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龙附凤的外戚,是家族的荣耀还是刀尖上起舞?
发布时间:2025-05-12 09:05:21 浏览量:3
在中国历史上,皇权纷争,朝代更迭,这其中,外戚的影响无处不在。有不少朝代正是因为外戚争权、祸乱朝政而加速王朝走向灭亡。
外戚,即皇帝的母族、妻族的亲属,也就是有着姻亲裙带关系的“关系户”。因为族中女子成为皇帝后妃而“鸡犬升天”,入朝为将为臣,获得权力和家族利益,还常常成为皇帝的亲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朝政,甚至能把持朝政,决定皇室的命运。
比如汉朝就是一个外戚专权层出不穷严重影响皇权的朝代。西汉的吕后临朝称制,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亲属卫青、霍去病获得重用,西汉末年汉元帝皇后的外戚王莽篡位夺权,东汉的窦太后专权,东汉末年的外戚与宦官争权导致灭亡,等等。
另外还有唐朝、明朝和清朝都有比较严重的外戚专权的情况发生。但是纵览在这期间的一个朝代——宋朝,虽然也有外戚身居高位,却没有影响到皇权和朝政,反而成为宋帝手中制衡朝堂的一把利刃。这个情况就很值得深究。
宋史学者何冠环先生的这本《攀龙附凤:北宋潞州上党李氏外戚将门研究》,便通过详尽的史料梳理,深入研究了北宋的一个外戚家族,也是军功显赫的将门——潞州上党李氏三代的百年兴衰历史。
从宋太祖到太宗、真宗、仁宗四朝,李氏一族既是宋朝开国的功臣,也是为宋帝四处征战打天下的猛将。从他们三代人建功立业、家族兴衰的历程中,可以看到宋朝早期是如何通过战争开国并巩固势力,宋帝又是如何通过笼络外戚并利用他们来制衡文官集团的力量和巩固皇权的。
武将李从耘有勇有谋,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心腹,也是策划与推动“陈桥兵变”和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核心人物,有着从龙之功,因此在宋朝开国后,李从耘被太祖任命为枢密院副使,正使便是另外一个心腹、文臣赵普。
在开国初期,太祖更倾向于任用他的亲信,“用人惟亲”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李从耘的女儿由太祖做主嫁给太宗赵光义为妻,在太宗即位后入主中宫,即为李皇后。李既是功臣,又是外戚,又有才能,这信任度的buff叠满了,自然深得太祖和太宗的重用。
虽然宋太祖因通过兵变而称帝,对武将有所忌惮,在宋朝初期便有“重文抑武”的倾向,但并非直接打压武将,而是“以文制武”,既以文臣制约武将,但也通过信任的外戚武将对文臣进行制衡,巩固统治。这是太祖的一种统治策略,他的继任者也继承了这个策略,可以说这是比其他几个外戚乱政的朝代统治者聪明的地方。
李从耘后来因受赵普妒忌而被排挤打压,太祖将其贬谪至淄州,大概是因为内心郁闷,不久便去世了。太祖也许是因为心存内疚,想要补偿李家,便重用李从耘的儿子李继隆。而李继隆也不负众望,骁勇善战,及至太宗朝更是战功赫赫,成为北宋配享太庙的一代名将。
除了军事才能出众,外戚的身份也给了李继隆一定的助力,使得他在外行军打仗时能有底气数次抗旨行事,却未受到皇帝的惩罚。
虽然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从”,但要抗旨也是很有风险的一件事。李继隆能敢于抗旨做出符合战场实际情况的决断,除了外戚身份和军事才能的“双重保险”,相信他的父亲李从耘的为人处世和行军谋略方面也给予了他不少教诲,让他能够行事果敢勇猛又不鲁莽。
李继隆病逝后,其弟李继和得到重用,也立下不少战功。再其后,便是李家的第三代、李继隆的儿子李昭亮入朝为官,官拜使相,虽然李氏的影响力已经很弱,但在朝堂上仍占有一席之位。
但常言道“富不过三代”,在李昭亮之后,李氏一族便走向衰落,再没有出过能够光耀门楣的子弟。
我们常常觉得宋朝是个军事上很弱的朝代,经常被外族毒打。但通过外戚李氏一族,特别是李继隆、李继和两兄弟为宋廷打天下而立下战功的数场战争的细节来看,宋朝早期的军事力量并不薄弱,还是很能打的。
能够跟皇室搭上关系、获得权力和利益的外戚,看起来很是风光荣耀,但有多少是有真才实干为朝廷出力办事?有多少能够抵挡得住权力和利益的诱惑?有多少又是权力欲望膨胀而“作妖”却落得个凄惨的下场?
北宋潞州上党李氏能够荣耀三代,已经很是难得。外戚与皇权之间,如何取得平衡,于君主来说是一种统治智慧,于外戚来说则是一场在刀尖上的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