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DeepSeek开方靠谱吗?AI真的读不懂这三本“天书”?

更新时间:2025-02-09 18:00  浏览量:1

最近,AI 领域的大新闻不断,其中 DeepSeek 跨界开药方的事儿,成功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大家对此议论纷纷。一个搞人工智能的,居然涉足中医领域开药方,这听起来就像让数学家去当舞蹈家,简直不可思议!

DeepSeek,作为一款智能语言模型,向来以 “万事通” 的形象示人,能解答各种问题。但开中药方,那可是中医大夫多年学习和临床经验积累的 “专属技能”,需要综合患者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信息来判断。如今 DeepSeek 涉足其中,自然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那么,DeepSeek 开中药方的能力究竟如何?它真能像老中医那样,精准把握病情,开出有效的药方吗?这一系列问题,就像一个个小钩子,勾起了大家的好奇心,也让 AI 能否替代中医开方这个话题,变得愈发引人关注 。

要弄清楚 DeepSeek 开中药方的能力,我们得先了解它背后的原理。DeepSeek 和其他语言模型差不多,都是通过大量的数据 “喂养” 来学习知识的。它 “读” 过海量的中医典籍、医案、论文,从《黄帝内经》到现代的中医研究成果,这些资料就像是它的 “学习课本” ,它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学习中医理论、病症诊断和用药规律。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咱来看个实际例子。有位网友模拟了一个患者症状:经常感觉疲惫,稍微活动就气喘吁吁,晚上睡眠不好,还容易惊醒,并且食欲不振,舌象表现为舌苔淡白,脉象虚弱。当把这些信息输入 DeepSeek 后,它给出了一个药方,主要包含党参、黄芪、白术、茯苓、酸枣仁、远志、当归等中药,用来补气养血、健脾安神。

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分析,这个药方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党参和黄芪能补气,改善患者疲惫、气喘的症状;白术和茯苓健脾,有助于增强食欲;酸枣仁和远志宁心安神,改善睡眠;当归则起到补血的作用。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DeepSeek 开中药方是有一定优势的。它的知识储备量巨大,能快速检索到各种病症对应的药方和治疗思路,这是很多中医师难以企及的。而且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都能给出诊断建议。

不过,它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中医诊断讲究 “望、闻、问、切”,这是一个非常全面且细致的过程。医生不仅要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听患者的声音、呼吸,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还要亲自感受患者的脉象,这些都是非常主观且微妙的判断,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而 DeepSeek 无法进行这样的实际接触和感知,它只能依据输入的文字信息来判断 ,这就导致它可能会遗漏很多重要的细节。

DeepSeek 开中药方这件事,在网上引发了一场激烈的 “口水战”,网友们分成了两大阵营,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支持的网友觉得,DeepSeek 开中药方那可是好处多多。他们认为,DeepSeek 能快速整合大量中医知识,就像一个超级 “知识宝库”,能在短时间内给出多种治疗方案,这对于那些经验不足的中医师来说,简直就是 “救星”,能提供很好的参考,帮助他们拓宽思路。而且,在一些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患者很难找到经验丰富的中医师,DeepSeek 的出现,就像是一场 “及时雨”,让患者也能享受到中医诊疗的服务。就好比在偏远山区,以前患者可能要翻山越岭去大城市找中医看病,现在有了 DeepSeek,在家就能得到初步的诊疗建议,多方便啊!

但反对的网友却对此忧心忡忡。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准确性和安全性问题。毕竟中医诊断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个性化的过程,AI 没办法像真人医生那样,面对面地感受患者的状态,也无法捕捉到那些细微的症状变化。要是因为 AI 的误诊,让患者吃错药,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有网友就吐槽说:“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中医讲究的是因人而异、辨证论治,AI 怎么能完全理解呢?万一它开错药,把小病治成大病,谁来负责?” 还有网友从伦理角度出发,认为中医不仅仅是一门医学技术,还包含了人文关怀,医生和患者在交流过程中建立的信任关系,是 AI 永远无法替代的。

在这场争论正酣之时,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国家已明确禁止 AI 自动生成处方。2022 年 2 月 8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办公室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 (试行)》就规定,处方应由接诊医师本人开具,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 。北京市卫健委发布的《北京市互联网诊疗监管实施办法(试行)》也提出,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就像给 AI 开方戴上了 “紧箍咒”,从源头上杜绝了 AI 随意开方的可能。

国家之所以出台这样的禁令,是有着充分考量的。从安全性角度来看,AI 技术虽然在不断发展,但目前还远未达到成熟的地步。它在数据质量、算法可解释性、模型泛化性等方面都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 AI 生成的处方出现偏差、错误,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而且,一旦 AI 开方出现医疗事故,责任认定就成了一个大难题。是 AI 开发者、提供者,还是使用者来承担责任?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这就使得患者的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所以,在 AI 技术还不够成熟,相关法律还不完善的情况下,禁止 AI 自动生成处方,无疑是对患者生命安全的有力保护 。

尽管 DeepSeek 在学习中医知识方面表现出色,但它毕竟是基于数据和算法运行的人工智能,在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时,存在着一些难以跨越的 “鸿沟”,这也使得它在面对中医领域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时,显得有些 “力不从心”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有三本 “天书” 是 AI 难以读懂的。

中医把脉,那可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老中医通过手指感受脉象的细微变化,就能判断出人体的健康状况。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对气机感应的把握。比如说,一个焦虑的人,他的脉象可能就像琴弦突然颤动,这是因为肝气横逆;失恋的人,脉管就好似晨雾弥散,这是心阳不振的表现;而企业家们,由于长期思虑过度,脉穴中往往藏着一种 “投枪感”,这是思虑伤脾的缘故。这些脉象的变化,蕴含着人体内部气机的运行状态,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 。

然而,AI 却很难捕捉和理解这种微妙的身体信息变化。它没有真实的感知能力,无法像中医那样,通过手指与患者脉搏的接触,去感受那细微的脉动变化,也无法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人体气机的变化。就好比一个从未尝过甜味的人,无论你怎么描述甜的味道,他都无法真正理解。

中医特别讲究时空密码,认为不同的节气、时间,与人体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北京胡同里的老爷子常说的 “节气病”,就很能体现这一点。立夏之后,有些人会频发背痛,这可不是简单的劳损,实际上是心经气血外泄导致的;冬至时,有人咳喘,这时候可别急着吃川贝,因为可能是阳气收敛受阻引起的;还有清晨腹泻的情况,也未必是肠炎,有可能是寅时大肠经气滞造成的。这些现象背后,都有着中医对时空与人体关系的深刻理解 。

对于 AI 来说,理解和判断这些时空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它虽然可以学习到相关的知识,但却无法真正体会到不同节气、时间所带来的环境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人体的微妙影响。就像一个生活在虚拟世界里的人,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很难理解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

中医在诊断疾病时,非常注重患者的情志对健康的影响。很多老中医在看诊时,总爱问患者 “最近可曾受惊” 之类的问题,这可不是闲聊,而是有着重要的诊断意义。比如,一位患者 30 年前在车间发生事故,之后就患上了顽固湿疹,这很可能是惊气入肾导致的;有人炒股亏损后,突然耳聋,这是恐伤肾精,导致上养不足的结果;还有老人因为孙女出国,心里难过,之后就反复咳喘,这是悲忧耗散肺气的表现。中医通过询问患者的生活经历,判断情志对健康的影响,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

AI 在理解人类复杂的情感和心理因素对健康的作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局限。它没有情感和意识,无法真正理解人类的喜怒哀乐,也难以体会到这些情感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就像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无论它计算能力有多强,都无法理解人类情感的细腻之处。

DeepSeek 开中药方这件事,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展现出了 AI 在中医领域的潜力,也暴露了其局限性。它能快速整合知识、提供参考方案,为中医诊疗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又面临着准确性、安全性和伦理等多方面的问题。

而中医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传统医学,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智慧和经验,是 AI 难以完全复制和替代的。气机感应、时空密码、无形神机这三本 “天书”,就是中医的精髓所在,也是 AI 在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时难以跨越的障碍。

我们应该理性看待 DeepSeek 等 AI 在中医领域的应用,既要看到它们的优势,积极探索如何利用 AI 技术来辅助中医诊疗,提高医疗效率和质量;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它们的不足,明确 AI 永远无法取代中医师的核心地位。在未来的医疗发展中,只有将 AI 技术与中医的人文关怀、临床经验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