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在云南政治舞台上的张邦翰:与卢汉斗争中败下阵来
更新时间:2025-03-20 15:36 浏览量:6
在云南近代历史的风云变幻中,张邦翰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在云南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年张邦翰
26岁那年,张邦翰初登云南政治舞台。1911年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日),滇军将领蔡锷、唐继尧等人在昆明举行武装起义,活捉总督李经羲,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起义成功后成立云南都督府,宣布云南独立,蔡锷任都督。在比利时留学的张邦翰奉孙中山之命回滇慰问光复滇省党人。因滇越间交涉频繁,云南督军蔡松坡看中他在语言等方面的才能,任命其为云南外交司长。这一任命,成为他政治生涯的重要起点。在外交司长任上,张邦翰凭借出色的外交能力,增进了中法睦谊,为云南在复杂的对外关系中争取到相对稳定的局面,这不仅展现了他处理外交事务的能力,也让他在云南官场崭露头角,为后续的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
青年张邦翰
张邦翰并未沉醉于官场的荣耀,就任数月后,中法睦谊,他以学业为重,辞去职务,继续前往比利时留学深造。留学归来的他,带着先进的知识与开阔的视野,再次投身于云南的建设与发展,开启了更为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
从1927年开始,张邦翰在云南的政治地位日益重要,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蒋介石南京政府成立后,他率先前往拜见蒋介石,随后被国民党中央党部派回云南,担任云南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委员,负责筹办党务。这一时期,他积极推动云南党务的发展,为国民党在云南的势力扩张发挥了关键作用,也因此逐步进入云南政治权力的核心圈层。
老年张邦翰
1928年1月17日,南京国民政府正式任命龙云为云南省主席,,张邦翰出任云南省政府委员兼外交部特派交涉员,此后又先后兼任建设、民政、外交等厅厅长,并在南京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些重要职位上,他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积极推动云南的各项建设与改革。在建设厅厅长任内,他致力于云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发展,为云南的现代化进程贡献力量;担任民政厅厅长时,他关注民生,在地方治理、社会福利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改善民众生活。
抗日战争时期,张邦翰的政治生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他兼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运输统制局昆明办事处处长、云南驿运处处长。在这一关键时期,他深知保障抗战物资运输的重要性,积极组织调配资源,确保了大量抗战物资通过云南运往各个抗日战场。他的努力,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持,彰显了他在国家危难时刻的担当与使命感,也使他在云南乃至全国的政治舞台上赢得了广泛赞誉。
卢汉
抗战胜利后,张邦翰在南京任立法委员,后回云南,历任云南省党部执行委员、监察委员、主任委员、国民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然而,政治生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1945年10月3日,蒋介石将龙云调离云南,任命卢汉为省主席,张邦翰任民政厅长。在此期间,他与卢汉政见分歧,互不相容,矛盾突出,难于合作。他独揽大权,自行召集县长会议,自颁法令,政出多门,这使得卢汉颇为不快。这种权力的博弈与冲突,最终导致1946年11月卢汉借机请求改组省府人选,免去了张邦翰在云南的本、兼各职,调南京继续任立法委员。这一事件成为他政治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也反映了当时云南政治舞台上复杂的权力斗争。
张邦翰书法
1947年,张邦翰对前途失望,辞去南京立法院职务。从政治舞台退下后,张邦翰回到昆明闲居。尽管地方人士多次促其竞选民意代表,但他皆婉谢。
回顾张邦翰在云南政治舞台上的历程,他的一生充满了辉煌与斗争,奋斗一生只为追求民主与自由。他在不同历史时期,凭借自己的能力与智慧,为云南的发展、国家的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虽然在权力的漩涡中经历了波折起伏,但因其内心淡泊名利,坚守初心,坦然面对,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爱戴。
(素材来自《镇雄县志》,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