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险象环生,元凶竟是淋巴瘤!
更新时间:2024-10-28 22:35 浏览量:91
本文作者:张巧花主任
肿瘤治疗,是一场医生与患者并肩作战的艰险战斗。在这场战斗中,医生不仅是治疗策略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更是与患者共同对抗病魔的勇士。面对肿瘤这个狡猾而强大的敌人,医生的每一步治疗决策都如同在刀尖上跳舞,面对风险,既需要勇气,更需要多年临床的经验和智慧,这正是——山高水远行路险,风急雨骤路难寻!
我的一位患者,三十五岁的帅哥,没有任何征兆及原因,持续高热39℃,诡异的高热竟持续地折磨了他二十多天,用退烧药降到38℃仅仅只能维持几个小时,然后体温骤然又起!
我们进行了多次MDT(多学科)讨论,对可能的病因进行了地毯似的搜寻,各种检查手段层层加级,PET-CT、淋巴结的穿刺活检、各种发热原因的排查及骨髓检查等;同时,用抗细菌,抗病毒药物及大剂量的激素进行治疗,但是都收效甚微,高热依然我行我素,“刀枪不入”!
正所谓病魔像弹簧,你弱他就强!紧接着患者病情急转直下,出现了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又同时出现了嗜血综合症!
嗜血细胞综合征是一个非常凶险的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以及淋巴系统的过度增生,这些细胞会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进而引起因子风暴,导致多器官功能的障碍,甚至会导致死亡!
而病理科的报告是“不除外淋巴瘤”,而且嗜血综合症的检验诊断也没有达标,怎么办?通常来讲,我们的临床医生只有看到病理科报告写“符合淋巴瘤”才能进行相应的治疗。由于发出“考虑“与“不除外淋巴瘤”的报告只有60%一70 %把握,血小板持续的下降,嗜血综合症的诊断依据仍然不够!
作为从事临床多年的淋巴瘤医生的直觉告诉我,如果不出手,再等几天,患者就会凶多吉少!这个时候,全国的顶级病理专家及我院的病理科主任都非常的关心这个病人,他们问我:“我们现在还有一些检验的结果未出,还不能发“符合淋巴瘤”的报告,你能用药吗?”我亳不犹豫的说:“能!”。这个时刻需要医生的担当,也需要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找到正当的理由。
对于淋巴瘤,一般的情况用地塞米松这一类的药物淋巴结就会缩小,但这个患者却相反,不仅没有缩小还反而增大,看来这是一个耐激素的瘤。淋巴瘤开始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少,但是它导致嗜血综合症的多,虽然少了一条标准,但是嗜血综合症的积分却够了,所以我们要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和小剂量的VP16治疗是有理由的,因为它能抗嗜血也能抗淋巴瘤。
我们团队和患者做了很好的沟通,患者和家属都非常支持我们的治疗方案。果然,治疗三天后峰回路转,血小板上升,一个月的高烧终于退了!
这时,病理科专家也打来电话告诉我,诊断符合T细胞淋巴瘤!我们立刻调整方案进行治疗,患者的淋巴结继续缩小,他疲乏憔悴的面容变得精神明显好了起来。
又过了三天后,病理专家们发出了最后的结论:患者为OLK阳性大间变T细胞淋巴瘤,CD30表现为强阳性,这让我们在治疗选择方案时更精准。
第一疗程的成功是奏响胜利歌曲的前奏,而后面的战斗无疑更加艰难,但我们有必胜的信心!
这个案例给了我们很多思考和感悟,“病理”与“临床”两兄弟,永远是紧密合作的战友,病理是医生临床诊断的金标准;同时,医生丰富的临床经验也是临床诊断决策的基础;也体现了我们团队的担当及全院兄弟、科室的支持;还体现了患者及家属的信任、理解和支持!正是有了这些支持我们才能把患者从死神手中夺回来!
所以,今后的战役,需要淋巴瘤的整合治疗,我们不仅需要梳理患者的疾病,包括基因,也需要剖析患者的病因,过去他身体的疲劳,压力大,这可能是摧毁他免疫,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这些也许不是完全的因素,我们还需要继续剖析他发病的原因,然后给出患者新的生活方式的指导。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淋巴瘤治疗之路上充满艰险,但正是这些艰险铸就了我门医者的责任与担当。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希望在逆转肿瘤的路上,大家共勉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