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成绩缘何垫底?这些课堂坏习惯需警惕
更新时间:2024-12-01 09:00 浏览量:55
在教育教学的舞台上,总有部分教师陷入教学成绩不佳的困境,尽管他们也付出诸多努力,却始终难以突破。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教学成绩排名末位且与第一名平均分差距超 5 分者,不仅面临绩效工资被扣,还得在全体教师会上检讨。如此情形下,这些教师四处拜师取经,期望扭转局面,然而笔者对此却持有不同看法。
提升教学成绩的关键,首先在于立足自身课堂,精准剖析低效成因,进而有针对性地自我革新,化劣势为优势。一味模仿他人,极易迷失自我,丧失个人教学特色。身为教研员,笔者通过大量听课观察发现,教学成绩欠佳的教师课堂往往存在一些共性失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问题或许正是致使成绩下滑的关键因素。在此,与各位读者分享,不妨对照自省,有则改之。
一、忽视导入,仓促开讲
公开课上,教师们对导入环节精心雕琢,而日常教学却常常图省事,省略导入,最多简单回顾上节课内容后便直奔主题。这种做法弊端明显,学生难以迅速从课间状态切换至课堂学习模式,注意力难以集中。同时,因缺乏导入对学习目标与内容的铺垫,学生易对新知识感到困惑,学习兴趣与动力大打折扣,课堂也会显得沉闷乏味,缺乏活力。
二、剥夺思考,急于求成
部分教师抛出问题后,未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便急于给出答案或讲解。他们担忧影响教学进度,却忽视了更为严重的后果。思考时间不足,抑制学生创新思维发展,使其面对问题时思维僵化。长此以往,学生缺乏参与感与主动性,学习兴趣与动力逐渐丧失,知识的消化吸收与应用能力也难以提升,甚至产生依赖心理,不愿主动思考,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三、过度依赖,多媒体“绑架”
年轻教师群体中,部分人授课严重依赖多媒体,一旦脱离,便无法精准把握教学核心,教学陷入僵局。这类教师被多媒体束缚,对教材挖掘浅尝辄止,难以引领学生深入探究知识内涵。且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翻页迅速,学生眼花缭乱,无暇深度思考。更有甚者,误认课件越花哨越能吸引学生,实则学生仅被课件形式吸引,而非知识本身。教学中,应将多媒体定位为辅助工具,而非主导元素。
四、独揽课堂,缺乏互动
尽管课程改革浪潮汹涌,仍有部分教师坚守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学生被动倾听。若成绩优异,尚可保留个人特色,但成绩垫底时,这种教学方式亟待革新。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多元化学习方式应成为课堂常态,将学习主动权交予学生。否则,学生学习主动性受限,实践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受阻,团队协作精神缺失,这些都不利于教学成绩的提升。
五、气氛沉闷,活力缺失
教学成绩落后的教师,往往难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致使课堂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需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加强互动交流,创新教学方法,关注学生情感需求,适时给予表扬鼓励,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课堂活力与吸引力。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您认为还有哪些课堂坏习惯会导致教师教学成绩垫底呢?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共同探讨教育教学的优化之路。
每天都会为大家分享优质课、班级以及学校管理方面的知识与经验,欢迎大家关注我们。
我们的专家团队由省内外名师组成,拥有一批管理经验丰富的名校长、名班主任,以及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和省内知名的教研员。在公开课讲授、家庭教育、学校规划、班级管理、学法指导、写作培训、试题研究、高效课堂等方面,我们都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对学校、学生、家长、教师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我们的专栏深受读者喜爱,并获得了满分评价。如果您关注我们的资深教育专家团队,您将获得更多的提升机会!我们的专栏将持续更新,欢迎订购!
欢迎大家点我头像,进入主页观看我的最新作品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