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从南极冰原到城市庙会,联想六足机器春节很忙

更新时间:2025-02-08 18:03  浏览量:1

当传统春节的红灯笼点亮神州大地时,中国科技的星辰也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熠熠生辉。2025年的新春佳节,联想晨星GS六足机器人以钢足丈量冰原,用算法舞动新春,在极限与烟火之间悄然成为科技界与公众视野中的"顶流"。

从南极冰盖的无人之境到北京海淀的烟火庙会,这款由联想研究院上海分院自主研发的六足机器人,不仅刷新了极地科考的装备史,更以一场"科技中国年"的沉浸式展演,向世界递出中国智造的创新名片。

南极冰原上的智能助手

一场极限环境下的技术突围

南极,这片被称作"地球最后净土"的极寒大陆向来是检验人类科技极限的天然实验室。2025年新年期间,央视新闻直播间的一段专题影片,让全球观众目睹了六足机器人在极限环境中的工作状态。

在中山站附近的冰盖区,一只背负着物资的六足机器人以稳健、优雅的姿态在冰层“漫步”,它的足印深深浅浅地烙在冰面上,却始终保持着稳定的行进节奏——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极地科考足式机器人首次完成冰面上的负重测试。

面对南极零下30摄氏度的极寒与湿滑冰面,传统轮式设备极易陷入"寸步难行"的困境。联想研究院上海分院研发团队给出的答案,是一套颠覆性的仿生解决方案——采用压强分配原理,单足触地面积增加40%,冰面滑移率降至0.3%。

“就像给芭蕾舞者设计冰上舞鞋,我们需要同时解决抓地力、低温耐受、冰面防滑三大难题。” 项目总负责人,联想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毛世杰指着机器狗足部的黑色部件解释道。

这款采用新型复合材料的"战靴",通过仿生纹路设计将压强降低,在确保防滑平稳性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脆弱极地生态的干扰。

而在机器人的腹腔内,另一场技术革命正在悄然进行,专为极地定制的保温电池组可以在南极-30℃~-40℃的低温环境下连续工作两个小时。当科考任务需要4小时以上连续作业时,只需在背部卡扣叠加两块电池,就能将续航延长至6小时。

从物资运输到生命守护

机器狗的极地使命进化

如果说负重测试展现了机器狗的"硬实力",那么其在安全探测领域的应用则揭示了极地科考的革命性图景。在通往内陆的冰盖上,存在许多肉眼难辨的冰裂缝,稍有不慎就可能吞噬科考人员的生命,当然价值千万的科考装备损失也在所难免。

“过去我们需要用地面雷达探索或无人机缓慢推进,现在,六足机器狗可以背负探测仪充当队伍的先锋。”这种"机械斥候+AI"的模式,或将改写极地探险的风险评估体系。

研发团队透露,现场测试收集到的各项数据,为机器狗的升级改造提供了数据支撑。后续,团队将对现有的技术方案进行升级,让机器狗能够承担起安全探测的任务。下一代机器狗将力求实现与水下机器人、无人机的"海陆空协同作战"。当科考队员需要在冰海交界处多点采样时,机器狗可同步辅助水下机器人进行剖面监测,无人机则从高空绘制热力图。这种多智能体协作系统,空中组网+地面先锋+水下暗哨的组合标志着中国极地科考正式迈入"全维度感知"时代。

晨星GS六足机器人不仅活跃在南极科考前线,更在多个关键领域大显身手,展现出卓越的实用价值。比如,能源电站的巡检工作或是应急救援、野外勘探等。

尤其在电力巡检方面,晨星GS凭借强大的负重能力和稳定性,能够自主精准监测电力设备状态,识别锈蚀、漏油、仪表异常等潜在隐患,大幅提升巡检效率和安全性,有力保障电网稳定运行。

除了电力巡检,晨星GS在应急救援、公共安全园区巡检等领域同样大有可为。在突发事件中,它可迅速抵达现场执行侦查、物资运输等任务,为救援提供精准支持。在公共安全方面,它可搭载AI技术进行智能巡逻,监测环境异常,提升安防等级。而在大型园区或工业设施内,晨星GS能够持续开展自主巡检,全天候监测关键设备运行情况,实现高效、智能的管理。

当赛博脚印遇上春节年红

当南极的机器狗在暴风雪中采集数据时,40000公里外的北京五棵松万达广场,另一场关于人与科技的对话正在上演。1月30日开幕的"AI在海海淀过大年"科技庙会上,晨星GS机器人化身科技使者,与市民共舞新春。

庙会现场,晨星GS的展位前始终围满好奇的大人和小孩。不同于南极版本的“冷峻气质”,这里的机器狗贴上了喜庆的红色新年窗花,随着《春节序曲》的节奏灵活摆动,甚至能完成"恭贺新禧""交叉步"等逗趣的拜年动作。

当工作人员将春联卷轴等小礼品放入其背部载物箱时,晨星GS立即切换为"快递员模式",在人群自动分流的通道中精准送达。"它比我家扫地机器人聪明多了!"一位带着孩子的父亲感叹道。这种"严肃科技+民俗创意"的混搭,恰是中国科技企业深耕场景化应用的生动注脚。

AI与传统庙会相结合无疑是在潜移默化中构建公众理解前沿科技的认知桥梁,这种"科技庙会"的新形态,正将高冷的技术术语转化为可触摸的未来图景。

双线叙事背后的中国创新密码

晨星GS机器人的南极远征与春节市井展演,看似是两条平行线,实则暗含着中国科技创新的深层逻辑。在南极,它代表着国家对科研装备自主化的战略决心:关键部件的100%国产化率、耐受极限环境的系统工程能力,这些数字构筑起科技强国的硬核底座。

在庙会,它则彰显着"科技为民"的价值导向——当实验室成果走进菜市场、学校、社区,创新才能真正扎根于文明的土壤。

联想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毛世杰的思考颇具深意:“极地机器人的每个技术突破,最终都会反哺民生领域。比如电池保温技术可用于新能源汽车,多足运动控制算法能提升应急救援机器人的地形适应能力。”

这种"上天入地"的创新能力迁移,正是中国科技生态的独特优势。在极地,它是用钢铁之躯丈量未知的开拓者;在城市,它是编织繁华,科技惠民的守望者。这场跨越时空的"科技春晚",不仅演绎着硬核创新的中国方案,更预示着一个人机共生的新时代正加速到来。

标签: 南极 庙会 冰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