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板块崛起:周期反转与军贸扩张共舞,开启新牛市征程?
发布时间:2025-05-13 21:14:11 浏览量:2
近期,A股市场中的军工板块在印巴冲突的催化下,迎来了一波显著的上涨趋势。然而,这一波行情的背后,并不仅仅是突发事件的影响,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军工板块业绩的实质性提升以及行业逻辑的逐步清晰。
从历史周期来看,军工行业的起伏与国家的战略规划紧密相关。在“十四五”规划的初期,国内军品订单的集中释放,使得军工行业进入了一个高景气的发展阶段。然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十四五”后期的军工订单有所放缓,板块也随之进入了下行周期。2024年的财报数据显示,多家核心军工企业的收入增速出现下滑,归母净利润增速也达到了近20年来的低点,这反映了行业面临的阶段性供需错配和订单延后的压力。
尽管如此,2025年军工行业的反转迹象已经开始显现。在需求端,随着“十四五”规划的收官和补偿性订单的释放,军工行业正面临着关键装备的交付冲刺。与此同时,“十五五”新一轮军备采购计划的即将出台,也为军工行业提供了中长期的刚性需求支撑。在供给端,虽然2024年军工板块面临库存和回款压力,但随着需求侧的回暖,2025年的经营压力有望大幅减轻,行业有望迎来业绩的明显改善。
除了传统的装备制造,军工行业的增长逻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无人装备、军事智能化、卫星互联网等新域新质领域正成为军工行业的新增长点。例如,在2024年的珠海航展上,多款无人机型号受到了广泛关注,低空经济和商业航天等军民融合场景的爆发也进一步拓宽了行业的发展空间。政策层面,“大军工”战略将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领域纳入其中,推动了军工与民用产业的双向赋能。
在全球地缘冲突频发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军工行业正加速重塑全球军贸格局。近期印巴冲突的升级,直观地体现了地缘事件对军工行情的短期刺激作用。作为中国军贸的核心伙伴,巴基斯坦的装备采购需求直接利好中国的战斗机、防空系统等产业链。长期来看,全球军贸市场呈现出“西缩东进”的趋势,中国军工凭借性价比优势和自主可控能力,在东南亚、中东等地区的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军工行业还展现出了独特的避险属性。由于军工行业的国产化率超过95%,核心领域已实现完全自主可控,因此受外部供应链冲击极小。同时,国防开支的强计划性也赋予了行业逆周期的韧性。在关税壁垒高筑和宏观经济波动的环境下,军工板块成为了少数不受关税直接影响的板块之一。
随着技术的不断积累和突破,中国军工行业已经实现了从“跟随”到“并跑”的跨越。例如,国产航空发动机寿命周期的大幅延长,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完成等,都支撑了军事信息化的升级。在产能方面,随着国内需求的逐步饱和,部分高端装备产能开始向军贸出口倾斜,这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军工行业的发展。
政策支持也是推动军工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商务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军贸合规化、体系化发展。这不仅规避了技术泄露的风险,还为优势产品的出口铺平了道路。在此背景下,多家军工央企已将拓展军贸列为核心战略,形成了“央地协同、军民融合”的出海格局。
军工行业与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国家战略新兴领域的高度重合,也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例如,低空经济衍生出的无人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等市场潜力巨大;商业航天则推动了卫星互联网的建设,带动了地面设备、测控服务等产业链的发展。这些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拓宽军工行业的发展空间。
展望未来,随着“十四五”规划的收官和“十五五”规划的接力,军工行业的需求有望逐季改善。新域新质装备的放量、军贸出口的增长以及国企改革的深化,将成为支撑军工行业业绩回升的三大主线。同时,国防现代化和全球安全格局的演变也将为军工行业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