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春晚无障碍转播:从“此刻共欢乐”出发远行

更新时间:2025-02-07 21:26  浏览量:1

春节假期后,大家对春晚节目的讨论进入next level,网友们开始n刷春晚,其中,很多人选择了无障碍版🤔🤔🤔🤔。

无障碍转播的总台春晚,是什么样?

哪怕听不到声音,也能跟着歌曲《栋梁》的节拍飞越北京中轴线,在《孤勇者》《我可以》的旋律里为自己点赞加油。即便看不到画面,也能收取《喜上枝头》画卷定格的帧帧祝福,感受《秧BOT》里机器人与舞蹈演员共舞的诙谐与科技……共欢笑、同感动、齐祝福,这一年,能感受到春晚的人多了许多,能和家人朋友一起同频欢乐的人多了许多。

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首次推出视障版和听障版无障碍转播,消息刚公布便引发全网关注。如今,“此刻共欢乐”的种子终于从视听障碍朋友们的期待中生根发芽,长成了一株让千万网友共鸣的参天大树。它诞生于一片呼唤创新的沃土,繁茂于一群人的倾心灌注。

“无障碍转播

是春晚的一次绝对创新”

提到春晚舞台上的残疾人节目,许多人都会想到20年前的经典舞蹈《千手观音》,其实近年来,残疾人参与表演的春晚节目《点亮梦》《早安,阳光》《我的家乡我的歌》等播出后一直备受关注。残疾人艺术能否在春晚这个全国性舞台上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今年,总台春晚导演组在筹备期首次推出“9000”创意方案,招募90后和00后为春晚创新贡献年轻视角,其中就包括特殊教育专业的广播记者赵智晖。他深知残疾人对春晚的渴望,多年参与广播频率转播春晚的工作经验也带来启发:如果能加入节目的背景解读导赏,不仅声音的呈现会更丰富,或许还能服务于更多受众。

无障碍转播的念头就此萌芽,并得到了春晚导演组的“精心培育”。春晚总导演于蕾说,“今年咱们就做,你就负责这个专项任务。”在于蕾看来,无障碍转播算是“春晚一次绝对意义上的创新”。

对已经诞生40多年的春晚而言,绝对意义上的创新非常困难。无障碍转播是创作者们期待的机会,其背后更有不容忽视的精神文化需求。

于蕾说,“我们这两年一直在提‘人民的春晚’,全国有8500万残障人士,其中有4500万视听障碍人士,他们和他们的亲属是一个巨大的群体。”每年春晚直播中,无实时字幕的相声小品等节目是很多听障人士的遗憾。要通过无障碍转播服务好他们,就不能止步于做屏幕一角的手语翻译,而要站在手语表演、声音表演的高度统筹。不仅要从播出形式到技术标准上全面升级,还要挖掘残疾人表演的潜力,让大众看到他们的无限可能。

充分挖掘总台资源并进行大量调研后,转播方案迅速草拟完成。视障版转播以总台文艺之声广播频率为班底,并邀请专业的舞蹈演员、配音演员等共同演绎。听障版转播则以竖屏形式呈现,由春晚实况画面及手语表演组成,辅以总台AI语音技术转写的实时字幕。

无障碍转播的雏形就此敲定,导演组的信心让所有人记忆犹新:“今年一定要完成这件事情,而且一定可以完成。”总台“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也迎来了一片全新的创作领域。

既要“有声有色”

还要“添彩不抢镜”

做无障碍转播的初衷,是希望所有人能够同时同刻同享一台春晚,核心难点在于即时的信息对称,即通过手语表演、实时字幕或声音解说为视听障碍人士补充节目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春晚现场,尽量获得比较充分的审美体验。同时,还要考虑大家的审美需求,不能一味填充信息,妨碍了对春晚本身的欣赏。

“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无障碍转播需要逐秒甚至逐帧的推敲与雕琢。团队浸泡在导演意图、创作思路、舞台布景之中,先和导演组对齐了每个节目的内容颗粒度,再邀请相关专家、视听障碍人士体验无障碍转播彩排,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转播思路。

“不只节目的手语翻译,

而是晚会的手语转播”

对听障版转播而言,画面是传递信息的直观载体,也是涉及诸多考虑的技术难点,首先便是对节目进行手语翻译。歌舞节目要让节拍看得到,舞出韵律和美感,戏曲表演要体现出门类的区别,语言类节目则要体现出笑点。听障演员们“调动全身细胞”,用溢出屏幕的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翻译出舞台上的全部信息,拉满了无声内容的情绪张力。

人眼所见,除了节目内容,还有服装、舞台等视觉元素。“让听障朋友们的眼睛花起来”,也是团队的转播目标,为此下的细功夫远非三言两语能概括,网友们注意到的至少有这些:“英歌舞演员的服装上有浪潮元素”“演员连个头和发型都对应上了,无障碍转播小品笑点+1”“手语连歌曲的钢琴间奏都有对应动作”“手语演员的背景是1号厅的节目画面,这就是总台的科技实力吗”……

总台技术团队创作了20余个与春晚直播信号呼应的沉浸式虚拟场景以及10余个大屏动画

“把解说镶嵌在节目之中”

“这时,一扇窗棂,从舞台上方缓缓降临到画中,一位舞者从松枝上轻盈地飞旋而下,落在窗边。喜鹊啄窗,预示着喜事临门,把好运送到千家万户。”

“机器人舞者跟随音乐节奏准确地舞动,这需要将每一处节奏和韵律的变化精准到毫秒级,并计算出每个动作的速度与轨迹。”

视障版转播的重点,是无法呈现画面的舞蹈、武术类节目。团队邀请中国盲人图书馆的口述影像专家共同打磨文本,充分考虑视障人士的听觉需求及信息传递的效率。视障转播团队这样形容这个过程:“广播中,春晚节目有留白,也有华彩空间,我们的声音就是要镶嵌到这些空白的段落上,让它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

广播是线性传播的艺术,句子得简练,情感要丰富,用准确的信息和声音的演绎调动听者的想象空间,团队邀请舞蹈演员、配音演员等加入解说阵容,则进一步丰富了声音的表现力。《喜上枝头》里置景和舞者怎样配合,乌黑锃亮的机器人如何学会扭秧歌,歌曲《孤勇者》前奏为何会有奥运赛场的声音……绘声绘色的讲述映入耳畔。

“被看见”之后

这些讨论超乎预期

据初步统计,无障碍转播及报道全媒体触达5200万人次。拥有高能传播量级的春晚舞台,让无障碍转播获得了更大的关注,一次绝对意义上的春晚创新,也打开了更多感受和表达的空间。

无障碍转播,应该遵循什么标准?排演之初,团队是忐忑的。以听障版为例,国家通用手语的词汇数量有限,尚能覆盖主持词的翻译,而许多文艺内容需要使用自然手语,甚至结合肢体动作进行翻译,这样操作是否权威?国家手语和盲文研究中心主任顾定倩的反馈非常包容:艺术表演的目的,是让大家享受内容和情境。基于本次转播的尝试和反馈,文艺节目无障碍转播的标准制定又往前迈了一步。

视听障碍网友点赞春晚无障碍转播

第一次+春晚,感受有这些。第一次完整地看完了春晚,第一次跟着零点倒计时守岁,第一次看懂春晚小品还笑出了声,第一次和听障朋友们在群里聊春晚,第一次陪爷爷奶奶看无障碍转播的春晚,第一次知道音乐可以从视觉上直击心灵……无论是首次感受春晚,还是首次与家人一同欢笑,“第一次”+“春晚”为千万人打开了全新的感官世界。

涨知识了,原来手语还有这么多讲究。有了字幕,还需要手语吗?全国的手语会不会有方言区分?男女对唱时,演员们打同样的手语是表示合唱吗?感动之余,网友们开始对无障碍转播进行细节分析,每一处疑惑都是团队曾经思考过、斟酌过、打磨过的技术要领。评论区自发的交流让人暖心,更让人由衷感受到这次转播的不易。

此外,还有特殊教育专业从业者看到了发展的空间,“或许未来默剧会有更多残疾人的参与”。有网友看到了生命的不屈,“《孤勇者》的表演正对应了它的歌词,‘你的沉默震耳欲聋’,建议全国推广”。有人感慨人生的无穷潜力,“生命总会找到出路”。无障碍转播带动的讨论,仍在进行中。

在评论区,能看到很多网友关掉声音、闭上眼睛感受无障碍转播版的春晚,当一扇感官之窗被关闭,也有一扇心灵之窗被开启。短暂的体验之旅,让更多人开始展望无障碍转播的目的地。

导演组反馈,春晚无障碍转播的受众远不止视听障碍群体,还有视觉听觉退化的老年人、归家途中收听广播的旅客等。手语表演能创造出独特的画面感,声音演绎具有引人想象的魅力,无障碍转播或许能让人感受到更强烈的情绪、更全面的信息。这件事做出来之后,受众还会自然开发出更多的应用空间,从“此刻共欢乐”的出发点走得更远。

编辑:潘文畅

审核:张雪飞、张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