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小众舞剧电影《只此青绿》登上热搜 主角为何只能是18岁的天才少年王希孟

更新时间:2024-10-22 09:09  浏览量:119

国庆期间,一部相对小众的舞剧电影《只此青绿》在各大院线上映后登上热搜,目前豆瓣评分为8分,有网友评价这部电影是“中式美学天花板”。影片灵感来源于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宋代画家王希孟十八岁时的作品《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山水让人过目难忘,人物活动栩栩如生,充满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境界的向往。其实这幅画中的每一寸都值得你去细细品味,但身为“小白”的你真地看懂这幅传世名画了吗?在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千里江山图:大宋的颜色》中,作者田玉彬借助数字化技术,将画中的千里江山一寸一寸地进行超细解读,从细节处开始看懂北宋士人在这幅画中的精神世界。

作家田玉彬:王希孟在《千里江山图》中的细节是最打动人的

电影《只此青绿》讲述了一位现代文物研究员潜心钻研《千里江山图》,跨越了九百多年的时空,走入了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内心,目睹了他呕心沥血,和无数劳动者创作出传世画卷的历程。在这幅燃尽了王希孟生命与热情的《千里江山图》中,除了荡涤人心的丰富色彩,看点还有绵亘山势,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水村野市,以及捕鱼、游赏、行旅等人物的活动细节。

而《千里江山图:大宋的颜色》一书正是从这幅长12米、高约半米的画卷中的细节入手,小到画中人物的脚后跟和动作神态、山中曲径上的石阶以及树林之中的小鹿都是那么的传神。

作者田玉彬表示,正是画中这些细节最能打动他。

在一处山口附近,有两个人正在并肩走,作者仔细观察后发现,两人实际上是一种交错关系:甲是刚进山,而乙正要出山去。这个发现,便为他们配上对话,让他们更加鲜活起来。在书中是这么写的:“哎,老乙,您这是去哪儿?”甲说。“哦,小甲,”乙脚步不停,“我去打点儿酒。”而老乙去哪里打酒?盘山外面是一片开阔的江湾河汊地带,就在一处江湾边上,一帘酒旗高高挑起,正在江风中微微摆动。

作者将王希孟在画中表现出的这些细节进行了再创作,“这样的‘再创作’对我来说是被王希孟的细致入微所震撼的结果。”田玉彬表示,而这样的合理联想能够让画中的细节更加出彩,也能让人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王希孟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一寸一寸地解读细节走进王希孟的精神世界

田玉彬在书中把画卷分为五个章节:从起源、信仰、支柱、富饶到归宿。“全卷从头到尾像是高度概括了一个士人的一生,一个人生于乡野,起于求索,而终于攀上高峰。人到中年,他来到了精神富饶之地。”田玉彬说,“到了最后,他又回归乡野。”

在书中的第五章“隐者之地:归宿”中,也是《千里江山图》的最后一部分,在北宋士人的“归隐”之地中,既有酒有琴,也有几个人坐在一起。“光是喝酒、弹琴、论道,这倒好,风餐露宿吗?”田玉彬发现王希孟对这一部分画作的考虑也是十分理想化,他虽然画上了驮粮队,但对比《渊明归隐图》中隐士陶渊明在田间劳作的场景,“无须劳作就有吃有喝,少年考虑的没那么周全,也不那么顾及种种现实条件,”田玉彬写道,“但也因此,精神无比活跃,心灵更加敏锐……一个人反而可以走上自由大道。”

“它不是现实,却是一个少年的梦想。”田玉彬在第五章的最后一句话写道。他曾在媒体采访说:“这幅画既是王希孟对心中大宋锦绣河山的写照,也表现了他对细节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对生命质量的追求。”

“少年看世界,简直浑身摄像头,年轻新手画画,兴致勃然,只要技艺在手,一半是逞能的快感,一半是他对眼前的世界太好奇,太动心,太热爱。”谈起《千里江山图》中王希孟用无数细节对宋代士人精神世界的展现,中国当代作家、艺术家、文艺评论家陈丹青说:“在《千里江山图》中,我分明看见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必须18岁。”

这也是作者田玉彬表示为什么要用“超细解读”的方式才能真正读懂这幅画的原因,只有18岁的少年才能如此精准地展现细节,而你只有一寸一寸地读,才能真正走进那个十八岁天才画家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地看懂这幅传世名画中宋代士人的精神世界。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李冬洁

编辑 张磊

校对 崔妍

审核 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