕开分数线!

这种做法就是直接绕开普通人的竞争体系,独立于正常的竞争体系之外!!

古代的防作弊手段,现在也升级了。

宋代的"锁院制",就是把考官封闭管理,现在变成命题老师封闭三个月;明代的"搜检制",现在变成人脸识别和金属探测。

但技术再先进,也防不住权力寻租。

有高校教授收钱改艺考分数,有校长把特长生名额当人情送,这些漏洞比古代的"通关节"更让人心寒。

守护公平,守住底线。

三百年前午门外的惩罚早已不适应现在这个时代,现在考场有360度监控,从糊名誊录到电子阅卷,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人们对公平的渴望。

古代帝王用严厉手段维护科举,是为了江 山稳固;

今天我们守护教育公平,是在守护社 会的底线。

我们不需要回到"满 门抄斩"的时代,但要让作恶者付出真正的代价:

冒名顶替就该从重处罚比如让他们回到他们自己的起点,而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取消那些特招政策让大家都有公平的机会!

(参考资料来自公开权威资料,文中观点仅为个人观点,仅供娱乐!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并且进行了一些技术修复,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以下为部分公开资料截图:《画面太“美”!一场乡试舞弊案,竟让清廷两大高官当街扭打?-2024-08-08 06:35:03来源:国家人文历史》、《中国科举舞弊史-舞弊与反舞弊的较量,也就一直贯穿于科举制度之始终。-星图金融研究院-2020年07月02日》、《为了防止科举舞弊,1300年里都设置了哪些考试制度?毛佩琦2015-10-28 18:23来源:澎湃新闻文化课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中国考试作弊史-正观新闻2022-10-09 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