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癌症高发,和滥用豆油有关?劝告:这4种食用油,尽量少吃
更新时间:2025-02-07 09:28 浏览量:1
厨房中,烟火升腾,那滋滋作响的炒锅,是美食诞生的舞台,而食用油,无疑是这场舞台剧中的关键角色。每一滴油滑入锅中,都会带来独特的香气,让菜肴变得更加香醇可口。食用油可不只是让饭菜变得美味的 “魔法剂”,它还是人体能量和必需脂肪酸的重要来源,就像给身体这座 “大厦” 输送关键 “建材”,支撑着身体的正常运转。既然食用油如此重要,那它的使用方法是否科学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在超市的货架上,各种各样的食用油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常见的食用油大多是植物油脂,像菜籽油,带着独特的菜籽香;花生油,香气浓郁醇厚;还有火麻油、玉米油、橄榄油、山茶油、棕榈油、葵花籽油、大豆油、芝麻油、亚麻籽油(胡麻油)、葡萄籽油、核桃油、牡丹籽油等等,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用途。
可最近,大豆油在网上掀起了一阵热议,不少人信誓旦旦地说大豆油不健康,经常吃会对身体造成损害。这说法听起来挺吓人的,可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咱可得好好探究一番。
前段时间,一条关于 “大豆油最不健康” 的消息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这消息的源头,是美国的一项动物研究。在一个科研实验室里,研究人员精心设计了 3 组对照实验,想要探究大豆油、果糖和椰子油对小鼠肥胖和其他并发症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实验过程中,他们仔细观察小鼠的饮食、体重变化以及身体各项指标。根据实验结果,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和椰子油、果糖相比,大豆油更容易让老鼠长胖,还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对肝脏也有较大的潜在影响。
这研究结果一出来,美国的 “著名医生” Dr.Joseph 就开始在网上呼吁大家停止食用大豆油。可大家不知道的是,这个 Dr.Joseph 其实是美国出了名的 “反科学言论专家”,因为虚假宣传,他已经被美国 FDA 多次警告了。他说的那些证明大豆油有害的观点,完全是夸大其词,说大豆油烹饪后会产生反式脂肪酸,更是无稽之谈。
按照我国膳食指南的观点,成年人每天从反式脂肪酸获得的热量,应该少于总热量的 1%。咱打个比方,一个轻体力活动者,每天大概需要 2000 大卡的总热量,这么算下来,每天摄入反式脂肪酸的量就得限制在 2g 以内。再看看美国农业部数据库的信息,100g 的大豆油里,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只有 0.533 克。也就是说,就算我们每天吃 100g 的大豆油,摄入的反式脂肪酸也才 0.533g,远远低于 2g 这个标准。实际上,大多数人每天根本吃不了 100g 大豆油。
其实啊,大豆油不仅价格亲民,营养价值还挺高的。大豆油里含有亚油酸、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这些脂肪酸就像身体里的 “清洁小卫士”,能促使胆固醇分解、排泄,避免胆固醇在体内沉积,让血液循环更加顺畅。大豆油里还有豆类磷脂,这可是促进神经、血管、大脑生长发育的 “小帮手”,它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能穿过血脑屏障,让大脑细胞更活跃,记忆力也能得到增强。而且,大豆油里丰富的维生素 D,能促进皮肤新陈代谢,起到延缓衰老、滋润肌肤的作用,常吃大豆油,还能美容养颜呢。
周末,小王在家准备炸薯条,看着锅里的油,他已经用这油炸过好几次东西了。食用油在加热的时候,会分解出大量有毒物质,尤其是高温油炸的油,反复加热后,有毒物质会越来越多。一般来说,家里炸东西用的油,最好不要超过三次。每次使用后,油里的营养成分会被破坏,有害物质却不断增加。反复使用油脂,容易产生反式脂肪酸胺和氯过氧化物,还有一些致癌物质。这些有害物质进入身体,不仅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还可能诱发癌症。小王听医生这么一说,才意识到自己一直用反复煎炸的油,是在给健康埋下 “定时炸弹”。
在一个小镇上,李大爷一直觉得小作坊自榨的油原汁原味,吃起来特别香。可他不知道,这自榨油背后藏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小作坊在挑选原材料的时候,没办法做到严格把关,一些发霉、变质的原材料被用来榨油,榨出来的油自然也被污染了。而且,小作坊的生产环境往往没有经过严格的消毒杀菌,榨出来的油也没有经过精炼,里面可能含有大量杂质。李大爷有一次吃了自榨油后,肚子一直不舒服,去医院检查,才知道是油的问题。
张阿姨家的厨房里,放着一大桶优惠装的植物油,因为平时在家吃饭次数不多,这桶油放了好久。有一天,张阿姨做饭时,闻到油有一股怪味。无论家里吃的是哪种油,尤其是大桶的优惠装油,一定要注意保质期,开封后还要留意有没有异味。植物油一旦超过保质期,或者出现异味,里面的油脂就可能酸败、氧化,甚至产生黄曲霉毒素。这些有害物质被人体摄入后,可能会出现食欲下降、呕吐、腹胀、肠鸣、腹水、肠胃出血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脏器衰竭。张阿姨赶紧把这桶油扔掉,以后买油也更注意保质期了。
在一些小餐馆里,为了降低成本,老板会用劣质猪肉、猪内脏、猪皮加工提炼出来的油炒菜。这种油,光听着就够让人恶心的了,可还是有很多商家在使用或者贩卖。很多人喜欢吃猪油,觉得用猪油炒菜特别香,像有些地方的猪油拌粉,更是让人垂涎欲滴。但就算是正宗的猪油,长期吃也对健康不利,高油脂会诱发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还容易导致肥胖。更何况那些商贩为了省钱,专门收购病死猪肉以及变质腐败猪肉来熬炼猪油,这样炼出来的猪油,质量根本没法保证。有一次,赵先生在一家小餐馆吃了猪油炒的菜,回家后就上吐下泻,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吃了劣质油导致的。
在一个普通家庭的厨房里,妈妈正在做饭,她习惯性地往锅里倒了很多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烹调油每日推荐摄入量为 25~30 克,可调查发现,我国八成家庭每天摄入食用油量都超标了。为了健康,我们可以多用蒸、煮、炖、水滑、熘、拌、汆等少油的烹饪方式,同时少吃油炸食品。像清蒸鱼,既能保留鱼的鲜美,又能减少油的使用量;凉拌蔬菜,清爽可口,也不需要太多油。
在张奶奶家的厨房里,常年放着一种油。其实,每种植物油的脂肪酸构成不同,营养特点也不一样,经常更换烹调油的种类,对健康更有益。比如家里有患心血管疾病的人,选择油的时候就得更注意。心脏病人群,应该优先选择茶籽油、橄榄油、低芥酸菜籽油、芝麻油、亚麻籽油等。这些油里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对心脏健康有好处。血脂高的人群,就应该少用花生油、玉米油煎炸做菜,油炸食物也要少吃或不吃。因为花生油、玉米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对较高,吃多了不利于血脂控制。
在王师傅的饭店厨房里,锅里的油烧得冒烟了,他才把菜倒进去。在烹调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和烹调方法、食物都有关系。要是油温过高,超过 180℃,就会产生醛类等不健康物质。所以做菜的时候,要控制油温,最好不超过七成热。判断油温也有个粗略的方法:三四成热时,油面平静,只有少许泡沫,也不会出现油烟;五六成热时,油面泡沫基本消失,油面波动频繁,开始有少量油烟出现;七八成热时,油面平静,油烟大量上升;到达九成热时,油烟就开始密集上升了。王师傅听了厨师长的建议,学会了控制油温,做出来的菜不仅更健康,味道也更好了。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