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半夜总醒来,是肺病的前兆?经常睡到凌晨就醒,或与这4种病有关

更新时间:2025-01-15 14:22  浏览量:19

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位老人,在夜深人静之时,独自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就像 75 岁的刘老伯,这几年的睡眠状况糟糕透顶。夜幕降临,他满心期待着能睡个好觉,可一旦躺到床上,就像被施了魔咒一般,几个小时都难以入眠。好不容易进入梦乡,没一会儿,又会从睡梦中惊醒,一晚上能醒四五次。

长期的睡眠不足,让刘老伯整个人像是被抽去了精气神。往日里的和蔼可亲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坏脾气,稍不顺心就大发雷霆。周围的人见状,都小心翼翼,能躲就躲,生怕一不小心触碰到他的 “火药桶”,招来一顿责骂。

其实,在我们身边,像刘老伯这样被睡眠问题困扰的老年人不在少数。这不禁让人深思,为什么老年人普遍睡觉困难呢?今天,咱们就深入探寻一下这背后的原因。

年龄增长,睡眠为何成了 “奢侈品”?

人这一辈子,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就如同身体的 “维修工”,能帮助我们恢复精神、消除疲劳,对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睡眠却仿佛越来越吝啬,不再慷慨地给予老年人。

据相关统计,老年人平均每晚要醒来 3 至 4 次,近一半的老年人几乎每晚都在失眠的痛苦中挣扎。在 65 岁以上的老人群体里,超过半数都在抱怨睡眠质量差。可对于这一现象背后潜在的生物学因素,他们却知之甚少。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探索老年人睡眠问题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他们在小鼠身上展开了一系列实验,精心挑选了两组小鼠,一组是 3 至 5 个月大的年轻小鼠,充满活力与朝气;另一组则是 18 至 22 个月大的年老小鼠,恰似步入暮年的老人。研究人员运用先进的光遗传技术,深入研究小鼠的睡眠机制。结果令人惊讶,与年轻小鼠相比,老年小鼠体内的下丘脑泌素减少了约 38%。

别小看这下丘脑泌素,生产它的神经元 Hcrt 在睡眠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年龄的增长,Hcrt 神经元变得过度兴奋,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在不该活跃的时候瞎折腾,从而导致睡眠变得支离破碎,极不稳定。这一重大发现,犹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老年个体睡眠碎片化神经机制的大门。

除了下丘脑泌素的变化,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大脑皮质功能也如同老旧的机器,逐渐衰退。同时,新陈代谢的速度也慢了下来,这直接导致了褪黑素分泌量的减少。褪黑素,可是促使人们入睡的关键物质,它的减少,就像是熄灭了睡眠的 “引路灯”,让老年人入睡变得更加困难,睡眠时长和质量都大打折扣。

此外,很多老年人都患有基础性疾病。这些疾病带来的身体疼痛,如同恶魔的利爪,紧紧抓住老人,让他们难以安睡;心理上的压力,又似沉重的巨石,压在老人的心头,进一步影响着睡眠质量。

半夜惊醒,可能是疾病的 “预警信号”

除了年龄增长带来的睡眠自然减少,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数据显示,40 岁以后,人的深度睡眠就开始明显下降。到了 40 岁后期,与年轻时相比,深度睡眠会减少 60% 至 70%。而到了 70 岁,这个比例更是高达 80% 至 90%。

这是因为大脑内与深度睡眠密切相关的额叶中央区域,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萎缩。到了 65 岁之后,深度睡眠时间可能连 1 小时都达不到。大部分的深度睡眠集中在前半夜,如果前半夜没能顺利入睡,或者频繁醒来,那整晚的深度睡眠就会严重不足。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老年人会在凌晨三四点突然醒来,然后就再也难以入睡。但有时候,凌晨醒来可不只是深度睡眠减少这么简单,它很可能是身体在向我们发出健康问题的警告信号!

慢性肺病:肺部 “罢工” 引发的睡眠危机

肺部通常在夜间 3 至 5 点进行自我修复工作。但对于那些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肺病的患者来说,他们的肺功能往往不太健全,肺内换气也存在不足的情况,这就使得身体长期处于缺氧状态。

这种缺氧状态,就像一个警报器,不断刺激人体的觉醒系统,导致患者在夜间频繁醒来。想象一下,在寂静的夜晚,患者正沉浸在梦乡,突然因为身体缺氧而被惊醒,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那种难受的感觉,让人不寒而栗。

糖尿病:血糖失控下的睡眠 “搅局者”

糖尿病,有着 “甜蜜的杀手” 之称,它的典型症状就是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体重下降。糖尿病患者常常会在夜间频繁排尿,这是因为体内血糖浓度过高,超出了肾脏的回收极限。肾脏就像一个忙碌的清洁工,面对过多的糖分,它只能不停地工作,将多余的糖分随尿液排出体外,从而导致夜尿量大幅增加。患者在睡梦中,常常会被尿意打断,一次又一次地起身去厕所,原本完整的睡眠被切割得七零八落。

心脏疾病:心脏 “呼救” 打破睡眠宁静

患有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的患者,心脏功能会受到严重影响,心脏承受着巨大的负担。在夜间,当身体处于休息状态时,心脏却可能因为不堪重负,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这些症状就像一记记重锤,将患者从睡梦中狠狠敲醒。患者在睡梦中突然被胸口的疼痛或憋闷感惊醒,那种恐惧和无助,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胃食管反流:胃酸 “捣乱” 搅乱睡眠美梦

夜间,胃酸反流的时间要比白天长得多。反流的胃酸就像腐蚀性的液体,对食管产生强烈的刺激。一旦这些胃酸反流到咽喉部,还可能引发呛咳,直接把患者从睡梦中呛醒。

患者在睡梦中,突然感觉一股酸水涌上喉咙,接着就是一阵剧烈的咳嗽,美好的梦境瞬间破碎,实在是让人苦恼不已。

睡眠时长,关乎寿命与大脑健康

睡眠时间,与我们的健康紧密相连,无论是睡多还是睡少,都会对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很多人可能会疑惑,睡得多难道也不好吗?

JAMA 子刊上一项大规模的队列研究给出了答案。这项研究涵盖了 32 万名成年人,研究人员对 9 个队列研究中的 32 万余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近 14 年的随访,深入分析睡眠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二者之间呈现出一种 J 型相关性。当每天的睡眠时间保持在 7 小时左右时,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以及其他原因导致的死亡率都会降至最低点。也就是说,7 小时的睡眠时间,就像是健康的 “黄金标准”。相较于睡眠 7 小时的受试者,无论是睡眠时间超过 7 小时,还是不足 7 小时,死亡风险都会上升。而且,研究人员还特别指出,无论男女,只要睡眠时间达到或超过 10 小时,死亡风险会大幅上升。

不仅如此,睡眠时间还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癌症死亡风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睡眠时间小于等于 5 小时,或者大于等于 10 小时时,这些疾病的死亡风险都会显著增加。

此外,欧洲的一项研究表明,睡眠与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生也存在着紧密的相关性。在那些没有认知障碍的人群中,睡眠时间小于 7 小时的人,患阿尔兹海默症的风险明显增加。研究人员发现,每晚睡眠不足 7 小时的受试者,脑内脑脊液中的 t - tau、p - tau 水平会显著上升,而这些标志物与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生有着明显的关联。这就意味着,长期睡眠不足,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为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生埋下隐患。

不同年龄段,睡眠需求大不同

不同年龄段的人,就像不同型号的机器,对睡眠时间有着不同的需求。

4 至 12 岁的小孩,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的阶段,每天需要 12 小时的充足睡眠。晚上 8 点左右,就应该乖乖上床睡觉,中午再适当小憩一会儿,这样才能保证他们有足够的精力学习和玩耍。

13 至 29 岁的青少年,每日所需的睡眠在 8 小时左右。这个年龄段的人,生活充满活力,但也不能忽视睡眠的重要性。建议晚上 10 点就早早入睡,早上 6 点起床,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为身体和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0 至 60 岁的成年人,生活压力较大,但也不能因此牺牲睡眠。这个年龄段的男性,每日需要 6.29 小时的睡眠;女性则需要 7.5 小时。尽量保证晚上 10 点到早上 5 点处于睡眠状态,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日需要睡眠 5.5 至 7 小时。虽然随着年龄增长,睡眠时间会有所减少,但也不能忽视睡眠质量。建议 12 点之前就上床入睡,千万不要熬夜,保持规律的作息,才能让身体更加健康。

睡眠,就像一场无声的滋养,默默地守护着我们的健康。对于老年人来说,睡眠问题不容忽视。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的老人存在睡眠障碍,一定要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帮助。毕竟,只有拥有良好的睡眠,才能拥有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