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银行笑、助贷舞、百姓泣!普惠金融为何异化为高利贷温床?

更新时间:2025-03-29 17:53  浏览量:5

一、央行甘霖频降,民众缘何仍感干涸?

2025年3月,央行四次释放降准降息信号。刚刚,副行长宣昌能在博鳌论坛强调"持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然而,此番甘霖似乎并未润泽万民之心田——存款利率逐级下滑,贷款门槛却如峭壁般难以逾越。大数据显示,2024年个人消费贷款中,通过助贷平台撮合的比例高达63%。

更为离奇者,央行虽广施流动性之恩泽,助贷平台之综合年化费率却依然固守于36%之监管红线,仿佛一道难以逾越的铜墙铁壁。有贷款者晒出其账单,一目了然:一笔7800元贷款,银行收取9%利息,两家担保公司分别收取15%和12%费用,综合成本恰好卡在36%的"合法上限"。

二、“双担保”迷雾:普惠金融的黑色讽刺

一些助贷平台之商业模式,颇似“精致利己”之典范。彼等自诩为“信息桥梁”,实则暗布“双融担”之局,层层加码,步步为营:

第一重收割:合作银行收取8%-10%利息,完成"合规"表象;

第二重收割:关联担保公司收取15%担保费,美其名曰"风险溢价";

第三重收割:再引入第三方担保收取12%咨询费,形成完美闭环。

大数据显示,2024年助贷相关投诉量同比激增217%,其中83%涉及"隐形收费"。有用户借款2万元,最终还款3.2万元,担保费竟比利息高出2.4倍。这种"银行吃肉、担保喝汤、借款人啃骨头"之景象,令普惠金融之名沦为笑柄。

三、畸形之源:三座大山压弯融资成本

政策春风频吹,融资成本缘何居高不下?三大结构性矛盾不容忽视:

1. 风险转嫁困局

助贷平台客户中,征信白户占比达58%,逾期率超15%。某头部平台财报显示,其2024年担保代偿支出暴涨340%,最终通过提高费率转嫁给借款人。

2. 牌照套利游戏

全国1300余家比较有名的助贷机构中,仅7%持有网络小贷牌照。没有放贷资质的平台,只能通过担保费、服务费等名义变相收取利息。

3. 资金成本倒挂

中小银行给助贷机构的资金成本普遍在8%-10%,加上运营成本后,平台要实现盈利,综合费率必须维持在24%-36%区间。

四、破局之策:既需“堵偏门”,更须“开正门”

欲真正降低融资成本,不能仅凭窗口指导之力:

1.穿透式监管之剑

应强制披露“综合年化成本”,将担保费、服务费等悉数纳入利率计算范畴。

2.供给侧改革之锤

加速消费金融公司、民营银行之审批进程。

3.信用基建之基

打通政务数据与金融数据之壁垒。

五、钱诚,千顺万顺

当36%之融资成本成为行业“潜规则”,所谓普惠金融,实则既得利益者之盛宴。央行降准降息之善意,正被助贷模式之“毛细血管”层层截留。欲破此局,既需监管之“手术刀”精准切割,更需金融供给侧改革之“组合拳”重拳出击。毕竟,真正之普惠金融,不应是“银行笑、助贷舞、百姓泣”之零和游戏,而应成为润泽万民之甘霖。