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坪山:省赛双金收割机!网友:文化DNA动了!

发布时间:2025-05-13 13:47:47  浏览量:2

近日,广东省第八届少儿舞蹈大赛在广东艺术剧院圆满收官。坪山区精心打造的群舞《旱天雷》以岭南民俗为魂、以少儿童趣为韵,一举摘得表演与创作双项金奖,与获铜奖《长守谣》共同构成坪山少儿舞蹈深耕本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深挖非遗基因

让岭南风情在童舞中活态传承

《旱天雷》由坪山区舞蹈家协会与广东省歌舞剧院培训中心共同创作 编导:吕锐 颜庭梅

有着“深圳东部文化高地”之称的坪山区在舞蹈事业上又添一笔亮色。此次坪山区获奖作品堪称本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典范。金奖作品《旱天雷》以雨后夏夜为时空坐标,将岭南独有的麻石街巷、木屐踏水、孩童嬉戏等生活图景转化为舞蹈语汇。编导团队巧妙捕捉“月光水洼溅起的水花”“木屐叩击石板的韵律”等细节,让承载着广府记忆的生活场景在舞台上复活,既保留了岭南文化的原真性,又通过少儿的视角赋予传统意象以现代审美价值。

《长守谣》由坪山文化馆小麒麟少儿艺术团创作 编导:陈念梓 辅导:颜庭梅 肖寒竹

铜奖作品《长守谣》则聚焦客家文化的活态传承,以坪山麒麟为灵感源泉,将坪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麒麟舞与客家童谣有机融合。22名平均年龄不足10岁的小演员,用稚嫩却坚定的舞姿演绎“麒麟腾跃传客韵,童声童谣颂本源”的文化叙事,让客家先民的迁徙记忆与精神图腾通过少儿的肢体语言得以传承。这种将非遗元素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艺术表达,不仅破解了传统文化传承中“代际断层”的难题,更在少儿心中种下文化认同的种子。

构建培育体系

以艺术教育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坪山少儿舞蹈的亮眼成绩,得益于“挖掘-创作-培育”三位一体的文化育人体系。在《旱天雷》创排中,坪山区舞蹈家协会联合广东省歌培训中心组建专业编导团队,历时两个月精雕细琢,从动作编排的民俗考据到音乐剪辑的岭南音律适配,每个环节都力求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实现艺术创新。这种“学院派+本土派”的合作模式,既保证了艺术专业性,又守住了文化根脉。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小麒麟艺术团”的培育机制。作为首次登上省级舞台的少儿团体,22名成员中最小仅小学三年级,却能将客家麒麟舞演绎得惟妙惟肖。这背后是坪山区近年来创新推行的“麒麟进校园”“数字舞麒麟”等特色活动,通过设立校本课程、组建特色社团、举办非遗工作坊等方式,让麒麟舞、客家童谣等本土文化成为少儿美育重要组成。这种“从娃娃抓起”的文化浸润,不仅培育了本土舞蹈新秀,更在青少年心中构建起“我是岭南文化传承人”的身份认同,为文化自信的树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城区创作图景:

以舞蹈为笔书写

大湾区文化自信

本届大赛呈现的整体创作气象,正是坪山以艺术赋能城区发展的集中缩影。近年来,坪山区持续深耕精品文艺创作,传统元素与现代编舞技法交相辉映,麒麟舞、凉帽舞等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基础上文化形态通过少儿的演绎焕发光彩。作为坪山原创少儿舞蹈精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粤味”十足的地域特色,更通过“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等主题的深度挖掘,赋予岭南文化以时代内涵。当孩子们用舞姿演绎“麒麟护佑家国”的传说、用童声传唱百年童谣时,实则在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让历史悠久的岭南文明在新时代青少年心中找到情感共鸣点。

从坪山的双金作品到坪山舞蹈“蓄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少儿舞蹈艺术的进步,更是坪山在经济建设中坚守文化根脉、彰显文化自觉的主动作为。这种将本土文化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的实践,既回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命题,更以艺术的方式回答了“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的时代课题。当《旱天雷》的木屐声敲响麻石街,当《长守谣》的麒麟跃过客家围屋,我们看到的是岭南文化的生生不息,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在青少年群体中的生动诠释。

随着“以文化人、以舞育人”理念的深入践行,相信坪山将会有更多植根本土、面向未来的优秀作品涌现,让岭南文化的璀璨明珠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