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武式太极拳的源流及特点

更新时间:2024-12-21 04:09  浏览量:39

武式太极拳是由清代永年人武河清在原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加以改创,由其外甥李亦畲进一步完善的。

武式太极拳始祖武河清,字禹襄(1812-1880),永年广府城内东街人。长兄澄清,字秋瀛,官任河南舞阳县知县。次兄汝清,字酌堂,清刑部员外郎。兄弟三人自幼从父习洪拳,家颇富有,并于永年广府城内东西两街各开茶庄一处,后将两茶庄合并,腾出西街市房租给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经售药材,店名太和堂。

禹襄和其兄见其店伙均习太极拳,轻灵巧妙与已所迥然不同,逐以客东之谊求授,虽习数年,而奥妙终难晓悟,素闻河南赵堡镇陈师清平拳艺精湛,禹襄乃于赴兄任所之便访而从学。正值陈师有售出土地未拨丁名之忧和受人诬告入狱杀身之难,禹襄通过在舞阳当知县的兄长武秋瀛,代为奔走而解之,陈师甚感其恩,随倾心投艺相报,体示口解,备极详尽。

陈师所授拳技与禹襄从太和堂学得的拳架大不相同,禹襄边学边练,并将所学拳理、拳诀作出札记,昼夜研习,悉得其髓,理法尽知,复将陈师所赠的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拳势概要图》、《拳论》一并抄绘携归,与其甥李亦畲、李启轩一同研习,两年后技艺骤进,理法大明,窍要尽能施于身,因之将前作之札记,参以后之阅读《拳论》,练功方面的发悟,衍写出《拳解》四则、《十三势行功歌解》、《身法十条)、《打手撒放》、《四字密诀》等著作。至此渐感原学拳架须以改创,乃商同二甥订出旨要,严守身法,力求明显的体显拳理、深蕴拳技窍要,学者易学而获强身之益,且免滥用于击技之害。

历时三载,方成今貌。整个套路共85式,拳式小巧紧凑,身法紧严无隙,掤、履、挤、按、采、挒、肘、靠,贯穿于各势之中,机宜尽蕴于内,进、退、顾、盼、定,随势而生,体态端庄,气势鼓荡,恬静安舒,精神内涵。特别强调“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立身要求“中正不偏、八面支撑”;行功要“静若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打手重接劲打劲,不重招数外形,其形式传统的只有三步半活步推手一种。

武式太极拳的特点和风格: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一气鼓铸,练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刚柔相济,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势势皆为解说太极拳理、拳法的绝好范例。故李亦畲在太极拳谱序中说:“后以参以鄙见、反复说来,惟恐讲之不明,言之不尽,然非口授入门,虽终日诵之,不能多有裨益也。”跋中又云:“切勿轻以予人,非私也,知音者少,可予者,其人更不多也,慎之,慎之,”窍要隐密,不经口授身演,人尽难知,朴实无华似干枝老梅,紧严缜密如天衣无缝,且深合养生之要义,因而外形易学而得之延年益寿,真谛不经指点,终难用于击技。

武式太极拳的完善者李经纶,字亦畲(1832一1892),清举人,河北水年望族。22岁时随母舅武禹襄学习研究太极拳,身体力行数十年,终身致力于太极拳研究,对武式太极拳的形成、完善和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著作有《五字诀》、《撒放密诀》、《太极拳小序》、《走架打手行工要言》等等,又将王宗岳《太极拳论》和武师太极举论文益为己作,手抄三本:一自存,一交弟启轩,一交徒弟郝和,在永年称为“老三本”。该拳论皆根据其切身体会,简练精要,无一浮词,为近代治太极拳者奉为经典。

武式太极拳不同于赵堡太极拳,也不同于陈式太极拳。它科学地集拳术、力学、导引、传统哲学为一体,而自成一家。坚持习练传统武式太极拳可起到祛病延年、陶治情操之奇特功效,因而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许多国家成立专门机构,对其功理、功法进行探索和研究。

由于武禹襄系清代秀才、李亦畲乃清代举人,均受当时社会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愿以儒生自居,不愿为武术拳师,故在乡授徒极少。主要直系传递情况为:陈清平传武禹襄、武禹襄传李亦畲、李启轩。李亦畲传子李石泉、李逊之及门徒郝为真,李石泉及李逊之传族孙李锦藩。李锦藩传徒乔松茂,郝为真则传子郝月如及门徒孙禄堂、李宝玉等多人。郝月如传子郝少如。孙禄堂创孙式太极拳,传其女儿孙剑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