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跑驴
发布时间:2025-05-12 09:37:11 浏览量:7
在元氏县广泛流行的种类繁多的民间舞蹈艺术中,“跑驴”堪称其中的精品之一。此舞据马岭村前辈老艺人胡四说,是清咸丰(1851----1861)年间,从保定一带传入元氏县城的,距今已160余年。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元氏地处半平原半山区,旧时由于交通极不发达,加上交通工具十分短缺,人们常常用毛驴作为交通工具,尤其在西部山区,小媳妇骑驴回娘家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一些热衷搞“玩意”的民间老艺人,通过对自己熟悉生活的观察,创作出“跑驴”这种舞蹈形式。它直接反映了小媳妇回娘家,新郎官一路细心陪护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歌颂了劳动人民纯真甜蜜的爱情。
随着历史的演变,时间的推移,为适应不同时代不同人物,不同层次观众的需要,民间艺人也在根据新的审美观点对“跑驴”这种舞蹈艺术形式到内容进行不断的更新,使其求得生存和发展。抗日战争时期,人们创作出“跑驴”舞剧《鬼子进村》,在新春佳节之日,军民联欢之时,在欢庆胜利的祝捷大会上进行表演。起到了动员人民,鼓舞士气的作用。解放初期,人们创作出跑驴说唱舞蹈剧《老愚公》,在元宵佳节进行走村转街交流表演。及至夜晚,灯火之中舞兴正浓,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跑驴这种民间舞蹈的演出活动时间,通常是在传统的节日或庙会期间。春节至元宵节是其活动的兴旺季节。每到冬季,农闲时间,各村各街的跑驴舞队便组织排练。他们的活动由各街戏班的班头负责。活动费用靠村民自愿捐助。在演出时,各种形式(按剧情可分多种类型)的跑驴舞队列队而行,浩浩荡荡,锣鼓齐鸣。每到一地,村民男女老幼,在街道两旁争相观看。
场面热烈欢快,人们在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气氛中,感受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近几年来,元氏县十分重视民间艺术,连续几年成功地举办了大型民间艺术节,各种民间舞蹈大调演,可谓精品荟萃,盛况空前。“跑驴”作为元氏县民间舞蹈艺术的精品,在历届调演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多次获奖。给观众留下极深的印象。
经过长时间的深入乡村,挖掘整理,我们归纳出了“跑驴”这种民间舞蹈的 一些规律,例如其一,这种舞蹈以双人舞为基础,根据剧情需要,有时只一人,有时三人,有时四人。其中骑驴与赶驴是该舞蹈的灵魂,所有“玩意”或“包袱”皆取决于二者的功夫。骑驴人动作特点是:脚踏身姿驴徐走,转弯提尾俯昂首,驴惊时就身后仰,驴服时则摇驴头。赶驴人动作特点是:起驴脚步轻,磕腿脚步敏,双耸肩上身稳,抓缰拉驴使劲匀,领驴摆肩则重逗,拉驴浑身带精神。
其二,对服饰和道具也有一定的要求,1服饰要求:要求赶驴者(夫)身穿白色对襟,镶蓝色边,着彩裤腰系黑色丝带,脚蹬圆口布鞋,头扎白毛巾。要求骑驴者(妻)身穿绿色大襟衣,胸前绣花,着彩裤,腰系蓝色布带,脚蹬彩鞋;脑后梳一条长辫,两鬓带花。2道具有驴,驴鞭,系腿绳,彩扇,彩伞等。其中,驴用竹篾扎成驴身架,表面糊黑纸,镶彩绸围子。驴身架的中部两侧各扎一根绳,绳上系一小木棍;驴眼睛用玻璃片镶成,驴尾巴用彩麻制作成。驴鞭用细竹棍扎红、黄相间的麻制成。系腿绳用布制成,宽5厘米,长500厘米。另外,根据剧情需要可设置不同的道具。
如今,跑驴已成为一种观赏性很高的民间舞蹈,以秧歌步伐为主,舞蹈着的动作根据剧情需要即兴表演。他们身着民族服装,化装成各种角色,根据剧本不同的角色。如歌舞剧《新编西游记》中有四个角色,唐僧师徒四人在民间游行,一边唱一边跳。把县城新面貌。乡村新变化歌唱出来。纯舞蹈剧《阿凡提》、《鬼子进村》等,只一人表演。《回娘家》有二人表演,而《老愚公》则有四个角色,演员绕场转一圈后,轮流说台词。
无论什么剧本,都少不了骑驴,骑驴者的表演往往是人们注目的中心,它的技巧性很高,用跑跳步、小碎步、串场步、弓箭步、扑步、跨步跳、吸腿跳、起卧、抬脚、劈叉、前踢后踢贯穿全剧始终,忽而驴失前蹄,忽而驴陷泥坑,忽而山路崎岖陡峭,忽而上坡下岭一场惊险精彩纷呈。男角拉尾巴、拽屁股,动作粗犷,性情好逗。女角撩脚腾蹄,俏皮、灵皮、灵巧,诙谐风趣。尤其《回娘家》的男女对舞,令人捧腹,叹为观止。
跑驴的音乐由锣鼓伴奏,乐队由大鼓、钹、镲、锣、小钹组成。大鼓领奏,其它随奏,有分有合,节奏明快,旋律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