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日本年轻人,不谈恋爱不买房也不肯奋斗了,我们也会这样吗?

更新时间:2024-12-20 14:45  浏览量:44

(一)往昔就业优势

回顾 20 世纪 70 年代的日本大学生,就业形势一片大好,当时实行应届生统一录用制度,大学堪称是休闲娱乐的场所。学生们上学期间尽情享受约会、跳舞等生活,临近毕业即便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无需担忧就业问题,工作会在原地等待。

那时专业基本都能对口,前程无忧,毫无就业压力可言,大学生活惬意又自在,高等教育投资也能获得相应回报,仿佛只要按部就班就能顺利开启职场生涯,走向人生巅峰。

(二)如今就业难题

然而,到了现在,日本大学生面临的情况截然不同。大学生活被 “求职” 二字充斥,若不积极参与求职活动,毕业时很可能找不到工作。上大学变成了一种投资甚至投机行为,因为读了大学后收入未必比高中毕业就步入社会高。

自 1990 年往后,就业 “管道” 变窄,高校毕业生增多,岗位数量却不增反减,像每年拿到博士文凭的人数众多,但高校教师岗位进人指标有限,读博也难以保证稳定进入高校工作,多是先当临时讲师,转正概率还不足 50%。而且受应届生统一录用惯例影响,应届毕业没能进入大厂成为正式员工,后续基本就只能做临时工,晋升机会渺茫,职场发展受限,日本年轻人在职场上举步维艰。

(一)年功序列制影响

日本职场严格遵循年功序列制,这一文化因素对年轻人的职业发展造成了极大阻碍。即便年轻人能力更强,也可能因资历不足而无法获得晋升机会。在这种制度下,很少有人愿意让年轻人居前或担任领导,导致公司运转僵化,人才难以良性流通,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例如,90 后总裁指挥 80 后干活这样的情况很难出现,大家都按资排位,年轻人想要突破晋升,往往要面临诸多 “拦路虎”,不敢轻易跳槽,因为跳槽就意味着重新排号,进一步限制了个人职业发展空间。

(二)非正式雇佣现状

如今,日本年轻职场人的非正式雇佣情况愈发严重。2013 年数据显示,24 岁以下的职场年轻人中,男性非正式雇佣率为 42%,女性高达 52%。

对比过去,1997 年金融危机前,年轻人大多是正式员工,可随着时间推移,老员工成了年功序列制的最大受益者,薪资不断增加,完成了固定资产积累,而年轻人却在艰难挣扎,难以获得稳定、高薪且有晋升前景的工作,正式员工比例直线下降,失业率同步上升,整个职场环境对年轻人愈发不利。

(一)成就感缺失

日本年轻人面临着价值感与信念的崩坏,努力与收获之间的失衡让他们深感挫败。如今想要达成目标,需付出大量金钱、时间以及近乎全力的努力,即便如此,失败概率依然很高,若不努力,达成目标的希望更是渺茫,一旦无法达成目标,面临的可能就是绝望处境。

这种高风险低回报的现实,使得他们在职场中难以获得成就感,找不到自身价值所在,觉得努力不一定有回报,陷入一种对生活的无力感之中。

(二)寻求情感寄托

在这样的困境下,日本年轻人开始从其他途径寻找价值感与存在感。比如流行起志愿者旅行项目,通过去菲律宾的孤儿院和孩子们玩耍、到珊瑚礁潜水捡垃圾等慈善活动,从中获得在职场中缺失的价值体验。

还有女仆咖啡馆的兴起,职场男性在这里寻求被认同、被关爱的感觉,以弥补工作和爱情中缺失的安全感。他们正努力在生活的各个角落,试图找回那份失落的价值感和对生活的信心。

(一)经济因素导致

从经济层面来看,日本年轻人啃老现象日益普遍,这背后有着复杂的经济因素。一方面,老年人的主要收入年金基本维持不变,收入水平相对稳定且部分退休老人年金较高。

而年轻人自 1997 年金融危机后,非正式雇佣和失业情况增多,收入受经济影响越来越低且不稳定,出现工资倒挂现象,辛苦打拼的收入甚至不如父母的年金,这使得他们不得不依靠父母生活,啃老族数量逐年递增。

(二)社会结构根源

从社会结构角度分析,日本社会热衷于保障中老年人生活,沿用的战后体系以充分保障老年人群体利益为主,像年金制度等福利政策多倾向于老年人,而针对育儿补贴、高中教育无偿化等帮助年轻人的福利政策却附加了收入限制。

年轻人仅凭自身收入难以自立,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啃老成为无奈之举。同时,啃老现象还引发了如少子化等一系列连锁问题,进一步影响了日本社会的劳动力结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再分配结构,形成恶性循环,反映出日本社会结构变迁下年轻人所处的艰难境地以及整个社会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一)少子化成因及影响

日本的少子化主要由不婚化引发,而不婚化、晚婚化又与收入水平直接相关。很多女性希望结婚对象年收入超过 400 万日元,但符合这一条件的未婚男性数量有限,巨大的收入差距导致结婚意愿降低,进而造成不婚化,最终引发少子化。

少子化使得劳动力结构畸形,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加,劳动力供给下滑,社会缺少新鲜动力,同时年轻人没钱消费,内需不足,消费难以带动经济,产业缺少增长点,经济更加停滞,陷入恶性循环。

(二)错误假设下的困境根源

日本陷入这种恶性循环的根源在于基于了经济能持续增长的错误假设,忽视了诸如自动化、IT 化对制造业就业结构的改变等诸多现实因素,原本设想的年轻人全正式雇佣化、模范生活模式等并未实现。

虽然日本贫富差距通过税收等调节维持在相对合理范围,社会呈现橄榄型结构,但整体社会流动性不足,个人缺乏动力和能力去改变现状,年轻人要么在加班中磨灭梦想,要么佛系断舍,最终都陷入孤独无奈的境地,整个社会也在这种困境中艰难挣扎,难以实现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