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资源”变“热产业” 江苏加快推进冰雪经济发展
更新时间:2025-02-07 07:11 浏览量:1
在冰上飞驰,在雪上起舞……冰雪经济牢牢抓住冰雪资源的奇妙特性和青年群体的运动热情,让冰天雪地的“冷资源”变为“热产业”。今年春节假期,全省多个冰雪运动场地迎来客流高峰,冰雪经济展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大活力。
2月3日下午,南通华航冰雪场,20岁的常熟游客周雪晴结束半小时的“热身学习”后,以雪道为背景举起手机自拍,她的朋友则在教练带领下又一次兴奋地脚踩双板站上雪道。“我们是高中同学,之前都没玩过滑雪,刚好大学放寒假了来体验一下。南通比较近,高铁过来只要半小时,这里的雪道还蛮适合新手‘小白’的。”周雪晴说。
近几年,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在江苏不断升温,室内滑雪场的人气也持续攀升。2023年12月,占地5000平方米的华航冰雪场开门营业,生意一直火爆。“今年春节假期,几乎每天都有上千游客。”华航冰雪场负责人周锋一直从事体育运动培训工作,与两位合伙人一同开办这家室内冰雪场。他介绍,受益于北京冬奥会的传播效应,冰雪运动在运动大类里越来越受欢迎。“游客从三四岁到50多岁,多数来自长三角地区,高峰期正是在春节前后。”
走进滑雪区,装备齐全的几十名滑雪“小将”从两条雪道顶端呐喊着冲下。教练林佳飞原本在新疆教滑雪,华航滑雪场营业时来到南通。“近几年南方冰雪运动推广力度很大,潜力很足,我来到这里主要负责教一些雪上滑行技巧和姿态,包括平衡控制、安全摔倒等。”他说,南方室内滑雪场温度可控、坡度平缓,对初学者很友好,加上专业指导,很容易激发大家对滑雪运动的兴趣。“一年多来,我教授的学员就有两三百人,以青少年为主。”
曾经,由于价格高昂,冰雪运动被称为“贵族运动”,很多人对其望而却步。周锋表示,近几年,随着冰雪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滑雪运动性价比不断提高,慢慢成为大众休闲运动的热门项目。当前,华航滑雪场2.5小时滑雪门票仅需129元,还提供雪具、雪服;针对技能训练的学员,10小时的课程包教包会,费用不到3000元。
北京冬奥会“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愿景逐渐成为现实。截至去年底,全省共有冰雪运动场地45个,场地面积64.07万平方米。徐州大景山滑雪场是江苏规模较大的室外滑雪场之一,拥有1条高级道、2条中级道和1条初级道。太仓阿尔卑斯雪世界开业仅一年,就成为长三角地区冰雪运动新地标,截至目前,接待游客30余万人,日接待游客约500人次,游客人均消费约700元。
很多冰雪爱好者选择在室内滑雪场办年卡、请教练、购买滑雪产品;部分滑雪度假区的民宿,也新增滑雪设备租赁服务。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7年,冰雪经济总规模达到1.2万亿元,到2030年,冰雪经济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江苏省冰雪运动协会通过“陆地+真冰雪”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生群体中普及与推广冰雪运动,同时组织裁判员、教练员、社会指导员、营养师、康复师等各类资质培训,为冰雪产业发展提供充足人才。
冰雪经济的发展,还推动装备制造融合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南京、无锡等地多家企业开始滑雪机器的规模化研发生产。南京市冰雪运动协会会长、南京久鼎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销售区域总监郭冬梅介绍,自2003年成立时,公司就以“低温冷冻”为核心业务,曾相继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几十块人造真冰滑冰场。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国内冰雪产业发展的大门彻底打开,也为公司带来大量业务,使公司成为国内领先的冰雪场馆环境系统设计制造及服务企业。
近几年,人造滑雪场成为投资热点。“2024年浙江德清银泰城建成的室内雪场,正是使用了久鼎最新的环境系统,只用了3个月便顺利开业运营。”郭冬梅说,冰雪运动受众群体呈大幅度上升态势,这非常振奋人心。但冰雪运动对场地条件和消费能力要求比较高,想要获得更广更深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倡导与支持。“作为企业本身,我们从未停止过相关设备的技术研发,旨在帮助投资者和运营端实现更恰当的投资营收比,以期在基础设施建设的环节尽最大努力推动产业良性发展。”(颜颖 许愿)
【观察】
所谓冰雪经济,是指以冰雪资源为基础,通过冰雪运动及其衍生的消费需求形成相关产业所造就的综合性经济体系。
江苏作为南北交界省份,不具备发展冰雪经济的天然资源,所以在发展冰雪经济上没有成本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发展冰雪经济。江苏可以在培育冰雪消费需求、健全冰雪运动设施、优化冰雪运动环境、创新经营模式上有所作为。
江苏对体育运动的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冰雪运动成为未来运动消费的新热点,所以要抓住这一新趋势,提前布局,培育新的运动消费增长点。江苏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全天候室内冰雪消费基础设施,延伸冰雪运动所需装备、服饰、服务等产业链,形成冰雪消费全产业链覆盖。通过将大众冰雪运动消费与竞赛运动消费相结合,增加冰雪运动消费的群众规模和运动品质,进一步扩大冰雪运动产业基础,提升冰雪运动消费的质量,保持这一消费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南京财经大学教授、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 张为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