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有疾,先安慰,后求诸己
更新时间:2024-12-12 18:56 浏览量:60
广州的朱阿姨(化名)今年60岁,平日身体健朗,退休后经常和伙伴们外出旅游、跳广场舞。近日,朱阿姨的一个好伙伴被查出患有直肠癌,朱阿姨在得知消息后很是惊讶,联想到自己近期大便较稀,偶有带血,不由得紧张起来。之后,在老伴陪同下,她在当地医院做了肠镜检查,发现有两处息肉,其中,乙状结肠的两处息肉为管状腺瘤,结肠肝曲部位的息肉竟然是癌。
由于朱阿姨提早进行了肠镜筛查,及时就医,避免了进一步的恶化。肠癌早期症状既不明显也不典型,容易漏诊。结直肠肿瘤从良性发展到恶性,通常需要15年以上,如能早期发现、手术切除,治愈率可达90%以上。因此,医生建议,40岁以后,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都应做一次肠镜筛查。
朱阿姨的情况似乎是“夫妻癌”的进一步延伸,如果好朋友有病,也得查一查自己,因为共同的爱好和生活方式可能会患相同病或产生相同的身体效应。美国耶鲁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在2024年11月20日的《自然》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亲密的朋友会共享10%的肠道微生物,其中的有益微生物,能增强彼此的免疫力和消化能力,但有的微生物可能让朋友患同样的病。这说明,朋友之间好得“同穿一条裤子”和共同进餐等亲密互动,不仅能拉近彼此关系,还会让其肠道菌群相似。
研究人员采用生物学和社会学的方式对洪都拉斯18个孤立村庄的1787名成年人进行研究。他们先收集1787名成年人的肠道微生物,并用微生物组测序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同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这些人进行研究,通过详细的问卷调查绘制了他们的社交网络。问卷内容包括“与谁共度闲暇时间”、“与谁分享私密话题”等问题,共识别出4658条独特的社交关系。
结果表明,在同一村庄内有社会关系的两人之间,比没有关系的人群共享更多的微生物物种和菌株。配偶和同住者之间的菌株共享率最高,分别为13.9%和13.8%,非亲属、不同家庭住址的人也有显著的菌株共享,为7.8%;同一村庄但没有社交关系的人的菌株共享率较低,为4.0%。来自不同村庄的人之间的菌株共享率更低,为2.0%。
综合数据表明,经常共同用餐或一起度过自由时间的人之间的菌株共享率更高,如每天一起吃饭者之间的菌株共享率为7.1%,而每月仅几次的为5.9%。问候方式如面颊亲吻的人共享率最高,为12.9%。这可能与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吻合,而在中国人中可能并不如此,因为 中国人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体现在接吻,只体现在共同吃饭、游玩等。
这项研究也对为何幽门杆菌在夫妻和一个家庭之间共享提供了证据。中国一项多中心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40%-90%,平均感染率是59%。如此高的传染率是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吃饭方式有关。一家人当中,只要有一个人拥有幽门螺旋杆菌,并且不使用公筷,其他人很有可能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因为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都是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共同进餐,并且用自己的筷子在盘子里拣菜,使用公筷的较少。因此,一起吃饭会传染,一起接吻也会传染,共用筷子、杯子也会传染幽门螺旋杆菌。
对于朱阿姨和朋友共同患肠癌,最能解释的也是共同的生活方式,或生活方式相近而产生相似的疾病。除了遗传因素,结直肠癌主要与饮食、过量饮酒、吸烟、肥胖、缺乏锻炼和2型糖尿病有关。在饮食中,又与多吃红肉和高脂肪饮食而缺少蔬菜水果等有关,另外,爱吃甜食、摄盐过多(会导致食物中亚硝胺及其衍生物含量增多)、爱吃油炸食品,以及喝酒也是造成结直肠癌的诱因。
朋友之间,彼此的饮食习惯相似,再加上朋友之间有较多的共同的肠道微生物,可能会诱发同样的肠癌。人类肠道中约有1000种细菌,其中有一些细菌与肠癌有关。过去的研究表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结直肠癌患者的粪便梭杆菌、肠球菌科、弯曲杆菌、柯林斯菌属和消化链球菌明显增多,而梭状芽孢杆菌Ⅳ组的成员如柔嫩梭菌属和罗氏菌属则较少或缺如。在肠黏膜中,结直肠癌患者的卟啉单胞菌属、梭杆菌和消化链球菌增加,而柔嫩梭菌属和双歧杆菌被耗尽。这意味着,与结直肠癌相关的菌属,如梭杆菌、肠球菌科和弯曲杆菌属的富集有着促炎机会,可能诱发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
之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又发现,常见的肠道细菌大肠杆菌E.coli(pks+亚型)和脆弱类杆菌B. fragilis(ETBF亚型)的联合作用对于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发生具有关键作用。
这些研究都表明,具有较亲密的朋友关系,生活方式相近,肠道中的细菌也相似,因此,可能诱发相似的疾病,如肠道癌、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当朋友有病时,当然是要关心和安慰,但也要反求诸己,检查一下是否也有类似的问题,才能防患于未然。虽然朋友可以亲密无间,而且有相似的基因和共同的微生物,但是,为避免和减少传染病,即便是家人和朋友,也需要采用科学的生活方式。目前看来,分餐制在中国人中可能很难推广,但采用公筷可能是目前唯一能推动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