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来了?

更新时间:2025-02-07 19:22  浏览量:1

今年蛇年春晚舞台上,由中企打造的16个人形机器人惊艳亮相。它们表演着转手绢与抛手绢的技巧,扭动着身体跳起了东北大秧歌。这一创新表演迅速在互联网上引发国内外公众对人形机器人的热烈讨论和新一轮的密切关注。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日前在接受采访时也透露,特斯拉计划在2025年生产数千台人形机器人Optimus(擎天柱),2026年计划将这一产量提高至2025年的10倍。

多家机构预测,2025年人形机器人或将步入量产元年。

量产不等于“规模化”

那些以近乎真人皮肤质感、超乎寻常运动能力而著称的人形机器人,频繁出现在各类影视作品中。这些机器人角色凭借卓越的运动技能与高度的自主意识,频繁与人类上演紧张刺激的对抗戏码。现实中,人形机器人到底发展到了什么水平?

双足行走的机器人通常被视为典型的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集成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本质是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机电技术的深度融合。

登上蛇年春晚舞台的人形机器人宇树H1“福兮”。(图片/新华社)

“目前,人形机器人还处于初级阶段,仅具备基本的行走功能。有些机器人被设计用于特定作业,但也仅限于简单的手部操作。”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北京理工华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伟民告诉《中国报道》记者,从技术层面来看,国外起步较早,他们更早地专注于前沿技术研究,中国同他们在许多关键的底层技术,如底层算法、基础器件等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

据了解,目前,美国在人形机器人赛道占据主导地位,拥有波士顿动力、特斯拉等知名企业。日本的软银机器人等企业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也有着较高的市场影响力。我国人形机器人也有着强劲增长势头,包括优必选的Walker、小米CyberOne以及傅利叶的GR-1等一系列国产人形机器人正相继问世并投入市场。

张伟民进一步指出,从产业化的角度来看,国产人形机器人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目前,相关核心器件也已基本实现国产替代,价格也显著降低。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2月份,全国人形机器人存量企业为2474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051家。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院的预测,到2034年,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市场年销售量有望超过100万台。

高盛预测,最理想情况下,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有望达1540亿美元,人形机器人产业有望成为千亿美元级别的蓝海市场,其发展重点不再仅局限于技术研发,而是更积极探寻商业化应用场景。

据记者观察,包括智元、傅利叶、宇树等在内的国内机器人行业的领军企业,已经陆续启动了人形机器人的小规模生产。这是否预示着中国的人形机器人有望迈入大规模量产阶段?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在公开演讲中表示,2025年人形机器人有望实现量产,但这并不代表人形机器人能实现规模化应用。

国家自然基金委高技术中心研究员刘进长指出,尽管全球在人形机器人技术上已有一定的积累,但该技术的实际应用前景还受限于其经济上的可及性和自身的智能化水平。他同时强调:“当前,人形机器人在许多任务上仍无法胜任,且其价格尚未调整至一个合理的区间。”

“要实现真正的规模化与商业化落地,还需要解决技术、成本以及市场和应用场景等诸多问题。”张伟民补充道。

加速进“厂”打工

1月17日,乐聚将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交付北汽越野车。乐聚董事长冷晓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企业不仅要成功研发人形机器人,更要实现其商业化落地,将其推向市场。在这场竞争中,哪家企业能率先实现量产,并成功进入各种工业应用场景,就将占据竞争优势。

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并非新鲜事,工业场景的加速落地正成为人形机器人实现量产的可行途径之一。2024年8月,Figure AI推出第二代人形机器人Figure 02,并宣称该机器人已开始在宝马车厂工作,能持续作业20小时。随后,优必选也发布了新一代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该机器人已进入比亚迪等汽车工厂进行实训,并首次成功与L4级无人物流车、无人叉车、工业移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管理系统实现协同作业。

人形机器人进厂进行工作。(图片/光明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认为,在一些刚需行业,尤其是工业领域的应用,可能是人形机器人未来最先落地的领域。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研报称,目前人形机器人的价格仍在几十万元至数百万元之间,需在工业装备领域重点发力以降低成本。

“提高可靠性与找对场景是关键。”张伟民表示,无论应用于何种场景,首要条件是确保其可靠性和稳定性,由于当前人形机器人的这些方面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它更适合那些容错率相对较高的场合。

张伟民强调,就目前而言,除工业领域,人形机器人在教育科研领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因为这些领域对于人形机器人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相对宽松,同时又能为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提供宝贵的实验和测试机会。

此外,人形机器人在涉及安全隐患、污染、辐射等高风险特种工作场景中同样具有应用价值。江磊认为,这些领域应当成为人形机器人技术率先取得突破的重点方向。

据赛迪智库梳理,目前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呈现四大格局:初创公司(如优必选)聚焦技术积累与实用产品;传统机器人企业(如达闼)整合产业链,具有先发优势;互联网巨头(如小米)在人机交互等方面有技术;科技制造业巨头(如华为)技术资金雄厚,经验丰富。

据了解,我国目前在核心零部件供应链领域,如伺服电机、控制系统以及减速器等关键环节展现出了较强的竞争力。但同时需重视基础算法框架的开发能力和相关技术储备的提升。

“政策驱动和资本关注正促进人形机器人供应链及相关器件(传感器、算法)快速发展,这不仅惠及人形机器人产业,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其他产业进步,为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打下良好基础。”张伟民告诉记者。

何时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何时能入户”是张伟民教授团队研究人形机器人10多年来被问及频率最高的问题。它不仅是公众最为关注的话题,也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至今所面临的最根本挑战。人形机器人的终极目标,仍然是进入家庭。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许志远认为,工业制造、商业服务、家庭服务将是人形机器人落地的3个主要场景。而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养老领域的人形机器人应用或成为量产“入户”的重要入口。

近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将人形机器人列入养老服务的重要技术研发方向。《意见》指出,加快养老科技与信息化发展的应用,将在养老服务中引入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先进技术。

人形机器人正在为老年人群进行陪伴与护理工作。(图片/凤凰网)

例如,湖南长沙发布了湖南企业自主研发的首台人形机器人“湘江1号”。据称这是中国乃至全球首个专用于健康陪护领域的人形机器人,致力于实现“助医、助行、助兴、助力、助餐、助便、助浴”等健康陪护功能。

“目前,许多机器人已被应用于养老行业,主要承担照料和康复等任务。然而,双足机器人或类似机器人进入家庭仍面临电池安全、隐私保护等隐患。”张伟民告诉记者。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上海清宝引擎机器人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王磊指出,人形机器人“入户”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一是高昂的成本,当前市面上大多数人形机器人的价格介于数十万元至百万元人民币之间,这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是难以负担的;二是技术上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这类机器人必须在各种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准确无误地执行任务,不容许有故障或失误的发生;三是智能化水平的提升空间,即机器人的“大脑”功能尚需进一步增强。

“确实难以给出具体的‘入户’时间。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如果能突破安全、隐私保护以及可靠性等这几个核心问题的关键技术瓶颈,人形机器人的发展速度将大大加快。”张伟民告诉《中国报道》记者,技术的突破往往伴随着不确定性,它既非我们能够精确预知,也非我们能完全掌控。它的实现需要时间的沉淀,同时也依赖于行业的共同奋斗与不断探索。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刘雪云

责编:张利娟

编审:赵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