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欢喜喜过大年 | 旅游迎春 休闲过年
更新时间:2025-02-05 15:09 浏览量:2
从“可读可观”转向“可亲可感”——
非遗深体验 小城品年俗
本报记者 鲁 娜
炭花舞表演 宋城演艺供图
火树银花照新岁,流光溢彩庆蛇年。“春节”申遗成功,激起新一轮文化旅游热潮,非遗、文博等主题旅游产品预订火爆,“打卡”非遗体验活动,过个地道的中国年,年味游成为春节国内游游客的不二之选。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北京、上海、成都、南京等传统热门目的地,福建泉州、广东潮州和汕头、四川阆中、安徽歙县、山西大同等中小城市和县域目的地吸引众多游客前往体验特色年俗,带动文旅消费快速增长。
这个春节,从东北到新疆,从陆上丝绸之路到海上丝绸之路,年轻人横跨祖国大地探寻非遗之美。
“去云南大理学扎染,到甘肃敦煌画泥板画,在陕西凤翔学木版年画,去福建武夷山学做中国人自己的拉花——茶百戏,到安徽歙县看传统鱼灯巡游,前往四川自贡看花灯,在新疆喀什做土陶,去河南听豫剧,到山东胶东吃花饽饽,是春节假期的热门非遗主题玩法。年轻人深度体验传承千年的年俗,在观赏和体验非遗的过程中领略‘深度旅游’,走得更深入、更小众、更会玩。”美团旅行相关负责人介绍,非遗助推文旅消费蓬勃发展,福建、云南、陕西等非遗资源大省,春节文旅订单量增速均在100%左右。
丝绸之路上的非遗之美,如今游客可上手体验。甘肃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敦煌石粉彩绘技艺,由敦煌民间画匠在丝路文化交融中发展而成。在敦煌沙洲夜市,能够体验该技艺的“敦煌壁画泥板画体验小店”广受欢迎。来自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武汉等地的游客,跟着民间手艺人研磨矿物质颜料,绘就莫高窟同款鹿王本生、伎乐图,亲手触摸丝路千年文明互鉴之光。
新时代文旅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吴若山说,春节作为文化积淀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展现形式,其所涵盖的特色民俗和非遗代表性项目众多,文化味儿让节日底蕴更丰厚。携程数据显示,安徽歙县鱼灯、江西婺女洲打铁花、四川阆中舞草龙、福建泉州簪花围、广东潮汕英歌舞、陕西延安陕北说书……不少目的地通过非遗主题活动吸引游客前往,近距离感受当地的民俗文化。
这个春节,各地灯会、庙会精彩纷呈,各地独特的年俗和非遗体验项目成为当地旅游市场的亮点。据美团旅行数据,第31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上海豫园民俗艺术灯会、北京千灯夜、西安城墙新春灯会、唐山南湖春节灯会、粤港澳大湾区灯会、第39届秦淮灯会、大同古都灯会、正定古城新春灯会等热度靠前。唐山南湖春节灯会于1月22日亮灯,“年味中国”板块以剪纸为元素,绘制成300米长的唐山画卷、丹凤迎春等大型灯组,灯会门票售出量同比上涨超3倍。
马蜂窝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地区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十足的年味儿吸引大量游客。山西延续市场热度,忻州五台山祈福活动、平遥古城特色表演等沉浸式体验、大同古城灯会、朔州“八音闹春”民间吹奏艺术展演等民俗活动轮番登场,当地文旅市场火热。
一根丈五长棍,舞出火的千变万化;一手铁丝灯篓,甩出火的姿态万千。在位于广东佛山的广东千古情景区,湖南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炭花舞美不胜收,炭花舞的表演者南翔同时也是一位拥有2600多万粉丝的网络博主。不同于打铁花,炭花舞更偏向舞。火红的木炭装入铁丝网笼中,网笼系于竹竿顶端,表演者手持竹竿甩动铁丝灯笼,在夜幕中变化舞姿、流光溢彩。除了炭花舞,景区还为游客准备了烟花舞龙、夜光醒狮、火舞、火壶、烟花瀑布等互动表演,瑰丽浪漫的东方火焰奇境引来众多游客“打卡”。
业内人士表示,春节期间,各地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展演和体验项目,同时借助网络平台为当地非遗代表性项目搭台,邀请有影响力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到非遗展示与体验中,为年轻人提供文化新体验。
这个春节,民俗游也成为春节期间民宿的主流玩法之一,丰富多彩的非遗体验让游客能多停留一晚。“全国人民都上班了,只有潮汕还在过年。”途家民宿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广东汕头,观看醒狮、英歌舞、车鼓舞表演等成为体验潮汕年俗的重要方式,春节期间,汕头民宿预订量同比增长四成。在浙江龙泉溪头村的古窑里民宿,房东金朝军把龙泉青瓷这一非遗代表性项目融入民宿特色体验中,在这个春节迎来世界各地的客人。金朝军介绍,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爱上青瓷,还有游客就是冲着学手艺来的,专门前来体验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在同程旅行相关负责人看来,春节返乡客流带动国内县域目的地文旅消费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各大景区纷纷推出游园会、庙会、非遗市集、民俗表演等文化娱乐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春节文化氛围,激发了居民的出游热情。
观察新春文旅市场,吴若山认为,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尤其是县域旅游目的地,为了进一步激发游客消费热情,注重结合与年味有关的地域特色仪式、习俗、技艺等,开发出可体验、可互动的文旅项目,对传统节日文化以诗意化提炼,以旅游化生动呈现,以特色化创意展示,创新了诸多旅游消费场景和消费空间,为游客提供更多旅游新场景新玩法,在丰富节日期间优质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品质的同时,又使得传统节日文化从“可读可观”转向“可亲可感”,让广大游客在游玩中润物细无声地凝聚文化共识,创造更多情感共鸣。
微观察
广东普宁:英歌起舞耀古城
本报记者 谭志红
普宁英歌巡游现场 普宁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1月31日(正月初三)上午,广东揭阳普宁市流沙市区鼓乐喧天,舞槌翻飞,普宁英歌市区巡游活动在此举行。普宁新坛英歌、圆山英歌、大池英歌等巡游队伍沿着体育西路、流沙大道往东,经过赤华路口、玉华路口、流沙大桥、流沙广场,一路巡游献演,各种扮相的英歌舞者在高亢激昂的锣鼓声中左右腾挪、上下跳跃,呐喊声铿锵有力,让广大市民、游客近距离感受“中华战舞”的独特魅力。
普宁英歌自带流量,巡游现场挤满了观众。为了抢占最佳观赏位置,很多人一大早便在巡游路线两旁守候,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巡游队伍所到之处,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北京游客李然说:“在央视春晚上看到了英歌表演,这次在现场观看,感觉更精彩。”
自走红以来,普宁英歌一直保持较高的热度,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子返乡、游客远道而来,体验普宁乃至潮汕地区悠久的传统文化和醇厚的年味。今年春节期间,普宁英歌更是让大家充满期待。今年除夕,普宁南山英歌队与普宁富美青年英歌队的38名舞者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为全国观众献上了一份潮汕特色的“文化年夜饭”。1月29日起,以普宁英歌为主线创作的大型实景演出《英歌情》接连上演,以“非遗+演艺+旅游”的模式展现英歌精神和潮汕民俗风情,激活文旅消费新动能。
近年来,普宁市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尤其是推动普宁英歌“出圈”、出海,使普宁逐渐成为市民、游客过年的热门目的地。如今,越来越多游客为了看英歌奔赴普宁,现场感受“中华战舞”之美,实地领略这座粤东小城的独特魅力。“抖音热搜”广东榜单显示,今年农历正月初二、初三举行的普宁英歌市区巡游活动持续“霸榜”,吸引了各地游客慕名而至。
跟着英歌游普宁成为许多市民、游客的过年新体验。大批外地游客前来看英歌、品美食、赏美景,带动当地南溪水乡、梅林西林古寺森林公园、德安里、盘龙湾温泉度假村等景区景点的热度不断攀升。盘龙湾温泉度假村温泉、客房、餐饮等项目的客流量及入住率均创新高,整体接待量基本处于饱和状态。
受益的不仅仅是普宁,在英歌的带动下,揭阳全市的客流量不断增长。今年春节期间,揭阳市发出“请到揭阳过大年”的邀请,举行“龙狮献瑞贺新春,英歌起舞耀古城”特色民俗巡演活动,举办英歌表演110多场,慕名前来看英歌、赏非遗、观民俗、品美食、过大年的外地游客越来越多。揭阳市区及普宁、惠来、揭西城区和部分旅游景区的酒店一房难求。“到揭阳,看英歌,赏非遗,游古城,观民俗,品美食,开开心心过大年!”这不仅是揭阳人民的诚挚邀请,也是春节期间众多游客的出游新选择。
四川阆中:草龙舞动迎新春
本报记者 付远书
王绍强指导村民舞草龙 张晓东 摄
“春节前每天都集中排练,就是为了在春节期间更好地为村民和来阆中的游客呈现精彩的舞草龙表演。”2月1日上午,在四川省阆中市桥楼乡一个农家院落里,阆中市桥楼乡长公艺术团的成员正在团长王绍强的带领下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舞草龙的动作,大家都十分认真。
桥楼乡是“春节老人”落下闳的故乡,为弘扬和传承春节文化,该乡于2012年组建长公艺术团,成员由当地农民、社区干部、个体工商户和文化爱好者组成,他们排练了舞草龙、赶年、倮倮说春、二十四节气歌等节目,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和院落,为村民送欢乐、送祝福。
今年67岁的王绍强有20多年的扎草龙经验,据他介绍,舞草龙是农民祈祷风调雨顺、庆祝五谷丰登的一种传统表达方式,在桥楼乡,当地制作草龙已有数百年历史,作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每当农作物丰收和春节期间,当地村民都会舞动草龙来庆祝丰收和新春的到来。
“在全国很多地方,草龙是用稻草、秸秆扎制,形态饱满,比较接近人们想象中草龙的形象。而桥楼乡的草龙制作更抽象一些,强调神似。”阆中市文化馆副馆长邓小东介绍,桥楼草龙主要以稻草为材料,辅之以竹木做支架,整条龙节段为单数,分为5米和7米两种长度,将稻草集束成把、草尖自然散开成为龙身。龙头则采用编、织、插、嵌、绕、缠等10多种工艺制作而成,分别由5人或7人舞动。
舞动起来的草龙神采飞扬、气宇轩昂,在春节期间吸引大量游客驻足欣赏。“太震撼了,没想到在阆中古城过年有这么多民俗活动,和传统的逛庙会完全不一样。”2月1日,来自陕西汉中的游客张丽带着一家五口早早赶到桥楼乡,跟随长公艺术团的舞龙表演行走在乡村小路上,感受独属四川的年味。
截至1月31日,阆中古城游客人数达38.39万人次。在“春节”申遗成功的背景下,阆中市以春节文化为主线,开展“迎春来·踏春去·抱春归”三大系列主题活动近20项子活动,带领市民、游客品味浓浓中国年,感受阆中“春节文化之乡”的独特魅力。
“我们将以弘扬和传承民俗文化、春节文化为抓手,结合天文科普知识宣传与产品开发,把桥楼乡建设成以春节文化为名片的旅游综合体。”桥楼乡党委书记李春元说。
“舞草龙的人都是来自桥楼乡的村民,大家都希望把桥楼乡春节民俗文化这张牌打好。”王绍强说,桥楼草龙于2002年被列入阆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已成为桥楼乡春节文化的一张名片。
短 评
将“奔县”游的偶然转化成必然
谭志红
普宁因英歌而火,普宁英歌带动普宁旅游一火就是3年,偶然性的背后也蕴含着必然性,值得思考和借鉴。
“奔县”游要保持热度,就要坚持对文旅产品的守正创新。许多人为了一部剧、一场演出、一个比赛、一种美食而走进此前未进入大众视野的小城,进行深度探寻,感受烟火气息和风土人情,获得了与大城市大景点不同的旅游体验。然而,有的地方在一夜爆火后,热度很快下降,流量难以持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对文旅产品的迭代升级。
普宁英歌在2023年走红之后,持续焕发活力。除了常态化街头巡游外,其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新技术,积极参与文化交流,走进央视春晚,走上英国伦敦街头,走到屏端指尖。此外,以英歌为题材的舞剧、实景演出等文旅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增加了人们游普宁的心理期待。
“奔县”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好流量的承接和转化。近年来,一些小城因为某一种因素火了,但是这股劲头很快便成为过眼云烟,其重要原因便是当地缺乏对全域的统筹规划和精心策划,没有充分挖掘整合本土的美景美食人文等资源要素,丰富人们的产品选择和出行体验。
从这一点来看,春节期间,普宁乃至揭阳市策划“请到揭阳过大年”活动,串联起传统文化、美食、景区、购物等要素,延伸游客的出游链条,将人们因为英歌游普宁的单一理由转化为对历史文化、美食、美景等的丰富感受,吸引更多人深度体验广袤县域的文旅魅力。
记者手记
舞动草龙的传承与坚守
付远书
在四川阆中,舞草龙不仅仅是一种民俗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坚守。春节期间,我来到阆中市桥楼乡,深入探访了这里的舞草龙活动,亲身感受了这一古老习俗的独特魅力和背后的故事。
在桥楼滩社区,桥楼草龙非遗传承人王绍强正带领村民制作草龙。王绍强说,过去舞的是火把龙,把稻草扎成束,点燃后挥舞。但考虑到安全和环保问题,他们对草龙进行了革新,将竹编和草编有机结合,使其更适合舞台表演。他还专门从外地请来舞龙老艺人传授技艺,让草龙舞动得更加活灵活现。
舞草龙的队伍由落下闳民俗文化艺术团组成,成员大多是当地的个体工商户,有卖建材的、开小卖部的、开餐馆的,还有跑摩的的。他们不计报酬,利用业余时间排练和表演,只为传承。
舞草龙的表演丰富多样,有请龙、走龙、舞龙、送龙等环节。春节期间,草龙在场镇、村落、院坝舞动,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赏。在舞龙过程中,村民们手持草龙,或穿梭于村中大道,或起舞于晒场田野,动作矫健有力,充满激情。草龙在他们的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和力量。
与村民们交流时,我能感受到他们对舞草龙的热爱和自豪。他们说,舞草龙不仅是他们庆祝丰收和祈福的方式,更是对家乡文化的传承和坚守。尽管现代社会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元,但舞草龙这一传统习俗依然在桥楼乡代代相传。
离开桥楼乡的时候,夕阳正悬在落阳山上,街道两旁已经挂满了红红的春联,二十四节气歌在村庄上空飘荡。我相信,这里的舞草龙活动将继续传承下去,成为阆中这片土地上鲜活的文化记忆。
责编: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