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第9课 照猫画虎+第10课 跳舞的点和线+第11课 我爱大熊猫

更新时间:2025-01-09 23:27  浏览量:21

第9课 照猫画虎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了解猫科动物的基本特征。

2.学习“照猫画虎”的方法,运用各种方式表现虎和其他猫科动物,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创造能力。

3.认识到动物无论是凶猛还是可爱,都是大自然的一员,树立起从小热爱动物、保护动物和保护生态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利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大胆表现。

难点:组织画面,表现自己独特的创意。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水笔、油画棒、水粉画工具、画纸、其他表现动物的材料(旧报纸、彩纸)等。

(教师)CAI课件、各种猫科动物的图片资料、范作等。

教学过程

1.听听、猜猜,引出课题。

(1)演示CAI课件,请学生听一听动物的叫声,猜一猜是什么动物在叫?

(2)教师小结:这些凶猛、灵敏、温顺……的动物都属于猫科动物。演示CAI课件,请学生看一看动物们的形体特征和有关知识(最后定格至猫),这些动物的特征都与猫相像。今天,我们要照着猫的样子画与其形体特征相近的动物,揭示课题《照猫画虎》。

2.分析、比较,学习画法。

提出研究问题,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图片欣赏,复习猫的特征。

通过猫的图片、徐悲鸿的作品《猫》和学生上学期学过的《可爱的猫咪》的习作(CAI课件),复习猫的形象特点:①猫的主要组成部分。(头部、躯干、四肢和尾巴等。)②猫的毛色。③猫坐、卧、行、走的动作变化。

(2)对比欣赏,归纳猫科动物与猫的相同点、不同点。

通过对猫、老虎的图片和艺术作品的对比欣赏(CAI课件),学生讨论交流。通过探究性学习,归纳出猫科动物与猫的相同点、不同点。(外形相近,主要是形体大小和毛色花纹不同。)

(3)佳作欣赏,分析优秀作业的艺术表现方法。

利用教师提供的范作及教材中的学生作品,分小组进行研究:①这些学生作业是用什么材料表现的?②表现过程中如何突出动物的特点?

3.造型、表现、再创造。

(1)作业要求:先轻轻地画出猫的形象轮廓,再改画成其他猫科动物。

(2)巡视指导: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和工具,大胆想象和表现,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动物来。

4.欣赏、评价、拓展延伸。

(1)使用数码相机或摄像机把优秀作品展示在银幕上,请同学介绍自己作品的故事内容。

(2)请同学们评一评,教师补充。

(3)课后,小组合作创编一个《山大王》的动物故事作品。

教后小记

第10课 跳舞的点和线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画的艺术要素。

2.增强学生对毛笔运行的轻重、缓急、提按、快慢等方面的体验,以及感受由此产生的点、线的浓淡干湿的趣味变化。

3.采取游戏方式,启发学生想象,运用点、线、面构成多样式的彩墨画作品,体味中国画的笔墨乐趣。

4.感受中国画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由衷的民族自豪感。

5.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6.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的基本常识,提高动手能力。

7.对点、线的造型进行大胆的想象与表现,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创造能力。

8.通过中国画形式的点、线欣赏研究与游戏式练习,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画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发现彩墨在生宣纸上产生的一种特殊变化,充分感受水墨、色彩浓淡干湿变化的趣味性。

难点:用水的多少与用力轻重缓急不同所产生的变化,启发学生进行富有创造性的点、线、面构成探索。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墨汁、生宣纸、中国画颜料、水桶、调色盘等。

(教师)国画工具、国画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说一说: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些画吗?知道这是什么画种吗?什么是中国画?中国画是用什么样的工具画的?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认识中国画绘画工具的基本功能。

2.展开探究。

(1)让学生用毛笔蘸上墨和颜色在铅画纸上画几笔,然后用同样方法在生宣纸上画几笔。

比一比:发现有什么不同?(发现生宣纸有渗化的特点。)

(2)师生共同探究墨的干、湿、浓、淡的变化。

教师运用点、线进行演示,学生跟着练习。

(3)国画大师是怎样作画的?欣赏教材中艺术家吴冠中的中国画作品。

3.作业要求:请模仿吴冠中的中国画作品画一幅彩墨画。

学生大胆表现,教师巡视指导。

4.评价与小结。

展一展:让学生手拿自己的作品上台进行展示和介绍。

评一评:谁的作品画得好、好在哪里。

延一延:下节课要用点、线组成一张有趣的画。请同学们仔细研究教材上的相关作品,准备好材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墨汁、生宣纸、中国画颜料、毛毡(或报纸)、水桶、调色盘。

(教师)课件、相关国画工具材料等。

教学过程

1.教师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和分组情况。

2.欣赏激趣。

评一评:展示评述上节课的优秀作品。

赏一赏:展示点线组合的图片资料。

谈一谈: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喜欢哪种组合?为什么?。

3.教师点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合作完成“点线乐园”的制作。

说一说:每小组派代表陈述课前的设想——点、线在干什么?在哪里?让同学互评,教师再点评。

4.作业要求。

表现主题的要求:有节奏、快乐。

学生大胆表现: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表现形式不限,并添加适当的色彩。

5.评价:先分组展示,小组自评,陈述创意的得与失。再学生互评,相互启发、指正,并评选出最佳合作小组若干。最后教师点评。

教后小记

第11课 我爱大熊猫

教学目标

1.学习用水墨画的形式表现大熊猫,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想象力。

2.感受水墨造型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水墨画的兴趣。

3.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状态,树立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培养学习中国画的兴趣。

难点:动态大熊猫的笔墨造型。

课前准备

(学生)中国画常用工具(毛笔、墨汁、生宣纸、中国画颜料等),毛毡或报纸。

(教师)中国画常用用具、大熊猫图片及范画。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出示熊猫的图片,讲述熊猫的生活,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问:你见过大熊猫吗?它生长在什么地方?你喜欢熊猫吗?为什么?

学生发言、交流,教师小结:大熊猫生活在我国温暖、湿润的西南地区山林中,会爬树,爱吃竹叶和竹笋,是我国独有的世界珍稀动物。它那黑白对比强烈的色彩,浑圆的身体和稚拙的动作,逗人喜爱。

(2)揭示课题《我爱大熊猫》。

2.佳作欣赏,学习画法。

(1)指导学生欣赏熊猫的图片和吴作人的作品《节不可撼》,理解熊猫的形体结构和形象特征:①熊猫头部呈圆形,身体呈椭圆形,体态肥胖。②熊猫的头、胸、腹背和臀部为白色,耳朵、眼眶、四肢为黑褐色。

(2)指导学生自习教材中熊猫的画法步骤图。

(3)教师示范大熊猫的作画步骤:①根据熊猫外形和动态,用炭条或铅笔轻轻地勾出基本形。②用淡墨画出头和身体,用浓墨画出眼、耳朵和四肢。(注意控制毛笔水分和运笔速度,学习墨的渗化方法。画头和身体时墨色可渗化得多一些;画眼、耳朵、四肢时笔中水分要少一点。)

3.欣赏感悟,明确要求。

(1)欣赏同龄人作品,开阔创作思路。(教材中这些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大熊猫活泼可爱。)

(2)抓住大熊猫的动态,创作一幅生活气息浓郁的熊猫图。其创作步骤:①构思。②用淡墨画出头和身体。③用浓墨画出眼、耳朵和四肢。④添加一些生活环境(例如竹、竹笋、熊猫表演杂技的道具等)。

4.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学生开始作业,教师进行针对性辅导,对笔墨效果好、构图有趣的作业进行表扬,以此启发其他同学。

5.展示欣赏,作业评讲。

(1)展示学生作业。

(2)说一说,评一评,体验成功的快乐。

6.课后延伸。

尝试用水墨画的表现方式画其他的动物。

教后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