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最危险城市之一,藏有上世纪世界最经典的建筑
更新时间:2025-02-07 17:02 浏览量:1
2025年1月7日,春秋航空恢复深圳至柬埔寨金边的航线,媒体称赞这一举措为连接文化与商机的新机遇。中央市场作为金边市的心脏,从新鲜的瓜果、海鲜到精美的衣物、纪念品,再到高价位的珠宝玉石、金饰、佛像等,应有尽有,金边市的百味民生得以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
1
“泽国”上的奇特地标
走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市的市中心,有一座公共建筑是绝对吸睛的:它造型奇特,从空中俯瞰有点像一个巨大的电风扇,十字形的扇叶仿佛在为金边这座热带城市送来阵阵清风。在一些人眼中,这座外观不同一般的建筑,像降落在金边市中心的一个外星飞行物,漂亮、前卫,带着些许来自外太空的神秘感。更有甚者,在它面前会生出出其不意的联想:半球形的巨大中央大厅和伸出的四翼在黄白相间的装饰下,呈现出一种“香甜”“饱足”的意象,像极了一个插着四块威化的香草冰激凌单球。
在成为“东方小巴黎”之前,金边其实是一个“泽国之城”。它位于湄公河、洞里萨河与巴萨河的交汇处,在历史上两度成为柬埔寨的首都。也正因为三河交汇,这个地方在古代常年受到水患的侵袭,连它的城市名“Phnom Penh”,都是来源于一个以水患为背景的古代传说。
金边的国都史诞生于吴哥时代结束之后。柬埔寨在吴哥王朝走向衰亡之后,被相邻的暹罗与越南争夺控制权,逐渐成为这两个国家的双重附属国。1431年,高棉国王蓬黑阿·亚特放弃都城吴哥之后,曾短暂辗转巴山,随后因巴山出现更为罕见的大洪水,最后选择在金边建都。蓬黑阿·亚特国王在这个新都城大兴土木,不仅兴建了王宫、城墙,还填平了低地,开挖了运河,并且建造了六座佛寺。不过由于连绵不断的王室纷争,金边仅仅做了六十多年国都,就被当时的国王放弃。随后的三百多年中,在暹罗与越南这两大邻国的撕扯下,柬埔寨又经历了几次迁都。
1867年,沦为法国保护国的柬埔寨再次迁都金边。随着新一轮城市建设开启,金边这块由湄公河沉积泥沙形成的沼泽地和曾经的“废都”,才由一个时常洪水泛滥、疫病流行之地,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城市。1890年,金边大型排水渠系统建成,城市建设更为完善,一批“法式”公共建筑随之诞生。
三十多年过去,西索瓦国王的长子、毕业于法国军校的西索瓦·莫尼旺,得益于和法国的亲密关系,在1927年被推上王位。从他即位的第二年开始,法国Grands Travaux de Marseille公司就在金边开始了大规模的砂土填湖工程,金边的城市空间格局也随之改变。一批新建的公共建筑,成为莫尼旺国王时代留给这座城市的重要建筑遗产,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金边市地标的中央市场。
实际上,建立中央市场的计划早在1929年就已经被提出,只不过因为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萧条而被迫搁置,直到1934年以后才得以重启。这座中央市场的用地,原本是一个名叫“Techo”的人工湖,是数百年前金边首次成为都城时,因挖石填地而形成。后来,随着人们把Techo湖的湖水排干,一个新的中央市场就在这片泽国上诞生了。不过建成以后,每到雨季,市场周围的积水还是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全然不同的“水上”地貌。
2
法兰西味道的Art Deco
经典之作
在中央市场建造计划提出的四年前,一场在巴黎举办的国际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博览会,开启了一个以Art Deco(装饰艺术)风格为视觉标志的摩登时代。
Art Deco风格的出现其实是一个大时代的产物。进入20世纪第二个十年,工业技术和材料的发展、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带来的全球移动的便利,以及生活观念、商业模式与大众文化等方面的现代性,都在一战后的数年内集结凝聚成一股新的视觉装饰审美风尚。这种风格渗透到了当时的各个领域,包括建筑与室内设计、家具设计、服装与织物设计、平面装帧设计等在内的众多设计领域,并且以1925年巴黎的这场博览会为一个集中的世界性舞台得到展示。
从法国发端,随后以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为第二中心,这场视觉设计领域的运动通过建筑设计,深刻地影响了那个时代的城市建筑景观。一时间,从欧洲到美洲,再到亚洲、非洲和大洋洲,Art Deco建筑风格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初代全球化”的时代风尚。它与现代设计的肇始、流行文化的发展,乃至特定时空下的社会变革如影随形,相互影响,在艺术史、设计史、流行文化史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都留下了充满活力的一笔。
来自Art Deco风格发源地——法国的建筑师们,也将这一充分体现“现代性”的风格带到了当时处于法国统治下的亚洲和非洲国家,柬埔寨便是其中之一。当时,柬埔寨莫尼旺国王邀请法国设计师,在金边设计建造了两大公共建筑——皇家火车站和中央市场,二者也都成为Art Deco风格在亚洲实现同步发展与本土化的经典之作。
金边中央市场的设计者是法国建筑师Jean Desbois。建设工程于1935年开工,历经三年完成。1937年,莫尼旺国王主持了中央市场的竣工仪式。这座新落成的大型建筑,由一个拥有正十六边形平面的带穹顶的中央大厅和十字四翼侧厅组成,四条通往中央大厅的通道,方便人们从不同的方向进出这个繁忙的市场。混凝土预制与铁艺的镂空装饰中,广泛运用了带有明显Art Deco风格特征的箭头与折线图案。市场建筑立面上,透明玻璃与黄色玻璃的间或使用,在增加对称立面的色彩生动感的同时,解决了自然采光与遮阳隔热的实际问题。而有着巨大穹顶的中央大厅与真正意义上“四通八达”的平面,也让这座人流熙攘的热带市场建筑有着比较理想的通风条件。
从平面到立面到剖面,再到浸染Art Deco几何美学特征的造型与装饰细节,全方位的对称是这座中央市场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再加上内部琳琅满目的各类商品,走入这座曾经的亚洲最大市场,会有一种钻到万花筒里面的感觉。至于这个市场的名称,虽然在英文中叫作“Central Market”,即中央市场,但它的高棉语名称其实是“Psar Thmey”,直译为“新市场”。与传统的集市相比,这个新市场不仅为这个和世界同步迈入摩登时代的东南亚城市,带来了新的、现代的商品流通中心,而且随着它的建设,原本只由河边区和诺罗敦大道构成的金边城在面积上实现了扩展,并逐渐发展成了亚洲历史地理图景中一个重要的现代化都市。
3
场所精神的百年延续
只可惜,仅仅在几年后,建成投入使用不久的金边中央市场就经受了战争的洗礼。1940至1941年的法泰战争中,金边中央市场因为遭到泰国战机空袭损坏而被迫停业,直到二战结束后才得以成功修复和重新开张。重新开门迎客的金边中央市场,不仅在当时成为全亚洲最大的贸易市场,还曾在20世纪60年代入选“世界十大著名建筑”。
不过,这座象征金边商业文化和建筑遗产的标志性地标,在经历了近七十年的运转使用后,到了世纪之交时已然老旧不堪。于是,一项修缮更新工程在2005年启动。就如同它最初的建造过程一样,七十年后的修缮也还是带着浓浓的“法兰西味道”:法国开发署(FDA)提供了420万美元的项目资金,修缮更新团队由法柬合资的Villa Park建筑公司以及法国的夏邦杰公司组成,后者由曾留学法国的“柬埔寨建筑之父”旺莫利万担任现场代表,而整个项目的咨询方还包括了巴黎市政府的相关部门。
中央市场的修缮更新工程最终在2011年5月完工,并且在2012年获得了法国AFEX大奖的提名。修缮更新工程不仅让年久失修的建筑重焕光彩,还通过停车与卸货区的规划以及流线组织的优化,让市场与城市环境之间有了更为顺畅的互动。此外,在主体建筑之外的四翼空隙中增设的辅助设施空间提升了整座市场在管理、卫生、安保等方面的辅助功能。
最重要的是,修缮更新后的中央市场完全保留了它的历史身份和功能,依然是一座人来人往、贸易活跃的市场。这也使这座历史建筑的“场所精神”,通过它复原的外观、更加满足现代使用需求的空间组织,以及满溢着市民气息的鲜活业态得以延续。如今,中央市场里的三千多个摊位仍在经营着琳琅满目的金银饰品、纪念品、服装鞋帽、海产和小吃。
2025年,诞生于法国的Art Deco风格即将迎来100周年纪念。在距离巴黎八千多公里外的金边市,这座Art Deco风格的中央市场依然在市中心矗立,并且一如既往地散发着引人遐想的魅力。这种魅力大概来源于聚集在这座地标建筑上的一系列跨越时空的张力——它们存在于近代全球政治图景中的欧洲中心和亚洲边缘之间,存在于Art Deco建筑艺术风格的起源母型和它遥远的热带变体之间,存在于最初在巴黎常见的“上流”“精英”意象与弥漫于金边中央市场的生动平民与日常气息之间,当然也存在于这座历史地标近九十岁“高龄”和今时今日依然令人怦然心动的“摩登感”之间······
订阅单价:16元
各平台官方账号请扫描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