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749局》滑铁卢,《天工开物》好评如潮,不务正业的陆川栽了吗

更新时间:2024-10-07 06:26  浏览量:74

今年国庆档,电影市场热闹非凡,各种题材轮番上阵,票房厮杀激烈。然而,在这场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导演陆川却意外地成为了最“红”的那个人。一边是他执导的舞剧《天工开物》收获如潮好评,被赞誉为“跨界融合”的成功典范;另一边则是他筹备多年的科幻电影《749局》票房口碑双双滑铁卢,被网友戏称为“国庆档最大惨案”。一冷一热,形成强烈反差,不禁让人感叹:那个曾经拍出《可可西里》、《南京!南京!》的陆川,究竟怎么了?

有人说,陆川是“想不开”,非要放着自己擅长的现实题材不拍,去碰什么科幻大片,结果“翻车”了吧?也有人说,陆川这是在追求“突破”,想尝试不同的风格类型,可惜步子迈得太大,扯到了。当然,还有人幸灾乐祸地调侃,说陆川这是“飘了”,被之前的成功蒙蔽了双眼,以为自己什么都能拍好,结果被现实狠狠地上了一课。

抛开这些外界的纷纷扰扰,我们不妨先把目光聚焦到作品本身。先说舞剧《天工开物》,这部作品以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及其著作《天工开物》为蓝本,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和匠人精神的传承。舞剧一开场,就营造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氛围,舞台上酷似古代劳动者的表演者,一丝不苟地定格在台上,仿佛是从历史长卷中走出来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随着大提琴和铜笛奏响,身着长衫的宋应星缓缓登场,他挥舞着双手,舞台背景上三幅类似《四库全书》的插图,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画面也变得色彩斑斓起来。农人辛勤劳作、稻谷丰收的场景,与进京赶考的秀才形成鲜明对比,巨大的斗笠、富有节奏的舞蹈,传递出一种来自历史深处的铿锵信息。

接下来,明朝烧制陶器的全过程被搬上舞台,二十人长排,用特制的扁担上下翻飞瓷碗,展现出制陶工艺的精妙绝伦。为了表现宋应星写书的过程,舞台背景变成了通天贯地的古书,一群秀才在其中茫然起舞,监考官则身着大红衣、头戴双翅帽,将古代科举考试的场景可视化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如果说上半场是在用舞蹈语言向观众娓娓道来,那么下半场则进入了高潮迭起的精彩部分。一根根丝线从舞台左边拉到右边,酷似过去小女孩玩的游戏,宋应星一袭白衣,在丝线间翩翩起舞,画面美不胜收。

舞台上真人表演与纱幔、背景虚实结合,创造出一种亦真亦幻的太虚幻境,大大拓宽了舞台表演的层次和边界。尤其是结尾处,由铅字组成的巨大帆船徐徐驶来,老年宋应星站在船头,仿佛在向世人昭示着中国古代科技的博大精深。

总的来说,《天工开物》这部舞剧,无论是在视觉呈现、舞蹈编排,还是在剧情节奏、文化内涵上,都可圈可点,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的跨界融合作品。当然,这部作品也并非完美无瑕,例如部分情节节奏略显拖沓,个别语言表达略显突兀等。

然而,与《天工开物》的成功相比,《749局》的失败则显得格外刺眼。这部电影号称是陆川历时八年,斥资3.5亿打造的科幻巨制,结果上映后却遭遇了口碑和票房的双重滑铁卢。

同样是国庆档上映的电影,《出入平安》的命运或许更能说明问题。这部由《人生大事》导演刘江江执导的灾难片,在上映仅四天后,就因为票房惨淡而选择紧急撤档,堪称“国庆档最大逃兵”。

两部电影,两位导演,虽然题材不同,境遇却颇为相似。他们在前作取得成功后,都选择了挑战新的类型和题材,结果却都遭遇了滑铁卢。这背后的原因,或许值得我们深思。

刘江江的《出入平安》,原本有着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故事背景——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200名囚犯自动组成救援队,舍生忘死拯救灾民。然而,这部电影却并没有抓住故事的精髓,反而陷入了过度追求自我感动的怪圈。

为了煽情而煽情,为了催泪而催泪,刘江江在电影中加入了许多与主线剧情无关的“感动”桥段。例如,在地震后的废墟中,救援队为了满足一个狱警的心愿,竟然停下来为他举办了一场婚礼。再比如,主角在废墟中救人时,突然换上了一身孙悟空的戏服,这种莫名其妙的行为艺术,除了让观众感到尴尬之外,实在看不出有何意义。

《749局》的问题,其实和《出入平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陆川在这部电影中,塞入了太多自己想表达的东西,科幻、悬疑、动作、爱情、青春、梦想……各种元素杂糅在一起,最终却变成了一个四不像的“怪胎”。

过度依赖奇幻想象,缺乏现实基础,是这两部电影共同的硬伤。无论是唐山大地震,还是神秘的749局,都应该是严肃而沉重的题材,然而,两位导演却都选择了用一种轻飘飘的方式去呈现,结果自然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

当然,《749局》的失败,也不仅仅是题材和故事的问题,在制作层面,这部电影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例如,特效粗糙、剪辑混乱、人物塑造扁平等等,都成为了观众吐槽的对象。

回过头来看,陆川在现实题材创作上的功力,其实是有目共睹的。《可可西里》中,他用镜头记录下了藏羚羊的悲歌和志愿者的坚守;《南京!南京!》中,他用黑白影像还原了那段沉重的历史,这两部电影,都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现实主义的力量,也为他赢得了口碑和奖项。

然而,或许是之前的成功让陆川有些“迷失”了方向,他开始尝试一些自己并不擅长的题材和类型,结果却陷入了创作的泥潭。其实,对于中国导演来说,如何平衡现实与想象,如何拍出既叫好又叫座的电影,一直是一个难题。

一方面,中国电影市场正在蓬勃发展,观众对电影类型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科幻、奇幻等类型片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另一方面,中国电影在现实题材创作上,依然存在着不少局限,很多导演不敢触碰现实,或者说,不知道该如何去触碰现实。

陆川的“开悟”与“迷失”,或许正是中国电影发展现状的一个缩影。如何在坚守艺术理想的同时,又能兼顾市场需求,如何用电影这门艺术形式,去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这是摆在中国电影人面前的一道时代课题。

希望未来的陆川,能够找回初心,找准方向,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观众的优秀作品。也希望中国电影,能够涌现出更多像陆川这样,有想法、有追求的导演,共同推动中国电影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