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评论丨让民族特色跃动振兴舞台

更新时间:2025-03-29 03:03  浏览量:5

让民族特色跃动振兴舞台

中国农村杂志社评论员

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观看侗族大歌表演,察看村寨风貌和侗族文化展示中心,深入侗乡特色产业基地观看蜡染工艺流程,与乡亲们亲切交流。他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离不开乡村振兴这个大舞台。乡村是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也是其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如今,民族特色文化正以多种形式跃动在乡村振兴舞台上,不仅成为新国潮,更助农民“鼓钱袋”。今年云南临沧“非遗中国年”活动中,傣族剪纸、佤族木鼓舞等民族特色活动轮番上演,吸引了百万游客共享文化盛宴;爆火的《哪吒之魔童闹海》电影中,侗族大歌作为配乐惊艳了观众,更是早已在贵州村寨串起了农文旅融合产业链。这样鲜活的实践越多,乡村振兴的动能越足。

保护传承好是前提和基础。在民族特色文化“百宝箱”里,有形的传统村落、特色建筑等宝贝主要分布在我国农村地区,对此,在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时,要因地制宜,坚持保护和建设两手抓,让民族特色留下来传下去。对于民族语言、歌曲、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最重要的是确保后继有人。可以通过建立师徒制传承机制、开设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编写非遗教材等途径,培养更多“守艺人”。

让文化软实力变成发展硬实力。推动民族特色文化和乡村产业融合,是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路径。将民族特色运用于产业中,有多种打开方式。可以依托民族特色文化,生产文创产品,形成产业链,如山东曹县大集镇通过发展汉服产业“舞”出经济新风采;可以将民族手工艺、民族艺术等传统技艺转化为现代产业,如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大力发展苗绣手工艺品,卖到了国内外;也可以通过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动或赛事IP、设计民族特色主题旅游路线等多种形式,拓展农文旅体发展新天地,如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结合民族村寨资源,打造别具风情的“村超”“村BA”村字号IP,激活当地“吃喝玩乐游购娱”消费一池春水。值得注意的是,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不能浮于表面,要紧紧抓住特色二字,拒绝千篇一律。

用文化魂画好同心圆。民族特色文化同样能用于乡村治理,各地乡村已经涌现出了大量的实践。有的地方将民族习俗运用于基层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实践,如贵州平塘县双河村用布依族非遗文化“八音弹唱”普法宣传、调解纠纷;还有的地方以传统节庆、民俗活动为媒,进行乡风文明建设,如云南宣威市东山镇利用春节、中秋节、火把节等传统节庆,举办长街宴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吸引各族同胞共过一个节。乡村治理绝非独角戏,而是协奏曲,通过从民族特色文化中汲取灵感,找到与现代基层治理的契合点,乡村会更加和美,民族团结进步之花会更加绚烂。

当传统村落变身文旅“新秀”,当民族智慧解锁治理密码,民族特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更活更火,也让乡村更美更兴。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保护传承利用好民族特色文化,让民族特色在乡村振兴中更加鲜亮,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杨钰

编辑:霍然

监审:郭平稳、徐锋

投稿邮箱:wgsnt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