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督和巡抚谁权力更大?清末一次恶斗,让湘军集团退出历史舞台
更新时间:2025-03-26 08:15 浏览量:3
【引言】
1866年,湖北那边闹出了个大动静,新上任的湖北巡抚跟湖广总督干了一仗,就是动手那种。
关键的是,在那件事情结束后,原本红极一时的曾国藩一派突然受到了冷落,他统领的湘军也就此退出了历史的大舞台。
他弟弟曾国荃,在这次争斗里可是个关键人物,结果也被罚了,直接丢官回家。还有个人叫官文,同样吃了亏,丢了脸面不说,俸禄也减了不少。
这场较量可以说是双方都吃了大亏,同时让人心里直犯嘀咕:到底总督和巡抚,哪个手里的权力更硬?
【一、积怨已深】
清朝那会儿,官员制度里总督可是个大官,算是正二品,他们一般负责国内某个大片地方的大小事务。巡抚,级别稍微低点,是从二品,通常就管一个省的事儿。
所以,这两种官位其实差别大了去了,主要就是他们管的地盘不一样。要说起来,总督的级别还是要高一些。
但有时候也会有例外,皇上会让总督和巡抚一起管一个地方,让他们互相盯着点,这样中央的权力就更稳固了。
尽管这么做能增强君王的掌控力,可对下面的臣民来说,却不一定是个好兆头。就拿曾国荃和官文之间的较量来说,情况就是这样。
其实,在曾国荃还没当上湖北巡抚那会儿,他和官文就已经暗中较劲了。
在湖北,有个官员名叫唐际盛,他跟曾国荃的一个老朋友有过节。所以,当他听说曾国荃要来湖北当官,就自己动手,帮官文起草了一份参奏曾国荃的折子。
那时候,唐际盛跟官文说了自己的想法,结果官文一听就极力反对。
唐际盛见这招没奏效,就偷偷把奏折里的内容散布到了湖南,想让老百姓说说曾国荃的不是。
另外,唐际盛到处散播消息,故意制造假象,让曾国荃误以为官文已经上报了那封弹劾他的奏章,目的是想阻止曾国荃前往湖北。
没想到,曾国荃一听这事儿,火冒三丈,等他去湖北上任时,压根就没打算要巡抚的大印,明摆着想给官文点颜色瞧瞧。
那时候,有些没被官文提拔的官员听说这事后,就直接找上曾国荃,跟他说官文这么做就是看不起他,给曾国荃心里添堵。
另一边,官文又搞了个动作,这下可把曾国荃给惹毛了,直接上书告了他一状。别看官文当上了湖广总督,学问却不怎么地,有人私下议论,说他能爬上这么高的位子,就因为他是个满族人。
所以,他原本打算跟曾国荃拉近关系,但唐际盛一番话后,他的想法就变了。他决定向上面提议,给曾国荃换个岗位。
不过,对曾国荃来讲,这个职位其实就是降级了。考虑到以前结下的梁子,他不想再憋屈下去,打算跟官文对着干。
【二、不听劝说执意弹劾】
1865年那个秋天,曾国荃打算在出差的路上,给朝廷送上一份状告官文的折子,说他“爱财又没本事,耽误军事,还老宠着自家下人”,列了好几条罪名。
在动身之前,他先去找哥哥曾国藩商量了一下这事儿。可出乎意料的是,曾国藩并不支持他的这个做法。
曾国藩在给弟弟的回信里头讲,就算咱们把官文给比下去了,曾国荃还有他那帮亲近的人,也轮不到当湖广总督的位置,眼下还不是时候干这事儿。
曾国藩有句话说得很实在:“老弟,你先安安稳稳地过上一两年,等我站稳了脚跟,你再放手去做你的大事。”他这就是想让曾国荃现在先沉住气,别轻举妄动,等我这边情况稳定下来,到时候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然而,曾国荃根本不理会哥哥的劝阻,铁了心要把弹劾官文的折子递上去。
中央收到那份奏章后,肯定得派人去湖北把事儿弄清楚。可出乎意料的是,派去调查的官员竟然把曾国荃列的那些罪名都给推翻了,反倒一个劲儿地给官文找借口。更离谱的是,朝廷里还有大臣上书,说要给曾国荃治罪。
到现在,不少官员甚至老百姓都在琢磨,说不定朝廷力保官文,就是因为他是个满族人。曾国荃举报官文“偏袒家丁”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
官文有个特别信任的士兵,对他很是看重,后来还升他做了副将。这个副将,就被派去领着一队卫兵,负责出行的事。
但这个副将可不是个省油的灯,他依仗权势欺负老百姓,还助纣为虐,搞得当地人对他的行为议论不断。最后,还是靠其他官员想办法,才终于让他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件事儿说明,曾国荃弹劾官文的事儿,并非全都没影儿。可官文背后有人支持,其他人又能有啥办法?
所以,曾国荃打心底里觉得自己能把官文给扳倒,却压根没想到最后栽跟头的反而是自己,而且还连累了他的哥哥曾国藩,乃至整个湘军都受了影响。
【三、一场斗争招致恶果】
尽管调查官文的事儿没查出啥名堂,但朝廷里的人心里都明镜似的,曾家两兄弟现在对国家还很重要。他们也明白,这不过是两派人马在争权夺利。所以,朝廷不打算对他们下狠手处罚。
官文被召回京城,薪水被扣了十年,湖广总督的位置先让别人顶上了。回到北京不久后,官文就被安排到了刑部工作,而且还得到了能在皇宫里骑马的特殊待遇。
这次事儿吧,对官文来说,主要就是脸上挂不住,但其实他里子一点没伤着。
基本上到这里就能看明白,虽说官文这人平平无奇,没干出啥大事业,但他真的是清政府特别倚重的人。
有人曾说,官文之所以能爬到那么高的位置,其实是因为他肩上扛着个重担子,那就是盯着汉人官员,特别是得盯紧曾国藩那一伙人。
所以,官文虽然被弹劾了,但结果啥事没有,这也就不难理解了。
曾国荃那边,倒是没挨啥处分,不过后来的事情发展,可不是他想的那样了。
曾国荃心里原本盘算着,自己能当上湖广总督这个大官,可没想到,前线湘军的战事却一塌糊涂,败得一塌糊涂。没办法,他最后只能找个养病的借口,灰溜溜地回了老家。
没过多久,曾国藩的钦差大臣头衔就被摘了,他的官场路也算是走到了头。他背后的曾国藩集团,还有整个湘军,也都慢慢淡出了清朝的权力圈子。
曾国荃遭到弹劾,事情闹得挺大,但他老哥曾国藩却一句责怪的话都没说。
后来,曾国藩跟朋友们聊起这事儿,他说起自己弟弟去弹劾官文,结果没整成,反而还给自己惹了一摊子烂事。他琢磨着,要是自己再对弟弟一顿臭骂,那可真就是错上加错了。
曾国藩对他弟弟那可是真的疼爱,但曾家这一大家子的风光不再,也不知道他心里头会不会有点儿遗憾?
清朝官职制度详解在清朝,官职制度可是非常讲究的一套体系。想了解清朝的官场结构吗?那就让我来给你简单说说。清朝的官职,真的是五花八门,啥样的都有。它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中央官职,就像是朝廷的大脑,掌控着国家的各种大权。而地方官职,就是朝廷在各地的耳目和手脚,负责具体的管理和执行。中央官职里,像什么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那可都是位高权重的人物。他们直接辅助皇帝处理朝政,可以说是皇帝身边的红人。而六部尚书、侍郎这些官员,就负责各个部门的日常工作,管着国家的各项事务。再来说说地方官职。总督和巡抚那可都是一方大员,他们掌握着地方的军政大权,就像是朝廷在各地的代表一样。而道台、知府这些官员,就是具体管理地方事务的,比如收税、治安等等。清朝的官职制度,还有一套非常复杂的品级制度。官员们的级别从高到低,分为正一品到从九品,每个级别都有不同的待遇和权力。这套制度,就是为了保证朝廷的统治稳定,让官员们能够各司其职,不乱套。总的来说,清朝的官职制度真的是一套非常复杂的体系。它既有中央官职又有地方官职,还有一套严格的品级制度。这套制度,虽然有时候也会出问题,但总体来说还是保证了清朝的统治稳定和发展。
眭达明讲述曾国荃告发官文全过程在2020年第7期的《文史天地》杂志上,眭达明写了篇文章,详细讲了讲曾国荃是怎么弹劾官文的。这事得从头说起。曾国荃和官文之间,那矛盾可不是一天两天了。终于有一天,曾国荃再也忍不下去了,他决定要告发官文。曾国荃动手之前,那肯定是做了不少准备的。他搜集了不少官文的罪证,确保自己的弹劾能一击即中。然后,他就正式向上面提交了弹劾官文的奏折。这奏折一交上去,那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毕竟,官文在朝中的地位可不低,曾国荃这一举动,无疑是往平静的湖面上扔了个大石头。接下来,就是等待朝廷的处理结果了。朝廷对此事那是相当重视,派了不少人去查证。经过一番调查,官文的一些不当行为确实被证实了。最终,官文也因此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曾国荃,他这一举动也算是为自己出了一口恶气,同时也为朝廷除去了一个不小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